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嘆可悲,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又有誰知道藺相如和廉頗的結局

說起“負荊請罪”這個成語想必都不會陌生,可能大家還是通過小學課本瞭解到這個成語的大致意思。無非也就是藺相如、廉頗這兩位趙國大將,從產生怨恨到將相和演繹一段千古佳話。可是在正史中確實是有負荊請罪,然而廉頗和藺相如這兩人的結局可謂是唏噓不已。那麼“負荊請罪”這個成語背後還有怎樣的含義?是否像大家認為那般和和美美?

可嘆可悲,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又有誰知道藺相如和廉頗的結局

要談起“負荊請罪”之前,先給大家簡單介紹趙國當時官階制度的大小以及區分。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注重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學習胡人生活習氣以及軍事作風,然而趙國除了大王之外最大的官職就是相國,其次才是大將軍以及上大夫。藺相如他原本是趙國宦官令繆賢的舍人,公元前283年藺相如經過繆賢舉薦得到了趙惠文王的重用。當時趙惠文王得到了千古奇寶和氏璧,秦昭襄王願意用15座城池交換這塊寶玉。藺相如作為趙國使臣前往咸陽,也就發生了著名的完璧歸趙。經過此事後藺相如聞名各諸侯國趙惠文王也感覺臉上有光,藺相如被拜為上大夫,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幫助趙國壯大聲勢,此時廉頗心生怨恨。廉頗認為他本是趙國嫡系將領效忠大王幾十餘年,兢兢業業攻城拔寨,難道還比不上一個宦官豢養的門客?廉頗想著要找藺相如的麻煩,最後二人握手言和就演變成了負荊請罪。

可嘆可悲,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又有誰知道藺相如和廉頗的結局

可是長平之戰中趙國慘敗,卻改變了將廉頗和藺相如的命運。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已撕破臉皮。大秦趁著趙國收取韓國上黨郡為由發動這場大戰。趙孝成王先期派遣廉頗進行駐紮,隨著戰事往後推移秦趙二國之間皆是不堪重負,由於趙國孤立無援所受到的壓力更大。此時趙孝成王想著用主戰派的趙括換下老將廉頗,化被動為主動看看能否取得戰事的轉機。藺相如在朝堂上與趙孝成王發生激烈的衝突,藺相如認為廉頗採取堅壁清野的做法並無任何不妥相反,如果趙國臨時換將會面臨滅頂之災。趙孝成王嘴上答應要考慮藺相如的意見,但實則他心中已打定主意,就是要用趙括換下廉頗。加上當時秦國名相範睢實行的反間計也讓趙孝成王認為趙括就是“救星”。最終趙孝成王力排眾議選擇使用趙括。藺相如聽聞此事之後一病不起沒過兩月便鬱鬱而終,這就是典型的憤恨而死。

可嘆可悲,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又有誰知道藺相如和廉頗的結局

趙括從能力和經驗上均不如秦國大將白起,待到大秦將上黨郡圍困之時等待趙國也只有慘敗。廉頗被換下也是無可奈何,回到邯鄲看見老友藺相如又因為自己憂鬱而死心裡更是不痛快。公元前258年大秦又發動邯鄲之戰,此時的廉頗已退居二線趙王再也不信任這位老將。按照趙王的想法,長平之戰之所以失敗並不是因為趙括,而是因為老將廉頗前期損耗太多搶物資。公元245年趙孝成王去世趙悼襄王繼位,新王剛一上任便解除了廉頗的所有軍權,此時廉頗垂垂老矣他在趙國早已得不到重用,與趙王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等到趙悼襄王把自己軍權全部解除,廉頗選擇投奔楚國。

可嘆可悲,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又有誰知道藺相如和廉頗的結局

晚年時期廉頗輾轉於楚國魏國,雖然這兩個國家的王君,對廉頗有著無比的尊敬。但是誰又放心將整個國家的軍權交給一個“外來戶”呢?所以廉頗自從長平之戰後就像閒雲野鶴一般到處遊蕩,得不到重用這對於一位征戰沙場多年的老將也是難以容忍的結局。公元前243年廉頗病死於安徽壽春,壽春離廉頗家鄉河北定州可是有不近的距離,廉頗也能稱得上是“客死他鄉”了。

可嘆可悲,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又有誰知道藺相如和廉頗的結局

廉頗,藺相如這兩位絕世名將其下場也是頗為讓人惋惜。藺相如出身低微但是面對國仇家恨時,能做到不畏強權兩次當面頂撞秦昭襄王,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老將廉頗與藺相如這兩人典型的不打不相識,從誤會到結下友誼,也是古往今來不可多得的文臣良將。只可惜造化弄人如果趙王聽從藺相如和廉頗的建議,或許趙國也就不會那麼快滅亡了。燕趙大地古往今來盡出英雄,“文死諫,武死戰”,或許也是對廉頗和藺相如最好的概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