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三都的風俗,就是我難忘的故鄉情

貴州三都的風俗,就是我難忘的故鄉情

憶 故 鄉

文/燈光下漫筆

我的青少年時代都是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度過的,每當想起生我養我的地方就像想起我的母親一樣想著她。

九十年代初的故鄉到處是一貧如洗的大家庭。每當有客人來了,炒黃豆、炒脆辣椒或買豆腐塊就過生活。但到過端節(端節水族特有的節日,不是國家傳統的端午節。端節每年過的時間都不同,水族不過年只過此節所以特別的隆重)時大家毫不吝嗇,家家戶戶至少備上幾十斤肉,過端節當天天還沒黑各家備好了一桌可以圍坐幾十人宴席,伯父、叔父和青年人們大家一起手牽著手圍在長桌邊,舉起酒杯,一人喝大家齊聲喲……喲……喲……,喲過幾家後,嬸嬸、堂嫂們也跟隨其後,也如此手牽手輪流喝一圈,然後盡享美味可口的魚包韭菜,直到凌晨一兩點鐘才休息。第二天午飯時正是接待客人的時候,有新婚的,一般舅子來作客就殺雞招待 ,如果是公公婆婆來就殺小豬殺雞祭祖,飯後客人們紛紛去馬坡看賽馬、唱山歌等天黑了就回來再休息一晚,第二天午飯過後如果客人要回去,客主還包上一兩斤肉左右、幾塊煎好的豆腐塊、糯米飯一大團送客人帶回家再吃。客人走時,全家人拎著隨禮跟客人深情侃談直到寨子門閭以表主客的熱情與不捨,雙方互致道別詞後才依依不捨的離去。

貴州三都的風俗,就是我難忘的故鄉情

孩提時,為了下一代父輩們晚上也經常開會,興建水庫、加寬道路、引進自來水。那時候沒有電燈可照,晚上就點著煤油燈或點油柴亮。如果遇到有白喜的時候,晚上通常用汽油燈照亮吹蘆笙、嗩吶和演唱花燈……

貴州三都的風俗,就是我難忘的故鄉情

後來有了電燈,一百五十多戶的大寨只有那一兩臺黑白電視可看,每晚一有電視劇一大寨子的人蜂擁而至,站的站坐的坐滿滿一堂屋人在看電視。晚上十點過後,我們在月亮下,結群捉迷藏、開貓、跳高、大比武,鬧得雞犬不寧,直到午夜過後才各自回家休息。有些年齡稍長的哥哥們因為家裡窮輟學在家,晚上也會經常三五成群到寨子門閭那裡學唱山歌,會唱山歌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本領,學會唱山歌口才自然會好,也會給自己帶來好運,因為口才好的會唱山歌的人很受姑娘喜歡,也就成了後來老人教育孩子的口頭禪“窮人家的孩子容易找到家”,所以大家從小學起都會擠破頭去學山歌,我也不例外。

貴州三都的風俗,就是我難忘的故鄉情

貴州三都的風俗,就是我難忘的故鄉情

記得,有一首水歌唱著“1994年以後一輛自行車急馳而過……。”

請露天電影、放錄像給大家看增加過端節氣氛。

從此開啟了那時代人不可磨滅的記憶。

貴州三都的風俗,就是我難忘的故鄉情

貴州三都的風俗,就是我難忘的故鄉情

假期或週末跟堂姐們去放牛,堂姐們教我跟她們踢毽子、跳皮筋、撿橋。可是這牛一放年復一年卻耽誤了她們的一生沒上過學,跟我一起讀書的同齡們,在就讀小學期間也紛紛輟學回家幹農活。我上三年級時,正逢深圳扶持失學兒童再入學,並捐資建了一棟三層的教學大樓。那時我的次哥輟學在家放牛,也被扶持再入學的名單中,可是家裡窮又放棄了再讀書,讓我頂了他的名免費去讀。幾兄妹都在讀書用錢的確帶給父母很多壓力,沒辦法父親和我的堂哥潘啟勤天天在山林里拉大鋸鋸木板,晚上父親就叫我給他踩背矯正防駝背。每逢趕集父親不賣木材就是賣柴找錢供我們上學。日積月累房前屋後到處都是板子和木爿,母親每天總會撈得一魚簍的蝦子和萬年魚來烘乾,趕集時拿去賣補助家用。冬季鄰居們紛紛前來烤火堆取暖,聊天直到深夜才散去。

貴州三都的風俗,就是我難忘的故鄉情

故鄉那熟悉的歌聲,都因我身在他鄉而變得遙不可及。

曾經與我一起放牛的堂姐們早已遠嫁。跟我一起玩的兄弟們早已成家立業,把一棟棟老木屋煥然一新,四通八達的故鄉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如今的故鄉猶如奔騰不息的湧井,湧出了很多名人和優秀學子在高舉新時代的旗幟再前進。

貴州三都的風俗,就是我難忘的故鄉情

潘遠翔,男,一九八四年生於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三洞鄉幸福村梅山寨的一個貧農家庭。因家中貧窮所致初中畢業後,先後於江蘇、上海、深圳等地打工,深感知識的重要性和對書的渴望,並於二零一七年再次入校進貴州省經貿學院(原貴州省內貿學校)就讀,在校期間任第十一屆學生會副主席、宣傳部負責人、校紫竹詩社常務副社長助理;二零一五年十月入穀風詩歌學院,師從中國詩歌學會會員王熙文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