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草房子》

--找回童年缺失的情感教育


最近,我女兒推薦我看一本曹文軒寫的一本兒童文學《草房子》,當我拿起這本書細讀時,頓時深深地震撼我的心靈。

與其說餘秋雨的文字給人一種閱讀的愉悅,文學的美感與文化思想上的盛晏,那麼曹文軒的兒童文學則給人一種文字的純樸,故事的平凡與真實,心靈的淨化與寧靜,喜怒哀樂嬉笑怒罵盡展人性的單純與善良。

我記得我讀小學時,也讀了不少的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也許時代不同,當時所選讀那時名篇給我對兒童文學停留在一種固有的模式與印象:從前…,最後過著幸福的生活這種《白馬王子與灰姑娘》式的千篇一律的喜劇童話小說。主人公總是善良的,反面人物總是罪大惡極的,情節總是曲折的,折騰折騰著,最後的結局總是幸福的。這種喜劇式的童話無意間給我們的童年灌輸了一種生活的要訣:只要善良,世界就是美好的,生活就是多彩的,道路就是通達的,當然最後一切都是美好的。

這無疑是給我們製造了一種錯覺,或都說是一個善意的謊言。隨著生命的成長,漸漸發覺,我們的現實生活離童話裡的世界漸行漸遠:世界複雜了,人性多變了,道路曲折了,每個人的結局不盡人意了,至於對生活是否熱愛,取決於內心是否有足夠的強大支持著你,當然如果你心底善良,也許會使你更加正面。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讓我們對老師對童話故事的解讀產生了懷疑。

《草房子》裡描述的是一個叫桑桑的小男主人公六年的小學生活的所見、所聞、所經歷的事,就是這幾則小故事,撥開了給我們童年製造錯覺的雲霧,尋回了那份童年所缺失的豐富情感,這種豐富的情感叫做苦難,叫做錯折。苦難、錯折教育正是當下每個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功課,可惜我們已經錯失了這個學習階段,當它們真的到來時,我們的內心可能已經面臨崩潰狀態了。但當我們徹底醒悟過來時,可能已經滿心傷痕。小說的結局不是大喜,也不是大悲,而是以一種悽美的描述來收束,平凡,感人。

故事裡邊有一個叫禿鶴的小朋友,由於頭上自始自終沒有長出一根頭髮而被同學取笑戲耍感到自悲,而意想不到的是因為他禿頭而成功辦演一名小品裡的角色,深受同學和老師的認同與讚美,其內心的悲喜交雜在一起,產生了複雜的情感,最後啕哭起來,營造出感人的一幕。

故事中還有一個叫做細馬的小朋友,他是被一對無兒無女的夫妻從外地收養回來的,但由於語言溝通問題,不得不作出棄學的選擇,為養父牧羊,後來因養父因病去世,細馬不是得擔起家庭,起房養母,情節曲折動人,感人肺腑。我想,細馬這種遭遇不是這個年齡段可以承受得起的,但在作者的筆下,細馬是一個早懂事的小孩子,一個能幹的小孩,一個堅強執著的小孩子,當我看到這裡,我內心為之動容。

最讓我感動的是《紅門》這一章。主人公杜小康本是一人富家子第,油麻地的老師還是同學,都對他都很好,但後了他父親做生意失敗,面臨破產,杜小康本來是個愛面子的人,但是經過一陣的磨練與掙扎,變得成熟起來,他想重新振興家業,開始不怕面對眾人,操起小家業。

這些故事中,無論是找到自我的禿鶴,堅強的細馬,還是變得成熟的杜小康,都是徹頭徹尾的平凡人,都是過著平凡的生活,但上天似乎跟他們開起玩笑 ,不但沒有給他們過平凡的人生道路,讓他們看不清前景,好磨鍊他們的品質。他們這樣的人生歷程當然不盡人意,但這正是作者的寫作意圖,語重深長。在作者筆下,他們不是在生活困境面前屈服的失敗者,不是在軟弱面前的禿廢者,不是一跌不振懦夫,而是在逆境中磨鍊出來的勇士,艱難大敵前的先鋒,站在朝霞下的蓬勃者。

童話不都是喜劇,悲劇的童話往往更使人振奮,使人變得剛強勇敢,變得敢於面對人生。兒童需要在喜劇童話中體會生命的美好,更需要在慘淡的悲劇童話中體現真實的人生,體現人生真諦中箇中的悽美感,這許,這種悽美會讓你一生受用,甚至成為生命的源泉,滋養著你的人生歷程,造就你日後輝煌。

在《草房子》裡,我找到了童年缺失的那份情感教育,也許是上天送給我2017年最後的一份禮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