近代經濟世界的週期循環與霸權交替

近代經濟世界的週期循環與霸權交替




鑑於最近有了很多新關注的朋友,這次先說一下我的基本打算吧。

作為一個在日研究日本近現代發展的研究者,我一直對這個國家比較好奇。首先是文化、風景、審美等比較感性的方面,來過日本的朋友大概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日本的世界和中國截然不同。不僅在一些表面的社會規範與道德素質方面,日本文化其實跟中國文化也隔著深深的海。比如說,在理性方面,日本人會覺得中國人和西方人更接近。不少日本學者也認為,中日之間的差異,比中西之間的差異要大。發現並試圖去從歷史中解釋這些現象,曾經給予了我許多的快樂。

但現在,更為吸引我的問題是,為什麼日本是現在這個樣子。平成時代是日本迷失與停滯的三十年,這個在這篇裡面有具體的分析(鏡中日本(四):平成時代——丟失的三十年),而其原因就是80年代後半期的日美貿易戰與日本經濟泡沫。這個我其實已經研究了一半了,如果有興趣認真看一下前幾篇相關的內容(總結看這裡鏡中日本(十五):廣場協議後日元升值的發展邏輯與深層結構(85-87)),就會明白現在美國宣稱的貿易不均衡、國家安全、高科技等問題。只是日本作為一個不能擁有軍隊的戰敗國,和美國的實力並不在一個層級上,所以80年代的紛爭還在道義的掩護下進行,而現在則是直接赤裸裸地表現出來了。在實力基礎決定了可用籌碼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而當時的日本政府的短視和腐敗,造成了股市和房地產泡沫,之後進入了丟失的三十年。

本來打算是接著寫87年之後的日本國內情況的,這次先停一下,寫一下於現今更為密切的資本主義週期與霸權交替問題,希望這篇能通過資本主義的起源與歷史的梳理,1)來認識當下美國的所謂違反自由主義的行動,2)同時瞭解當下霸權爭奪在歷史上的位置。

在這之前,先來交代一下我的思想來源。當我們走進圖書館,會發現一架架厚厚的書籍,一輩子也不可能全部看完。但是其實不用沮喪,因為真正有價值的書沒有多少。看看昨天一位長者的話:

但是我們有幾個人在認真讀書?博士論文真知灼見有多少呢?這種情況下,完全依靠中國人創新,很難成功。


如果你置身於一個科研行業的話,並且願意講點真話,就會不得不承認長者的智慧。

中國由於有悠久的科舉制度的傳統,讀書成了實現功名的默認的途徑,這項在唐代開始在宋代完成的制度在當時世界上是非常先進的,可是當時讀的書是四書五經,是修身齊家,現在的科研是主要是在科學範式下來發現客觀規律,依賴於對世界好奇的求知慾,這是兩個不同的事。但其實也不必情緒化,沒有科舉傳統的日本確實研究環境上更好一些,但是這樣就有很多真知灼見了嗎,至少我沒有發現。記得有個歷史段子,有學生向梁啟超大呼國家要亡,梁啟超不解問其由,其回答說沒人讀書,梁拍案斥之,

讀書的人從來就這麼少。這個恐怕哪國都一樣,沒辦法。

但我在日本發現了一位真正的思想家,炳谷行人。最初知道這個名字,是在李澤厚入選西方最權威的文藝理論選集《諾頓理論和批評選集》的報道上,炳谷行人作為日本的代表也入選其中。在戰後的日本思想界,炳谷行人被認為是最高水平的批評家。


近代經濟世界的週期循環與霸權交替



那今天就通過這位世界級的思想家的著作,具體是《世界史的構造》、《跨越性批判——康德與馬克思》、《帝國的構造》等書籍,來看一下與當下密切相關的,資本主義的歷史週期和霸權爭奪問題。

在近代資本主義和主權國家強盛之前,世界是帝國的時代,尤其是繼承了唐帝國的軍事技術和制度優勢後建立了跨亞歐大陸的元帝國。與一般的印象不同,真實的元帝國其實並非野蠻無人道,它不僅解決了唐帝國沒有解決的社會問題,還建立了海上的貿易交流體系。而之所以元帝國被抹黑,有當時忽必烈為了震懾對手而故意放出的各種驚悚流言的緣故,也有推翻元帝國後的統治者對其故意的汙化。而按照炳谷行人的觀點,元帝國因為史無前例地建立了亞歐各地交流的貿易體系,對之後的世界進程影響深遠。

