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石臺:“旅遊+扶貧” 風景變“錢”景

“五一期間,我家接待遊客200多人,生意非常火爆。”5月10日,45歲的安徽石臺縣仙寓鎮大山村雙坑組村民雍家傳站在自己一手打造的生態農莊,掩飾不住興奮。

“這裡海拔高,生態環境好,景色優美,適合度假養生。”來自南京的美術老師方紅麗每年都到大山村度假寫生創作。“來來來,這茶是自家產的,你們嚐嚐口感怎麼樣?”雍家傳一邊泡茶一邊端上點心,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前幾年在外面打工賺了點錢,就回來辦起了‘仙寓人家’農家樂。因為美麗鄉村建設,路通了,環境變好了。去年我投資100萬元新建房屋、改善環境,農家樂擴大規模後,年收入有50萬元。”

石臺縣有以牯牛降為代表的山嶽風光,以秋浦河為代表的水域特色,以蓬萊仙洞為代表的溶洞景觀,以大山富硒村為代表的田園風景。青山湖泊、梯田瀑布遍佈鄉野,步步是景;在這裡,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特色鮮明,處處含韻。“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就是進入石臺的真實寫照。

圖片

美麗石臺

如何把豐富的旅遊資源轉化為脫貧引擎?近年來,石臺縣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度挖掘“山水土氣”生態優勢資源,將生態旅遊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首位產業,將“旅遊+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培育建設鄉村旅遊點14個,帶動1853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其中磯灘鄉洪墩村成功創建AAA級旅遊村。幾年前,洪墩村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沒有村集體經濟,群眾收入微薄。依靠省級生態村的招牌,村裡打造了“慢村”鄉村旅遊項目,如今這裡已經成為石臺鄉村旅遊的一條經典線路。遊客來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

在持續推進鄉村旅遊扶貧中,石臺採取“四輪驅動”方式,即旅遊線路扶貧、旅遊景區扶貧、旅遊商品扶貧、旅遊就業扶貧四條路徑;“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旅遊風情鎮+配套產業+鄉村旅遊+農戶”“基地+農旅文旅產品+農戶+旅遊購物+綜合培訓”等旅遊扶貧模式。“旅遊+”,加出了精準扶貧新動能,更加出了脫貧攻堅的信心。在仁裡鎮三增村,村民何戰勝高興地說,自己通過土地流轉、在合作社務工、餵養土雞,年收入超過4萬元,一舉脫貧。

圖片

培訓活動

4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蕭縣等9個縣(區)退出貧困縣序列的公告》發佈,石臺縣作為9個縣(區)之一,符合貧困縣退出標準,順利脫貧摘帽。這標誌著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基本解決。

“石臺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後,我們將持續發揚釘釘子精神,下足繡花功夫,鍥而不捨、馳而不息地促進石臺縣域發展,依託石臺資源稟賦,打好健康、富硒、旅遊三張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化產業扶持,促進園區發展,不斷壯大縣域經濟,奮力書寫摘帽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池州市扶貧開發局局長吳作知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