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雲研究:氫能領域的“高鐵模式”,國鴻氫能的自主化超越之路

作者:邱月盈博士,楊東川


國鴻氫能是國內氫能產業的領軍企業,是佛山與雲浮兩市共同打造並落戶在雲浮的產業幫扶項目之一。令人疑惑的是,雲浮屬於經濟落後地區,不但缺少氫能產業資源稟賦,也沒有燃料電池產業人才優勢,國鴻氫能是如何突破弱勢地區的技術、人才和市場瓶頸,逆勢崛起成為燃料電池領域的名副其實的龍頭企業?

氫雲研究:氫能領域的“高鐵模式”,國鴻氫能的自主化超越之路

圖1 國鴻氫能鳥瞰圖

為回答這個問題,氫雲鏈通過深度企業調研,分析了國鴻氫能快速增長的“高鐵模式”,概括為企業發展三階段:(1)引進加拿大巴拉德9SSL 電堆產線技術,率先在國內建立燃料電池雙極板和電堆生產線和實現了規模化生產;(2)搭建自主化創新平臺,開發自主化新一代電堆產品,實現技術迭代和升級;(3)“技術引進+自主創新”搶佔國內市場先發優勢,提供高品質電堆產品,2017-2019年連續3年國內電堆市場佔有率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氫能行業龍頭企業。

國家提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這裡的自主創新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國鴻氫能是燃料電池領域“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典型代表,即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建立自己的技術創新平臺。隨著國鴻氫能自主研發“鴻芯”系列高性能電堆投產成功、自主技術創新體系和自主燃料電池系統業務平臺搭建完畢,國鴻氫能實現了自主技術突破的目標,成功蹚出一條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高鐵模式之路。

事實證明,國鴻氫能“高鐵模式”成功跨越了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的鴻溝,率先攻克國內燃料電池電堆規模化生產最欠缺的穩定性與一致性等難題,為促進國內燃料電池產業化做出了積極探索。國鴻氫能“高鐵模式”也充分體現了廣東政府和企業的“市場化精神”、“產業化思維”和“不走尋常路”產業創新風格,開創了培育高科技產業的新思路與新模式。

2020 年9 月,國家燃料電池汽車“以獎代補”示範政策將重點支持核心零部件企業技術突破和產業化落地,這鼓勵性政策對國鴻氫能更是錦上添花,有利於進一步打開了企業未來四年快速增長的市場空間。隨著國鴻氫能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自主研發“鴻芯”系列高性能電堆在應用中的可靠性和壽命的不斷提高,國鴻氫能將徹底完成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轉變。

1、企從0 到1 打造產業化示範模式

2015 年國鴻氫能成立之時國內不存在氫燃料電池“產業”。眾所周知,國外知名燃料電池企業如巴拉德幾十年仍未盈利;國內也只有少數示範性項目,如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整體呈現科研項目多、實踐項目少的狀態。當時國內企業想要實現燃料電池產業化可謂是困難重重,所遇困難如技術問題、成本問題、量產問題、社會接受度問題和產業配套不全等。這些問題又彼此交叉,單個企業沒有能力獨自完成,需要政府和企業因地制宜、共同探索可落地的產業化模式。

雲浮屬於經濟落後地區且沒有任何燃料電池產業相對優勢可言。但為了能從0 到1實現產業化,地方政府與企業參考了“高鐵模式”為燃料電池產業化提供了諸多支持,如組建了國內知名的專家團隊提升技術研發能力;引進了巴拉德的9SSL 電堆生產技術組裝生產線解決量產問題;搭配整車企業解決燃料電池產品的去向和應用問題;圍繞國鴻氫能等核心企業建立了產業園區解決產業配套問題;成立了專門的政府工作小組解決氫安全管理問題等。

如下圖所示,氫雲鏈在《氫燃料電池產業技術併購風險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業務需求與技術成熟度的匹配模型,判斷公司技術引進是否合理。

