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切故鄉情(散文隨筆)

故鄉,是在外遊子永遠的情結,是夢中揮不去的別離,是半生歸來仍是年少的地方。無論走多遠,身在何處,故鄉都是你永久不滅的牽掛,源永流長的血脈。

切切故鄉情(散文隨筆)


雖然我的的出生地不在老家,但故鄉依然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絡印,因為那裡的地,有我先人的祠堂,那裡的山,有我祖上的墳墓,那裡的祖屋,有我祖輩的靈牌,我的根也就在那裡。

父親十九歲就離開家鄉,一直在異鄉他地工作,也早已在外另建新房。直到三年前,公元二零一七年,以九十二高壽離開人世。

父親幾十年的外鄉工作和奔波,最難忘還是家鄉的一草一木,房前屋後,鄉里鄉親。家鄉的故事,前輩的傳說是父親和我聊天的永久話題,父親的影響,潛移墨化地把故鄉在我的心中,刻上了一個深深的印記。

切切故鄉情(散文隨筆)


歲月流逝,時光變遷。三年前父親安祥的離世,我再也聽不到父親對故鄉點點滴滴的囉叨,對鄉思纏纏綿綿傾訴,因而故鄉也成了我心的一種鄉愁。

父親不在了,但故鄉永遠在那。無論我們走了多遠,飛的多高,故鄉的那山那水那情,總是在悠悠召喚,因為那是我們的根,也是我們的源。

切切故鄉情(散文隨筆)


故鄉的春天是清新的,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氣息,滿山遍野的芙蓉李,花開一蘢,銀裝一片;故鄉的夏天是柔和的,村前的一條小溪細水長流,潭灘有序,深淺不一;故鄉的秋天是高遠的,村後的山脈起伏迭蕩,龍盤虎踞,峰嶺交錯;故鄉的冬天是清幽的,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裊裊炊煙,閒裡鄉親;四季如歌,夢裡故鄉。

故鄉的祠堂,是族人的家廟,也是供奉和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它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

切切故鄉情(散文隨筆)


故鄉夏陽中李氏祠堂,至今約有210年的歷史,系三座三進磚木構建,不算雄偉,但也莊嚴。也許是先祖遷徙開基時間不長,也許是作為支祠的緣故,我總覺得祠堂大門似乎偏矮偏小,看似不夠高大。有幸年前,村裡的多位鄉賢,自發組織族人捐款獻力,計以改造,現今已著手備料,相信不久的明天,故鄉宗祠有如村名,夏陽中一樣,夏日中天,面貌一新。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一晃我這個在外鄉出生的李氏後裔,也六十有餘,退休了。放下了是工作,喚起的是鄉情。關注故鄉,念想老家,也許這就是中國人所講的血脈相連,親情不斷吧。

切切故鄉情(散文隨筆)


村前的一條窄窄彎曲的小溪,村後的隆隆綿伏的山脈。纏綿的溪流,多情的山丘。那山那水那地,那就是許多在外遊子相思相念的故鄉情。

故鄉夏陽中,一個小小的小山村,歷經二百二十餘年的風雨剝蝕,青磚黛瓦已呈破敗景象,但它們仍頑強的亭亭玉立,依舊看四季輪迴,望日出月落,閱人間滄桑。它就象我的祖輩們強健體魄一樣,長久地駐紮在我柔軟的心裡。也不曾走遠,也不會失落的一直守護著我對故鄉的那份情。

切切故鄉情(散文隨筆)


而今,中央振興鄉村的好政策,更是讓我們在外遊子興奮無比。很欣慰我的故鄉夏陽中,也被列入國家傳統村落,古民居保護。惟願故鄉在好政策的引領,鄉賢的策劃,眾鄉親的努力下,歷史古村煥新顏,百年老屋刻新輪。

切切故鄉情(散文隨筆)


祠堂、村門、老屋;鄉情、鄉俗鄉音;村後有山、村前有溪、沉沉的青石板鋪就路,也鋪就了我對故鄉記憶的無限延綿,構建了我對故鄉割捨不斷的濃濃情愫。

雖不是在那出生,兒時也不曾有多少的記憶,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故鄉的思念也與日俱增,漸漸的變成了一種鄉愁,致此借用唐人張九齡詩作為思鄉結語:

切切故鄉情(散文隨筆)


遙夜人何在,澄潭夜裡行。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

作者夏陽中李氏後裔,筆名:陋室主人,寫於農歷庚子年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