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她的态度,贾宝玉对她的情感?读红楼,析真相

作者对薛宝钗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贾宝玉对她是一种什么情感?读红楼,析真相


作者对她的态度,贾宝玉对她的情感?读红楼,析真相

薛宝钗美丽端庄

『 前言

薛宝钗是书中的重要人物,作者对她着墨很多,和女主林黛玉的部分可以说不相上下。在读者的心中她也占据了一定的分量,和林黛玉几乎有对等的地位,皆因她们是宝玉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女人,都对宝玉产生着深重的影响,因此意义深远。基于书中这种看似平分秋色的描写,加上判词和梦曲也是二人合并一处,从某种程度上看,对宝钗的刻画甚至超越了对黛玉的赞美,于是不少人提出了"钗黛合一"的论调,以此来证明在宝玉的心中,宝钗拥有和黛玉同样的地位,宝玉不止是爱黛玉,也爱宝钗。


有这种论调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读懂红楼梦,他们所看到的仍只是表象,是作者有意让世人看到的表面文字,而对作者以明写暗的真实思想没有参透。文字背后的真相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只有读懂,才会看清,在贾府,薛宝钗才是真正不得人心,人缘最不好的人,除了她的姨妈王夫人几乎没人喜欢她,而宝玉对她只有仇恨,反感和冷淡,没有丝毫爱意。

作者对她的态度,贾宝玉对她的情感?读红楼,析真相

贾宝玉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

也许有的人不赞同,会觉得我是信口雌黄,妄自非议,缺乏根据乱下定论。其实书中给出的这方面的线索随处可见,作者用了隐喻暗写的写作手法,只要根据这些线索深入探究下去,真相即会显现,真实的薛宝钗自会呈现。


1. 出场的隆重与否,关系着作者对这个人物的重视程度,那么薛宝钗是如何出场的。


出场是重头戏,是观众对这个人物的最初印象。说起出场,书中的几个重要人物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都有自己鲜明独特的出场方式,如林黛玉,王熙凤,三春等,观众很容易想起来。


先看黛玉的出场。

作者对她的态度,贾宝玉对她的情感?读红楼,析真相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作者对她的态度,贾宝玉对她的情感?读红楼,析真相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


书中第二回的回目就间接写到了黛玉,"贾夫人仙逝扬州城",黛玉的母亲贾夫人贾敏虽出场就已死去,但作者却赋予了她重要的地位,不但让她有名有姓,还赫然写进了回目,足以看出作者对她的重视程度。


并自然而然引出黛玉:


今只有嫡妻贾氏,生的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的几个字,不过假冲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寥寥几笔将黛玉的年龄,相貌,学识,家境,生活环境都交代出来,让观众在脑海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及至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正式出场,更是篇幅详尽,刻画精细,黛玉的矜持敏感,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神态跃然纸上。


作者对她的态度,贾宝玉对她的情感?读红楼,析真相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

王熙凤及迎探惜三姐妹也都在第三回,黛玉到来后悉数出场。王熙凤的出场不须多说,那是经典中的经典,过目难忘,耳熟能详。"一语未了,只听见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素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丹唇未启笑先闻"的风辣子形象生动鲜活,深入人心。

作者对她的态度,贾宝玉对她的情感?读红楼,析真相

王熙凤丹唇未启笑先闻

迎探惜出场虽没有黛玉凤姐浓墨重彩,但作者对她们三人也进行了一个描写,有助于读者记忆和了解:迎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惜春身长未足,形容尚小。


及至薛宝钗的出场,又是怎样的呢?

作者对她的态度,贾宝玉对她的情感?读红楼,析真相

薛宝钗脸若银盆,眼若水杏

薛宝钗第一次亮相,是因为哥哥薛蟠争风吃醋打死人命作者介绍薛蟠其人时提到的,和前面黛玉第一次出现时一样,简单描写了一下: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而后便再没有提及,再一次出现已经是到了贾府后以黛玉视角描写的她了。


