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看門人”擴編

信用評級業開放是我國金融開放的重要一環。

繼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普、惠譽先後於2019年1月、2020年5月正式以獨資公司形式進入中國境內市場後,近日政策層面促進這一領域開放再“加碼”——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發佈11條金融改革措施,其中一條明確提出“推動信用評級行業進一步對內對外開放”。

什麼是信用評級?

簡單來講,企業在市場上通過發債融資,但投資者很難簡單判斷債券是好是壞。在這樣的背景下,信用評級機構應運而生:由專業人員構建評級模型、發佈評級報告,通過級別符號直觀評價債券信用質量,不僅為投資人決策提供“慧眼”,也給發債企業帶來了便利。

信用評級在金融市場運行中發揮著揭示信用風險、輔助市場定價、提高市場效率等作用,是金融市場重要的基礎設施,被譽為債券市場的“看門人”。甚至可以說,沒有可靠、可信的評級機構,資本市場將難以有效運作。

1988年2月,我國第一家社會化專業資信評估公司——遠東資信評估有限公司成立。以此為起點,國內信用評級業已經走過了30多個年頭,評級機構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評級技術不斷髮展,認可度逐步提高。

應該看到,信用評級業的長足發展,離不開國內債券市場的快速成長和我國金融領域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來自央行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末,我國債券市場託管餘額為106萬億元,市場規模位居全球第二。

然而,“成長的煩惱”同樣不容忽視。

一方面,評級區分度不夠、評級“注水”等行業痼疾引發質疑,特別是近兩年AAA級等高信用等級債券“爆雷”,令行業公信力“褪色”;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債券市場吸引力增加,國際投資者對評級服務的需求更趨多樣化。這些都在呼喚國內信用評級業進一步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

改革具體怎麼改?根據金融委的安排,政策著力點之一是允許符合條件的國際評級機構和民營評級機構在我國開展債券信用評級業務。

與西方評級機構上百年的發展歷史相比,我國評級行業起步比較晚。作為後來者,以開放的姿態打開大門,引進國際評級機構的理念、技術和寶貴經驗,無疑是快速提升國內信用評級機構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在對外開放的同時,同步對內開放十分關鍵。“在引進國際先進同行的同時,也要引入國內優質資源,尤其是引入民營資本和金融科技頭部企業進入信用評級市場,有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新技術,推動我國信用評級業高質量發展。”央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業內專家認為,民營信用評級機構的“入場”與當前對內對外開放並重的政策取向相契合,預示著信用評級機構“陣營”將進一步擴容。無論是外資還是本土機構,更多“遊戲參與者”進場帶來“鯰魚效應”,將激活行業競爭,加速優勝劣汰。

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按照金融委的部署,改革的另一個著力點是鼓勵境內評級機構積極拓寬國際業務。

據瞭解,近年來,境內評級機構通過在境外設立子公司、參加國際協會、與境外機構開展交流合作等形式,積極探索國際業務,積累了一定經驗。

當前,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推進,人民幣跨境投融資活動日益繁榮,境內評級機構應當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走出國門,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並伴隨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

央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在推動我國評級業對內對外雙向開放的同時,下一步還將從嚴加強評級監管,提高我國評級質量,建立基於評級質量的優勝劣汰機制,推動存量評級機構進行資源整合,做大做強。

人們期待,伴隨改革舉措落實落地,信用評級機構能把握機遇、推動發展,既聚焦於評級技術和服務能力提升,又促進形成信用評級中國品牌、提升國際影響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扮演好“看門人”角色。

《中國質量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