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的忠告,老年人幸福的祕訣:只需要遵循三個字

斷舍離首次提出來的作者,是來自日本的山下英子,從2000年開始,她以雜物管理諮詢師的身份,在日本各地舉行斷舍離講座。

隨著近20年的發展,這一概念日益被人們賦予新的內涵,逐漸成為當前世俗生活的美學,更是老年人幸福所遵循的秘訣。

什麼是斷舍離?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即斬斷對物質的慾望。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中沒用的東西,捨棄無用的廢物。

離:遠離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爽、自由自在的空間,脫離內心固有的執念。

用一句總結的話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質的迷戀及內心固有的執念。

一位哲人的忠告,老年人幸福的秘訣:只需要遵循三個字

為什麼要斷舍離?

斷舍離不僅僅是單純的一個概念,其本身更是一個決斷和選擇的過程,是思維引導下的行動體系。

曾經人們認為:斷舍離的提出就是一個單純的清潔房間的概念,就是以物為對象,整理和收納為基礎的清潔過程的取捨。實質而言,作者提出這個概念,以清潔房間為物寓,通過取捨的選擇,來比喻人生前行中需要不時的調整。

人生之所以累,一少半來自生存,一多半源於攀比,沒有攀比就可以安然的生活。通常所說:痛苦來源於比較。這種比較下的標的,大多是物質方面的衡量,比如別人有多少存款,有多少房產,通過物質化的比較就產生了內心的不平衡,進一步引起大腦的無意識反饋,自己應該擁有更多的財富,更多的資產,更多的……這樣才能夠顯得自己聰明過人,自己的能力出眾。

如此循環的比較,怎能不累?

斷掉比較,斷掉攀比,斷掉對物質不合理索取的慾望,不去收取不需要的物質念想,這就是所謂的斷。

一位哲人的忠告,老年人幸福的秘訣:只需要遵循三個字

舍:把堆放的無用之物全部清理掉。

表象來看,是去除掉房間中不用或不常用的物品,實質而言是對人生過往的清除,尤其曾經的不愉快,悲觀之情,只有這樣才可以做到知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作非。

人生的痛苦來自比較,人生的更大痛苦來源於對往事不堪回首的回憶。而這個回憶大多呈現出來的是不愉快,這個不愉快的事情本身其實是昨天已經成型的“果”,人們的回憶是把這個不愉快的“果”重複呈現在腦海中,實際這個曾經的不愉快的“果”又是形成目前情緒低落的“因”。

因而保持愉快的心情,就需要把這個過去的“果”捨去,清理掉。清除掉後就不存在所謂的“因”。如此,心情就會更加舒暢。

一位哲人的忠告,老年人幸福的秘訣:只需要遵循三個字

離: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脫離固有的執念。

莎士比亞提到記憶存在的問題時曾說:

我喚起往事的種種記憶,有著甜蜜而靜謐的思緒,

為命中諸多的缺陷嘆息,舊恨新仇重新蹉跎時光,

……

我為往昔的惆悵惆悵,為過去的痛苦而痛苦,

悲傷的過往遺憾的舊賬啊,是還也還不完的帳。

__《十四行詩》第30首。

由此可見,即使公認的偉人,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沒有脫離往事的回顧,也依然有無盡的痛苦,更何況平凡的大眾呢?

脫離固有的執念,才能夠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一位哲人的忠告,老年人幸福的秘訣:只需要遵循三個字

為什麼老年人幸福的秘訣,需要遵守這三個字?

對於每個老年人來說,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數十年如一日的坎坷曲折都已經歷。對物質的追求應該早已放下心意,對物質的索取慾望也早已不再注意。因為他們明白:擁有再多的物質都是毫無意義。

因而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斬斷對物質的慾望,沒有了年輕時的攀比,就能夠讓自己保持心情多一些舒暢。

通常說捨得捨得,有了舍,也就會有所得,捨棄自己無用的物質,就會少一些掛念,就會讓心情多一些安靜。

我們知道:舒=舍+予,也就是說多一些舍掉,多一些給予,才能夠多一些踏實,多一些安穩,由此才能夠達到多一些舒心,多一份舒服。

對每個老年人來說更應該如此,這樣去做不僅顯示了優良傳統的標杆效果,更重要的是自己心情舒暢,心情舒暢的人當然也是幸福的一種標誌。

一位哲人的忠告,老年人幸福的秘訣:只需要遵循三個字

離開對物質的迷戀,脫離對固有的執念,對每個老年人來說尤其重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固有的看法必然不能夠完全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一味依照固有的看法,就會與社會環境脫節,這就是形成代溝的根源。

固有的看法,如果不能夠做到正知正見,就會有無端的追求,這也是外人看來不入群的緣由。

即使在世俗的環境中,也需要一個外圍的舒適自由,因此就需要脫離固有的執念,從而與周邊人合成一片,由此確保自己處於寬敞自在的空間。


老年人的幸福,不是物質的多少,不是攀比的圍繞。幸福的根源在於心情的舒暢,內心自由的嚮往。對於老年人來說,遵循斷舍離這三個字的精髓,就一定能夠保持心情舒暢,覺知幸福的盪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