表1 技術併購動因匹配技術生命週期

氫雲研究:氫能領域的“高鐵模式”,國鴻氫能的自主化超越之路

按照這個模型,國鴻當時引進巴拉德成熟技術符合企業、投資人和地方政府對“市場、品牌和政策”多方訴求,是當時能夠最快落地的最佳方案。日後的實事證明,佛山與雲浮產業化模式探索是卓有成效的,“高鐵模式”解決了阻礙國鴻氫能燃料電池產業化的諸多難題,如產品批量化生產中的穩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問題。

國鴻氫能雖然已經組建了國內一流技術專家團隊,擁有自主研發的技術底蘊,但是如果技術重新研發循規蹈矩走漫漫自主開發道路,估計短期內難以獨立推出量產產品並可能錯失產業發展時機。因此,國鴻另闢途徑,通過引進國外成熟技術在國內建設規模化生產線,率先實現了燃料電池電堆的規模化生產,從而通過規模效應實現降本增效之路,敢為人先推動了燃料電池產業化與加快企業降本增效的進程。

長期以來,國內對燃料電池技術路線是否可行處在觀望狀態,氫雲鏈認為國鴻氫能“高鐵模式”貢獻在於:在關鍵階段率先實現了產業化突破,起到產業示範和教育市場功能;用成熟產品應用案例證明了技術路線可行,大大增加政府對產業發展的信心;憑藉產品可靠的表現,推動了燃料電池汽車持續、穩定的規模化示範運營,進而推動了國內燃料電池產業化浪潮。

2、“高鐵模式”搭建自主技術創新體系

國鴻氫能“高鐵模式”成功關鍵在於團隊堅持自主創新的初心和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能力。自引進巴拉德技術開始,國鴻團隊同步走自主研發產品計劃之路。因此,憑藉國鴻核心技術團隊研發實力,在產品規模化生產過程中,國鴻氫能逐步實現了對國外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並在生產設備國產化、電堆零部件及原材料國產化及電堆設計開發、系統集成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產線改造+設備國產。在9SSL產線建設之初,國鴻及時針對需求對生產線的流水線化、設備國產化和自動化進行了調整與改進。在設備方面,除了按巴拉德要求使用某些進口的設備外,80%以上設備實現了國產化。同時國鴻氫能對生產工藝進行優化,經過多年實踐檢驗,由自主產線生產的產品在一致性上超過了巴拉德,顯示了國鴻核心團隊在燃料電池方面的技術消化和創新能力。

自主技術同步開發。在9SSL投產時,國鴻同步走自主化產品之路併成功搭建了自主化開發創新平臺,開發了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新一代自主產品,同時燕希強博士、劉志祥博士等領銜的研發團隊為國鴻自主產品的水平提供了高標準的保障。正由於吸收了國外燃料電池先進技術,建立了高水平的創新平臺也為國鴻與其他廠商形成差異化優勢提供了行業機會——國鴻的產品率先實現了性能與良品率的兼顧。

探索系統產品平臺化模式。國鴻成立初期通過與知名企業合作來完成燃料電池系統的生產;後期逐步獨立發展出自身的燃料電池系統業務體系。

這樣謀劃的好處有兩點:一方面,國鴻將自研系統用於驗探索新的應用方向和驗證自身產品;另一方面,國鴻將自研系統作為平臺,為市場的其他產品商提供一個公版方案,加快客戶產品開發速度並帶動公司電堆銷售。這是一種在解決設計方案中常見的方式,可以對於開發能力較薄弱或對開發速度有要求的廠商快速響應完成產品開發;也有利於建立生態體系,擴大產品用戶群體,加快市場推廣速度。這也是國鴻在國內燃料電池行業在產品層面進行平臺化、生態化的一個新嘗試。

表1 技術併購動因匹配技術生命週期

氫雲研究:氫能領域的“高鐵模式”,國鴻氫能的自主化超越之路

回到上面模型,氫雲鏈認為,國鴻氫能多年來不斷加大自主技術研發投入並搭建自主技術創新體系行為平臺,符合企業技術升級、自主開發新產品的需要,滿足“高鐵模式”中第二階段 “吸收再創新”環節。

總體看,在產業早期,依靠“高鐵模式”和逐步搭建自主的燃料電池系統業務體系,國鴻氫能成功突出“引進-製造-落後-再引進”的重圍,既規避了技術引進風險也出色完成自主技術創新體系搭建和擔負起一個領軍企業所應承擔的行業責任,成為燃料電池領域“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典型代表之一。

