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唱京劇,如臨摹碑帖,或是贗品或是高仿?


學唱京劇,如臨摹碑帖,或是贗品或是高仿?

遲小秋《玉堂春》


對於一個戲迷來說,學唱京劇,從何入手?

基本上都是從模仿名家唱段開始的。老時候是"留學生",跟著留聲機唱,現在是"手機大學"的學生,跟著手機中的唱段一字一句地學。

我原來以為,模仿是戲迷們不得已而為之的方法,但是前段時間讀王佩瑜的新書《臺上見》,其中一個篇章裡,很認真地寫到了,專業戲曲演員學戲過程中,模仿同樣非常重要。

她的意思是說,戲曲演員從藝之初,接受的是 "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師傅說,徒弟聽,跟著師傅的一招一式,師傅怎麼說,徒弟怎麼做,模仿師傅的舉手投足。

可以說,模仿是學習京劇的第一步,大量的模仿,也就是基本功的積累,沒有三年五載的模仿訓練,不可能在臺上立身。等模仿積累由量變到達質變,就超越了模仿,推倒了前人,最終成為了可以開宗立派的角兒。

模仿是專業演員的第一步,對於戲迷和票友來說,模仿幾乎可以是學習的全部了。

戲迷或者說票友們,沒什麼基本功和專業知識,大部分也沒有接受過專業老師的指導,能學習的渠道, 就是"手機大學"了。

學習的方法,只有一個,不厭其煩地聽,反覆地學唱,千錘百煉地模仿。

對於一個業餘學戲者來說,大師的原唱,永遠有聽不完的知識,每次都有新的知識點等待學習。具體一個唱段要聽多少次,學唱多少遍才能唱成個樣子,答案是永無止境。

我學唱《荒山淚》"夜織"唱段,播放器上的播放次數將近500次,這還只是一個播放器的量,另外一個播放器的播放量未計算。

在這種模仿式的學習中,怎麼開口,怎麼吐氣,怎麼咬字,怎麼歸韻,怎麼拖腔,聲音的輕重緩急,氣息的推送控制,我們有樣學樣,跟著大師們的原唱照貓畫虎,練得多了,有時候就有一種感覺,好像這些唱段的學習,就象是在描摹字帖。

大師們的原唱,當然就是正版的碑帖,我們要做的,就像是小學生在田格本上寫生字一樣,規規矩矩認認真真地學習大師的一筆一劃。

最能體現這種臨摹式的學習特性的,是我們在使用全民K歌的伴奏系統的時候,假如你錄音的時候,選擇的錄音模式是"智能"模式,你就需要在演唱上高度貼合原唱,板眼要精準,節奏要精準,連一聲一字的力度都要和原唱接近,否則在這個"智能"模式下,原唱的聲音就會浮現出來,你的聲音就不能完全蓋住原唱者。

也就是說,在智能模式下,你的聲音無論從節奏還是板眼還是力度都要和原唱完全重合,你必須讓你的聲音嚴絲合縫地扣到伴奏上,才能完美壓住原唱的聲音,錄音才能成功。

其實行腔的藝術,和書法家運筆行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您開嗓子,嗓子開好了,沒有毛刺了,高音上去了,韻白也念順溜了,這時候,就相當於您打開了一張潔白的宣紙,鋪平展好,壓上鎮紙。

您運氣起勢準備開唱了,相當於您的毛筆也舉起來了。

演唱中,您的氣息託舉著您的聲線,就好比是寫字時,你的手腕蓄足了力道,來承接龍飛鳳舞的使命。

您"別四呼" "審五音""正四聲",說明你對於唱腔的字、聲、韻、口型都精確到位,你的唱腔的框架搭建好了;這代表著你手下的這支毛筆,可以一筆一劃都力透紙背,如鐵畫銀鉤。

聲、字、氣都準備好了,然後是韻。字韻,腔韻,就是藝術家聲腔的別具一格的魅力, 韻味就是唱腔的靈魂,它決定了你是梅蘭芳,還是程硯秋。

韻味就如同書法家筆走龍蛇所呈現出來的作品,他決定了你是王羲之還是趙孟頫。

韻味就是藝術家的靈魂,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捨我其誰。

如果你是專業演員,你能唱出自己獨特的韻味,你就成了大家了。

如果您是票友,你能唱出大腕兒的韻味,那您就成了票友中的大腕兒了。

這種情況下,我們票友學習唱戲,就有點像是書法的臨帖了,我們練習完成後的作品,其實就是仿製品,模仿的不好,就是漏洞百出的贗品,如果模仿的地道,讓人真假難辨,那就是高仿了。

戲友們,您是贗品,還是高仿呢?


聲明:本文為作者原創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