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之天圆地方

中国古代的天论(宇宙模式)

在中国早期的宇宙观中,对于宇宙模式的猜想主要有三种,即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

浑天说在古代中国对天文学的影响很大,浑天说认为“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天地被认为是一个鸡蛋,地是鸡蛋黄,天是蛋黄外面的蛋液和蛋壳,天把地包裹在其中。

盖天说受众很广,古人仰而观天,第一印象是天为球形,俯而察地,第一印象是地为平面。一个半球形扣在一个平面上,人在其中观看,就有天似穹庐,地似棋盘之感,所以有“天覆地载”之说。

宣夜说最符合“现代科学”的思想,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实质,是气,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虚空之中。

这三种思想中,在早期真正流行的是盖天说,盖天说最重要的就是天圆地方。

天道圆,地道方

屈原的天问中有一问是“圆则九重,孰营度之?”问青天有九重,是谁去环绕量度的?不过“天似穹庐,地似覆盘”的天圆地方说,从根本上思考,古人为什么要讲“天圆地方”?

首先天圆地方从形状上看,就不对,“天”和“地”之间有矛盾,天是圆形的,地是方正的正方形,两者相扣合,要么正方形的四个角盖不住,圆小方大;要么是正方形内切于圆,方小圆大。

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之天圆地方

方小圆大和圆大方小

古人会发现不了这个问题吗?古人当然发现了。在《大戴礼记》中,曾子就看出来了这个问题。

曾子日:“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谓圆,下首之谓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

但是曾子对“四角之不揜”有个变通解释,是“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在《吕氏春秋》中同样有“天道圆,地道方”。这里的天道、圆道是一个,意思是循环,地道、方道也是一个,意思是秩序。地的方是一种框架,一种秩序和格局,并非单纯的正方形。

何为“式”?

在盖天说“天圆地方”的概念上,古人制定了一种模型,叫做式。

《史记 日者列传》中提到:“式即栻也,旋,转也,栻之形,上圆象天,下方法地。”

似穹庐的天和似棋盘的地按照投影关系所得出的方圆叠合的平面,式就是仿照这个平面做的模型。

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之天圆地方

汉汝阴侯墓出土式盘

式是在天圆地方的思想上建造的,上文中提到天圆地方模型的致命错误是“四角不掩”,那么建造时候,这就涉及是圆大方小,还是方小圆大的问题。

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有个文献叫《称》。

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父阳子阴,兄阳弟阴,长阳少阴……制人者阳,制于人者阴,客阳主人阴,师阳役阴,言阳默阴,予阳受阴。

在古人的观念中,天阳地阴,天尊地卑,天是大于地的,所以要做一定是天盘大于地盘啊,但是式中的天盘是小于地盘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天盘在式中要旋转,天盘上的刻记要和地盘有对应,如果天盘大于地盘,地盘就会被挡住,看不到了。因此式中的天盘是一定会小于地盘的,式中的天地也只是天地刻度的对应。

式盘空间结构上有四方,五位,八位,九宫,十二度等不同形式。式盘中也有分野思想,天盘上有二十八星宿分居四宫,和十二地支相应。地盘上也有二十八星宿,和十天干相应。

式盘在古代中国是一种占卜工具,但是也是古人对天地认识的一种反应,在其中也有古人对天地方位概念的填充。

四方八位

式盘中的地,是天圆地方概念的产物,这个地,是沿“二绳四维”向四面八方展开的平面。这里的“二绳四维”是古人对方位设定的概念,也是式的基本方位架构。我们现在说方位,有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叫四方八位,而中国古代讲四方,最典型有名的就是二绳四钩,这些和二绳四维可以放在一起谈。

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之天圆地方

盖天图

在天圆地方中,古人对“地”的设想是由两条射线穿越观察点作十字交叉,向四个方向作平面延伸(没有曲率)。这两条射线,古人叫“二绳”;四个方向,古人叫“四方”。“四方”代表的方向叫“四正”,“四方”之间的平分线叫“四维”,“四维”代表的方向叫“四隅”。

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之天圆地方

二绳四钩

《淮南子》中,子午、卯西是二绳,丑寅、辰已、未申、戌亥是四钩。四维是报德之维(东北),背阳之维(西南),常羊之维(东南),蹄通之维(西北)。

人是在宇宙之中的,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的构建也是基于自身观测角度出发的,从天圆地方中,我们能看到古代早期中国人对这个美好宇宙、美好世界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