3、新政下國鴻氫能的優勢與挑戰

以此次燃料電池汽車示範補貼政策出臺為節點,國內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進入新階段。根據“以獎代補”政策精神,核心零部件企業將被提到戰略新高度。由於電堆環節的成本佔比高且技術含量高,國鴻氫能必將承擔起現階段我國實現技術自主創新、國產替代的重任。作為目前行業的龍頭,國鴻已經在規模化、平臺化、生態化等方面具備了一定的相對優勢。

1、先發優勢。國鴻在燃料電池產業化的先發優勢包括規模優勢和品牌優勢。藉助規模優勢,目前國鴻電堆成本要明顯低於市場水平,佔據了70%的市場份額,以此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在市場競爭上佔據了有利地位。新政有意向培養規模化生產企業,並鼓勵以企業為紐帶鏈接城市,國鴻已具備能力迎接挑戰。

2、技術優勢。國鴻擁有自主開發能力與成熟技術不斷自我完善,得到了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國鴻通過消化吸收實現了對國外引進技術的超越,不斷對技術迭代和升級,並對產品平臺化、生態化的模式進行了探索。新政鼓勵技術自主化,驅使企業探索新的產業模式,這正是國鴻氫能努力探索的方向。

3、體系優勢。國鴻與上游的鴻基創能、下游的飛馳汽車通過一系列合作活動形成密切關係,能夠快速進行新產品試驗和迭代,反饋速度遠快於常規的上下游廠商合作關係。在燃料電池產業化尚未完成與技術尚未支持市場進行高度細分之時,這種關係帶來了明顯的技術協同、技術創新及管理優勢,這種體系優勢目前國內僅有少數公司才能比擬。此外,國鴻與美錦的協同性佈局,也提高了雙方市場拓展效率。

但在新政之下,國鴻同樣面臨著多方面的艱鉅挑戰,主要包括品牌、市場、區位等幾個方面。

1、品牌形象。多年以來市場對國鴻形成了“依賴進口技術”、只售賣9SSL產品的古板印象。這種印象容易令外界對國鴻獨立性產生了質疑:濰柴引進巴拉德LCS技術時,行業曾經對國鴻的產品能否保持市場競爭力產生過懷疑;新政傾向使用自主技術產品,國鴻仍然依靠巴拉德技術的“名聲”不利於在示範期內的市場推廣。國鴻在品牌定位和市場溝通策略方面稍欠不足,應積極消除社會對“巴拉德影子”的誤解,樹立企業自主創新的新形象。

2、市場推廣。示範期內燃料電池產業的市場化特徵仍不明顯。“以獎代補”的獎勵將由地方發放,地方政府資源分配將更傾向培養本區域內企業。若堅持走市場化路線,地方保護主義可能會對國鴻的市場推廣造成一定影響,國鴻氫能需要未雨綢繆提前規劃。隨著國鴻協同美錦能源在嘉興、青島等地進行產業佈局,國鴻非市場化部分進一步得到加強。

3、區位影響。國鴻總部地處雲浮,地理位置偏僻,不利於吸納專業人才;雲浮屬於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對企業的支持非常有限,政策支持力度難以與北上廣深,甚至武漢、成都等地區相提並論。隨著國鴻氫能在全國佈局的推進加速,這一局面將會逐漸得到緩解。

思考:對於國鴻氫能而言,示範政策的任務如“規模示範、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基本已經完成。在接下來四年中,氫雲鏈認為,國鴻氫能的主要任務是除了維持降本增效與提高服務水平以便分食更大的市場蛋糕,還需思考如何應對產業成長期,市場化競爭下的企業淘汰賽問題。示範期過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大幕徐徐拉開,屆時除了成本和性能優勢以外,產業生態競爭力、平臺賦能能力和國際產業鏈打造,這些可能是市場化階段企業利用 “馬太效應”打造護城河的有效途徑之一。


編輯:氫氫我心 校對:風氫揚 審核:氫雲小仙女

來源:本文來自氫雲鏈團隊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