仅从出场 ,便可看出作者对待两人态度的云泥之别,在作者心中,孰轻孰重显而易见。

作者对她的态度,贾宝玉对她的情感?读红楼,析真相

艳冠群芳薛宝钗

2. 薛宝钗参与的和贾宝玉有直接关系的几件事,造成了贾宝玉对她有什么样的看法。


1. 金钏事件。金钏之死对宝玉来说造成的心理伤害是很大的,他的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对于金钏的死他知道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他经常做梦梦到金钏,并常常偷偷去祭拜她就可以感受到他的煎熬。宝玉正为金钏的死伤心不已,这时候薛宝钗却主动掺和了进来。她为了劝解自感有罪过的王夫人,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

"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薛宝钗这几句话表明了她对金钏之死的态度,在她看来金钏

死不足惜,甚至是活该的。她说的这些话并不仅是对王夫人的投其所好,更重要的那就是她真实的思想。她的话减轻了王夫人的负罪感,解开了王夫人的心病,但对于对金钏的死耿耿于怀的宝玉来说,无疑却是伤口上撒盐之举。对金钏之死不同的态度实际体现了他们二人各自不同的世界观,贾宝玉的世界观薛宝钗不屑一顾,薛宝钗的世界观贾宝玉厌恶反感,这是注定他们的精神无法融合的根本。

作者对她的态度,贾宝玉对她的情感?读红楼,析真相

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

2. 金玉良缘。薛宝钗一方散布的金玉良缘说法赤裸裸的明指宝玉,这在贾府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对此,贾宝玉自己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1 几次三番的摔玉。读者都知道,贾宝玉对自己这块众人眼里的"稀世罕物"并不稀罕,甚至非常的嫌弃。他因为家里的姐姐妹妹都没有而独自己有自卑过,更因为黛玉这位"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而痴性大发,直接把玉扯下来摔在地上过。这些都从侧面暗示了宝玉对金玉良缘的先天排斥,他对自己天生带来的玉都不当回事,又怎么会去在乎别人的金银,对贾宝玉来说,金玉良缘先天不足,没有存在的基础。

2 念念不忘的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云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一章,宝玉正午睡,薛宝钗来了,一个人坐在床边绣花,这时听见了宝玉梦中的话:"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这里可以说是作者明确告诉读者自己的态度,对所谓的金玉良缘毫不认可,他的心里只有前世的木石前盟。林黛玉常以草木之人自怜,贾宝玉则把自己的玉看成一块石头来相匹配,以草木同盟来对抗金玉说辞,作者选择以梦话的形式让薛宝钗知晓贾宝玉的心意,好使其知难而退,既是写作上的妙笔,也是事实的流露。

作者对她的态度,贾宝玉对她的情感?读红楼,析真相

山中高士晶莹雪


在宝玉的感情世界里,薛宝钗并不存有任何位置。

贾宝玉喜爱年轻美丽的女孩子,这是本性,是博爱,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林黛玉都和别的女孩没有区别,单纯论相貌,薛宝钗并不能使贾宝玉特别看待,大观园里美女若云,出类拔萃者比比皆是,更何况,作者写的明白,在宝玉眼里,林黛玉是像神仙一样的仙女,是天上掉下来的,而薛宝钗只是像杨贵妃的人间美色,是自己走来的,毫无疑问,仙女肯定更打动他的心,因为那种美是绝无仅有的。

作者对她的态度,贾宝玉对她的情感?读红楼,析真相

多愁善感林黛玉


作者对她的态度,贾宝玉对她的情感?读红楼,析真相

妩媚温柔薛宝钗

相貌既占不到优势,思想和共鸣两人更是南辕北辙,按现在的话来说,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两人之间是没有共同语言的,书中也常可看到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景,试想,对于一个行事为人自己不认可,不理解的人,怎么会有好感,更何谈爱呢?


作者对她的态度,贾宝玉对她的情感?读红楼,析真相

宝钗大婚


宝玉的婚姻终没有如愿,薛宝钗在明知道宝玉不爱她的情况下还是用尽手段得到了他,但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是冰冷的坟墓,是没有幸福可言的,最后宝玉出家,薛宝钗独守空房,这段婚姻终以悲剧结局。而宝玉哀叹的"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纵然是举案齐眉意难平"更是对自己的嘲弄,对命运的控诉。


关于红楼梦,常读常新,每次都有新领悟。

读好书,分享文字带给我们的感动。

坚守原创精神,致力原创内容。

写作不易,尊重劳动成果,谢绝任何形式的搬运,转载请联系烟雨暮雪授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