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人們為什麼要從眾?

《傳染:塑造消費、心智、決策的隱秘力量》

1、假設你正當我們不確定自己應該怎麼做時,會選擇讓其他人來教我們怎麼做。

假設你正在尋找一個停車位,在轉了無數圈之後,你發現一條街的一側完全沒有任何車輛。成功!

但很快驚喜之情就變成了一種擔心:如果沒人停在這裡,或許我也不應該停在這。這裡可能要清掃道路或者有其他特殊事件,又或者禁止停車。

但是,這條街上哪怕只有幾輛車停著,你也不會有這種擔心,你相信自己找到了一個合法的停車位。

傳染:人們為什麼要從眾?

2、試想一下,公司最近生意很好,老闆帶著所有人外出慶祝,大家來到某個新式美國餐館,這家餐館在老風味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不少新鮮菜式,應有盡有。

有龍蝦通心粉奶酪,也有用金槍魚而非豬肉做成的漢堡包。開胃菜很好吃,主菜一流,大家暢飲、聊天,每個人都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

然後到了餐後咖啡和甜點時間(這家餐館的甜點很有名),酸橙派看上去很好吃,雙層巧克力蛋糕也同樣不錯。真是難以抉擇!於是你決定讓其他人先點,自己要再想想吃什麼。

傳染:人們為什麼要從眾?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很有意思,其他人都不想吃甜點了。

第一位同事說自己已經吃撐了,第二位同事說自己正在減肥,然後桌上的每個人都拒絕點甜點。

服務員又回到了你身邊,“來點甜點?”他問。

這種情形與阿希的線段長度測試實驗很像。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點甜點,只是要考慮選擇巧克力蛋糕還是酸橙派。其實你並不需要別人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來幫助自己做出更好的決定,即便是這樣,你還是會感覺應該放棄甜點。

大多數的人都想讓別人喜歡自己,我們希望自己能夠被他人所接受,至少不被別人排斥。即便無法讓所有人都這樣,至少要讓我們在乎的那些人喜歡自己。

傳染:人們為什麼要從眾?

任何一個有過落選籃球比賽陣容或被排除在婚禮嘉賓名單之外經歷的人都明白,這種滋味並不好受。點甜點同樣如此。

你當然可以做唯一一個點可口美味的那個人,沒有任何法律規定你不可以獨自享用甜點,但這樣做會讓你感覺很怪異,其他人可能認為你很自私,或者覺得你以不恰當的方式出了風頭。

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會選擇服從多數。既然其他人都放棄甜點,自己也會這樣做,因為你想要成為人群的一部分。

傳染:人們為什麼要從眾?

3、明顯模仿對手行為舉止的那些人,成功達成協議的概率提高了4倍;沒有模仿行為的那些人幾乎無法達成雙方認可的協議;而偷偷模仿對方行為舉止的人則有2/3的概率達成協議。

模仿令雙方關係融洽,因此有助於社交。模仿就像一種社交黏合劑,能將人們彼此黏在一起。當某人的行為方式與我們相同時,此時不再是“我們對他們”的局面,我們會覺得彼此更親近,關係更緊密,相互依存度更高。所有這些都是在無意中發生的。

如果某人的行為舉止與我們一樣或者很像的話,我們會覺得彼此間有共同點或者屬於同一類人。出現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在於相似與親近之間的關係,即人們通常會模仿周圍人的行為舉止。

看到別人做出與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事情,這會傳遞給我們一個無意識的信號:他和我們之間一定存在著某種聯繫。

比方說,如果某人和我們有相同的口音或者喜歡同一支樂隊,我們彼此間會產生一種親近或緊密聯繫的感覺,這會增強我們雙方的好感,讓彼此的交往更加愉快。

傳染:人們為什麼要從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