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人生驕子的他是如何走向落魄的?

清華、北大作為我國最高的學府,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知識殿堂。多少人渴望在此求學,汲取知識,豐滿理想,然後展翅飛翔。但是,卻有這樣一個人考上北大博士卻淪為了“低保戶”。這不禁讓很多人大跌眼鏡,他究竟經歷了什麼?為什麼作為別人眼中的天之驕子,卻過得如此落魄?

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人生驕子的他是如何走向落魄的?


一、家庭的溺愛

這個事件的主人公張進生,出生在六十年代湖南的一個農村家庭,家中還有兩個姐姐。可想而知,這個家庭對男孩的渴求。雖然家中條件不是很好,但是張進生作為家裡的老么,父母和姐姐們對他倍加呵護。家中有什麼好吃的好喝的,姐姐們都會留給他吃。父母、姐姐們儘自己的能力呵護著他。

《晚熟時代》一書中,曾經指出:“有時候,遲疑許久的年輕人想跳下水試一試,驚慌的父母卻想出理由來阻止他們。然而當年輕人留在家庭這塊甲板太久了,父母卻又嫌他們是賴家王老五,是父母想退休了,卻還要揹負的十分無奈的負擔。”

正是這個家庭過多的愛,讓他少了闖蕩社會,承擔責任的勇氣。

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人生驕子的他是如何走向落魄的?


二、不善溝通與職場困境

十八歲的張進生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成為全村人的驕傲。在校期間他熟讀了醫學理論,畢業後順利進入一家醫院工作。但是由於不愛說話、不善交際、性格很軸等原因,與同事們格格不入。適應不了職場生活的他決定繼續學習理論知識,進行深造。

人際交往是作為一個社會人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無論走到哪裡,都需要與人溝通。張進生,並沒有選擇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嘗試著改變這個問題。而是選擇了迴避的一種態度,面對問題。

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人生驕子的他是如何走向落魄的?


三、錯誤的人生定位誤終身

張進生選擇繼續進修,除了不善溝通、處理不好人際關係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有暈血症。

作為一個醫生,有暈血症,上不了手術檯,那麼此刻是否應該重新定位自己的職業生涯呢?

張進生繼續深造醫學理論,並且考上了北大的博士。在他三十二歲的時候,由於無法支付去英國留學的二十萬保證金,進行了休學。此後的十八年,他一直失業在家,靠著姐姐接濟生活,後來政府也給他辦理了農村特困救助。

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人生驕子的他是如何走向落魄的?


張進生有暈血做不了手術,何不重新選擇一種職業呢?

胡適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要求大學生在選擇科系時要重視兩個標準,一個是“我”,一個是“社會”,看看社會需要什麼,國家需要什麼,中國現代需要什麼。

張進生既然不適合做手術,何不學一個自己喜歡又合適的專業呢?未來幹著自己喜歡的工作也是一種幸福。

看完張進生的人生經歷,我們不禁唏噓:這不是抱著金飯碗討飯吃嗎?人們眼中的天之驕子,本該有著輝煌的未來,給父母提供更好的生活。如今卻是靠著國家的接濟,多多少少算是失敗的人生。人生就是這樣,一時的成功不算成功,一時的得意不算得意。抑鬱、頹廢、迴避解決不了人生的困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