而在帝國時代,歐洲並非世界的中心,而是在周邊的周邊——亞周邊。現在流行的以西方為中心的歷史觀,其實也是在19世紀初,英國產業資本發展,在經濟上戰勝了印度與中國之後的才出現的。比如在貢德・弗蘭克的《白銀資本》中這樣寫道:

在歐洲以及從歐洲流傳出被廣泛接受的常識,即1800年以後的歐洲起飛是基於歐洲例外存在的科學、技術、制度的準備基礎,就歷史而言卻並非如此。至於據說其是基於在歐洲文藝復興中得到的有利的開端,則更是謬誤。至於什麼從希臘與猶太主義繼承了優秀的合理性與科學等成見式的欺騙,則毋庸多言。這些被普遍接受的常識全部都不過,是基於歐洲中心主義式的意識形態,於實際的歷史、於社會科學都沒有依據。


那麼,歐洲得以強盛到成為可以按照自我中心來篡改歷史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哪?能是啥哪,搶唄,發現新大陸不就可以搶到很多白銀了嘛。而為什麼要去冒險航海,主要是因為佔據東西文明交匯處的奧斯曼帝國的存在,使得陸路上無法參與亞洲的貿易體系,於是西班牙葡萄牙便要從海上尋求通道。所謂的大航海時代開闢了世界市場,其實主要是為了參入到元帝國創造的世界通商圈。


近代經濟世界的週期循環與霸權交替



並且,十六世紀的時候,西方即便參加到了亞洲的商業體系中,也並沒有可以盈利的商品。即便是在之後英國產業革命最興盛的時候,亞當斯密在《諸國民的財富》(1776年)中寫到:


中國與歐洲的任何一地相比,都是遠遠富裕的國家。


但歷史在1800年之後開始發生轉變,因為英國在經濟上戰勝了印度。之前英國都是從印度進口棉製品,而產業革命之後,英國從印度進口原材料,作為世界工廠加工後,再傾銷到印度,這使印度的傳統產業和社會構造徹底解體。在這以前,印度的棉製品一直壓倒英國,英國對此加以高關稅來保護自國產業,對本國棉輸出徵稅2.5%,而對印度的輸入徵稅27%(1812)。而在產業革命後價格佔據優勢後,1832年對印度棉稅務變成了10%,只因此時印度棉產業已經崩潰。在產業資本的發源地英國,最初的棉產業也是通過國家保護才有在世界市場上地競爭優勢的。而其產業強大之後,便出現了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派來鼓吹經濟自由主義了。其代表性的“比較生產費法則”說的是,各國應把自國生產力比較高的生產部門轉化為輸出型產業,以便形成國際分工實現各自利益。其以葡萄牙的酒產品為例加以說明,而事實上,葡萄牙轉化為農業國成了產業資本的附屬地。

在英國通過產業革命成為霸權國家之前,西歐一直處在廣域國家——帝國的亞周邊,但這種地理位置使得其即可以免於捲入帝國權力,同時又可以自主地吸收帝國強盛的文化,一如日本之於中國。而帝國的世界是國家權力壓倒與控制經濟,但在亞周邊的地區,由於中央集權程度不高,諸侯、王、教會相互爭鬥制衡,出現了脫離政治支配而經濟關係佔主導的都市。而後,王與這些都市聯合壓倒了貴族與教會,產生了絕對王權。再之後絕對王權被市民革命打倒,出現了近代主流的國家形態——國民國家。

從自由於權力支配的都市開始,它就不像帝國一樣有一個穩定的權力中心,而是在競爭和利益的驅動下不停地移動。同樣,在經濟關係佔主導的資本世界裡,霸權國家也在不斷交替。在歐洲的內部,從西班牙到葡萄牙、再到英國。以1800年為界,歐洲才真正有實力進入原帝國的領域,將帝國周邊的地區殖民地化,再通過所謂民族自決來是帝國解體。如上面談到的奧斯曼帝國,便在一戰後在英法的委任統治下民族自決,二戰後各民族獨立形成與英法一致的主權國家,但實質上是在英法美的支配下。

所謂擁有獨立主權的主權國家其實只是,在帝國時代處於亞周邊地位的歐洲產生的一種國家形態。

在教會勢力的衰弱下,君王通過聯合商人打倒了諸侯和教會,成立了擁有絕對權力的絕對王權國家,而後商人通過市民革命打倒了王權,成立了國民為主權者(表面上)的國民國家,但其在根本上否定其上層存在(帝國或教會)的主權國家。因此,主權國家之間不存在一種穩定秩序,便處於不斷的爭鬥與戰爭的狀態。

