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戚易斌
11月4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期而至,再次吸引了世界各國企業共赴“進博之約”。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各行各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但各國企業參展熱情依然高漲,展覽面積比上屆擴大近3萬平方米。特別是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積極參展,回頭率超過70%,更有數十家企業已連續簽約未來三屆。眾多企業攜帶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進行“全球首發、中國首展”,展品和服務均體現出國際一流水平。
疫情背景下,進博會能夠做到質量不降、效應不減,這與規模龐大、潛力無限的中國市場密切相關。中國有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隨著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萬億元大關,按年平均匯率折算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費結構、市場規模都邁上了新臺階。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2萬億元,同比增長8%,消費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預計未來10年累計商品進口額有望超過22萬億美元。這樣的市場,怎能不吸引世界的目光?
作為世界上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進博會為世界各國展示國家形象、加強貿易往來搭建了廣闊平臺。中國願意張開雙臂,為各國提供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進而實現共同發展,這正契合了渴望拓展中國市場的各國企業的強烈訴求。會場內外,“進博會是我們的福地”“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等對展會的讚譽和期許俯仰皆是。對許多外國企業來說,中國成為了他們擺脫疫情、走向復甦的最大希望。
無論是來自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還是發展中國家抑或是參加本屆進博會的30個最不發達國家的企業,都可以在這個“世界大賣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從中獲益。南非牛肉、捷克水晶杯、墨西哥龍舌蘭酒、加拿大龍蝦……許多在兩屆進博會上展出過的商品,如今在這裡安了家,進博會“展品變商品”的溢出效應正不斷顯現。中國通過主動開放市場,為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注入穩定性,為加快全球經濟恢復增長增添了正能量。
要開放而非封閉,要共贏而非獨享,已是世界進入經濟全球化時代以來的普遍共識和國際貿易體系的通行法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4日的開幕式演講中,也再度表明了中國擴大對外開放、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信心和決心。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要致力於推進合作共贏、合作共擔、合作共治的共同開放”,又一次向世界傳遞出開放、包容、普惠、共贏的信號,展現了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
中國承諾,言出必行。習近平主席在上一屆進博會上宣佈的擴大對外開放系列舉措已經全面落實。中國持續擴大進口,一年來中國商品和服務進口額增速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外商投資法和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正式施行,全國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由40條減到33條;自由貿易試驗區由18個增至21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深圳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的實施方案發布實施;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中國同138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份合作文件,共同開展超過2000個合作項目……一個個實打實的開放“硬招”密集落地、高效推進,中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跑出了加速度。
本屆進博會上,中國又提出了持續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一系列新舉措,包括建設開放新高地,促進外貿創新發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雙邊、多邊、區域合作等。中國的開放之舉,是對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堅守和佈局,也是對世界經濟秩序的建設性態度。中國把握歷史大勢,順應時代潮流,開放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進博會如約再至,其重要意義不僅在於這是後疫情時代中國舉辦的又一場全球貿易盛會,更事關中國和世界經濟在當前“逆風逆水”的全球經貿背景下如何突圍的問題。對於中國來說,它有利於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世界而言,它讓人們看到,剔除政治因素、基於市場原則的商業活動,其前景是多麼美好。這有助於堅定人類社會“要拉鉤不要脫鉤”的信念,堅信合作比孤立能創造更大價值。
中國市場這麼大,各國企業都應該來看看,更應該用優質的產品與服務去贏得這個市場,而不是用高牆與壁壘去隔絕它。高舉開放大旗的中國,已準備好同各國一道,在開放中創造機遇,在合作中破解難題,攜手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明天。(責任編輯:唐華 蔣新宇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