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藥,到底買貴的好,還是買便宜的好?

給大家講述兩個真實經歷!


01

第一個經歷是出門診的時候,患者與我的對話。

患者:這裡有沒有匹伐他汀鈣分散片?

我:沒有分散片,有普通片劑。

患者:什麼區別?這個普通片劑多少錢?

我:成分都是一樣的,是劑型不一樣,一個可以溶解在水裡喝,一個是用水整片送服。這個普通片劑一盒7片,29塊錢。

患者:那還是算了吧,我那個分散片一盒6片,50多塊,差一半兒呢,便宜無好貨,我還是用貴的吧。


02

第二個是我去藥店給孩子買化痰藥時,與藥店工作人員的對話。

我:請問有沒有口服的氨溴索?

藥店:有片劑、瓶裝口服溶液和小支裝的口服液。

我:價錢怎麼樣呢?

藥店:片劑11塊錢,瓶裝口服溶液18.5塊錢,小支裝的口服液是29塊錢。您給誰用?

我:給孩子用。給我來那個瓶裝口服溶液吧!

藥店:您最好買這個小支裝的,就是專為兒童設計的,每次一小支,一天3次。

我:還是要那個瓶裝的吧!


問題來了~~

到底是貴的藥好,還是便宜的藥好?你在買藥的時候是不是也曾面臨同樣的困惑?

下面我們就來扒一扒藥價和藥效之間的那點兒事兒。


買藥,最重要的是看這個藥是不是對症,到底能不能用於治療現有疾病,不能瞎買。感覺好像說了句廢話,誰能有事兒沒事兒吃錯藥呢!

但是治療同一種疾病的藥,怎麼價格也會差別這麼大呢?


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研究週期不同、劑型不同、針對人群不同、製劑工藝不同、單劑量規格不同、生產廠家不同、各地中標價格不同,等……等……都會導致治療同一種疾病的藥價格會不一樣。

這裡我們重點聊一聊如何針對不同的患者群體選擇合適的藥物劑型,合理規劃我們的藥口袋。

現在藥物常見的劑型有普通片劑、緩釋片、分散片、控釋片、膠囊、顆粒、口服凝膠、靜脈用藥、外用搽劑、外用膏劑、外用凝膠。恕我腦袋內存有限,先寫這幾個!


在開頭第一個故事裡,我建議用便宜的普通片劑。

分散片與普通片劑的區別是分散片可以像冰糖一樣溶解在水裡,其藥物成分與普通片劑是一樣的,藥效也是相同的。

對於吞嚥困難或者不喜歡服用大粒藥物的患者,可以選擇分散片。

一般情況下,普通片劑就可以了。此處土豪請忽略。


在第二個故事裡,我既沒有選擇最便宜的片劑,也沒有選擇較貴的支裝口服液,很重要的原因是我真的錢不多(突然想笑場)。

其次是我可以看說明書給孩子用呀,不用非得支裝口服液,就是這麼任性!

沒有選擇普通片劑,是因為片劑很小而且很硬,用刀切未必能切得開,關鍵是不能確定每次掰開的量是否準確。當然,槓精小夥伴兒此處請繞行!


成人用的瓶裝液體口服藥物,裡面如果附有帶刻度小杯,而且說明書裡明確了兒童服用劑量,也是可以給兒童服用的。切記,要看好劑量和量杯上的刻度呦!這也是我沒有選擇貴的小支裝口服液體的原因之一。

對於兒童,要儘量選擇顆粒、口服液體、可打開的膠囊、分散片、泡騰片、口服凝膠等劑型的藥物,便於兒童吞嚥


要奉勸親們,如果以前給孩子用過片劑藥而且確實可以掰開,選擇片劑也可以。否則不要一味兒追求價廉呦!

注意,要拿個小本兒記下

泡騰片一定是要放在水裡溶解,等氣泡完全消失後再服用。因為泡騰片遇水後會釋放大量氣體,如果不溶解直接吞服,會很容易引起窒息的。兒童與成人同理。


所以,不是說貴的藥就一定是好藥,也不是說便宜的藥就一定能解決問題。

要緊密團結在以“療效”為根本的用藥目的上,堅持按照“個體特色實用主義”選擇藥物。

如果還是搞不定,就來撩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