隨著西歐列強的侵略,主權國家原理也被推行到世界。而主權國家的原理中蘊含著,不被認同為主權國家的國家,即使侵略也無妨。由此,歐洲以此在世界建立殖民地,而被殖民地區為了自立,便不得不重組為主權國家。而對無法下手的帝國,如清朝、奧斯曼帝國,西歐便以帝國的統治形態為由非難其野蠻,宣稱為附屬於帝國的各民族爭取主權。但民族自決、獲得獨立主權之後,實質上是成為了西歐工業上的附屬地。

近代經濟世界中沒有真正的舊帝國,但存在霸權國家。當霸權國成立之時,其採取自由主義政策,其他國家採取保護主義政策,這時候世界呈現自由主義階段。之後霸權衰退,各國開始爭奪霸權地位,這時世界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從資本主義興起以來,產生了荷蘭、英國、美國這三個霸權國家。

當荷蘭是霸權國家之時,對內是共和制,遠比英國自由。比如,其例外地可以收留笛卡爾和洛克等流亡知識分子。而荷蘭衰退之後,英法開始爭奪霸權,各自採取保護本國產業的重商主義,世界進入了帝國主義時代。而拿破崙戰爭之後,英國霸權地位確定,世界又進入了自由主義階段。19世界後半期,英國地位開始動搖,俄羅斯、德國、美國開始爭奪霸權。一戰確立了美國的霸權,對此日本與德國抵抗,於是產生了二戰,結果進一步確立了美霸權。如果從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來看,自由主義與帝國主義的交替也是有一定週期的。


近代經濟世界的週期循環與霸權交替



雖然霸權國家也必然要求軍事和政治上的主導地位,但在近代經濟世界中決定性的因素是經濟。一國首先在生產部門上取得霸權地位,之後是商業部分,最後是金融部分。但同時在生產,商業,金融部門同時取得霸權地位的國家只是一時性的現象。之後,生產部分的優勢不再,通過商業和金融來維持霸權。如荷蘭通過製造業在海外貿易中取得了霸權後,開始轉向商業與金融。同時,採取保護主義的英國發展了以纖維工業為主的產業資本。之後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再後來在商業與金融上也凌駕於荷蘭之上。但之後的英國,也在重工業上落後於德國與美國,雖然在軍事,金融和貿易上依然維持霸權,但其資本並沒有選擇在本國發展需要鉅額投資的重工業,而是通過海外投資選擇了,採取了國家資本主義來扶植重工業的後進國。

同樣,美國霸權在1970年代,在西德和日本的挑戰下開始動搖。1990年之後,美採取的新自由主義,其實是帝國主義。

美國採取自由主義的霸權時期,其實是在冷戰時期,國內保證社會福利,國際上扶植盟國。但之後日本和德國的製造業開始趕上美國,美在金融和商業(石油、能源等)上依舊保持優位。但到了1980年代的里根主義,美開始消減社會福利,消減對資本的稅務和規制,這是放棄自由主義採取帝國主義的象徵。

關於下一個霸權國家,炳谷行人這樣說道:

これまでの経験からは、「帝國主義的」な狀態が六十年ほどつづき、その後に、新たなヘゲモニー國家が生まれた。だが、今後については、そのような予測はできない。おそらく、今後において、中國やインドが経済的な大國となることは疑いをいれない。そして、それが舊來の経済大國と爭うということも間違いない


譯:

根據以往經驗來看,帝國主義的狀態會持續60年左右,之後新的霸權國家會誕生。但對今後不能做這樣的預測。不出意料,今後中國和印度會無疑成為經濟大國。然後,與舊經濟大國之間的爭鬥也是無疑的。


寫完發現天已經亮了,夜裡的時間過得真快。

昨天發現有通過回覆1,看日本泡沫時代的紀錄片的朋友,我自己其實都忘了,以前還曾推薦過。希望關注我的朋友多一些真正願意去了解事實、成長與進步的人。

那這次把炳谷行人的《世界史的構造》這本推薦一下,相信喜歡對讓人類歷史及資本主義有興趣的朋友會受益很多。需要的朋友請回復2,獲得中譯版pdf。

希望這篇達到了我的目的,覺得有價值還請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