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嚴查的三大案到底怎麼回事?為什麼會發生三大案呢?

紅紅火火講歷史


萬曆皇帝執政的的時期一直都被人們認為是明朝一個轉折點,大多數都認為明朝正是在萬曆年間由盛轉衰,而明末三案這三件本不重要的事,卻正式標誌著明朝的衰敗,三大案之後的明朝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滅亡。

一.梃擊案

梃擊案始於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萬曆皇帝和大臣因立太子而引起朝廷爭辯(萬曆帝長子朱常洛為太后宮女王氏所生,極受冷遇;而寵妃鄭貴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為萬曆帝所鍾愛,鄭氏與萬曆帝“密誓”立常洵為太子)。

當時朝臣依據太子立嫡,無嫡立長的宗法繼承製力據,但萬曆帝總以各種藉口拖延,直至皇太后施加壓力,始於萬曆二十九年冊立朱常洛為皇太子,同時也封朱常洵為福王,藩國洛陽,這就是萬曆朝圍繞確立太子爭論了15年的“爭國本”鬥爭。從萬曆二十九年至四十二年,又鬥爭了13年,直至福王離開北京赴洛陽就國才真正確立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萬曆也在國本之爭開始後消極,以至於最後30年不上朝,但宮闈的權力之爭仍未停止。當也有一部分認為,萬曆之所以遲遲未立太子是為了制衡朝廷勢力,在古代這種講究帝王心術的時代,這種考慮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歷四十三年五月,宮外男子張差手持木棒闖入大內東華門,一直打到皇太 子居住的慈慶宮,後被內監捕獲。對張差梃擊太子宮之事,朝內爭論不一。支持鄭貴妃傾向福王為太子的臣僚認為是張差瘋癲所為;支持皇太子的大臣認為是陷害太子的陰謀 。經刑部十三司會審,查明張差系京畿一帶白蓮教的一支紅封教的成員,其首領為馬三道、李守才,他們與鄭貴妃宮內的太監龐保、劉成勾結,派張差打入宮內,梃擊太子宮 。但由於萬曆四十一年曾發生鄭貴妃的內侍與奸人勾結詛咒皇太子的事件,梃擊案牽連到鄭貴妃在所難免。從此之後朱常洛皇太子的身份也就正式確立了,也有部分人猜測這是朱常洛自導自演,為的是太子之位,因為當時並沒有明確證據表明這件事是鄭貴妃做的。

二.紅丸案

紅丸案的主角也是朱常洛,朱常洛即位後,頗具心計的鄭貴妃竭力籠絡泰昌帝的寵妃李選侍,二人謀合,欲為己請封皇太后和皇后之號。而泰昌帝由於憂心國事,本已虛弱的身體,不久之後就病倒了。此時,司禮監秉筆、掌管御藥房的原鄭貴妃宮中的內醫崔文升入診帝疾,他用去熱通利之藥,希望使泰昌帝腹瀉排毒,但卻遭到東林攻擊,要知道東林黨是晚明一大禍患,出了許多貪生怕死之輩。這些人攻擊皇帝生病是縱慾過度;崔文升進藥是受鄭貴妃指使,欲置皇上於死地。太醫們於是束手無策。此後鴻臚寺丞李可灼又自稱有仙丹妙藥可治帝疾,對其藥大臣們多不主張皇帝服用。但皇帝由於無計可施,決計服用。初服一丸,四肢和暖,思進飲食,再進一丸,於次日凌晨即崩。由於此藥為紅色,稱“紅丸”。細看紅丸案,其實就是一次宮闈之爭,也是一次權力之爭,東林黨竭力剷除異己,逼迫首輔方從哲退位,而大力起復東林黨人。在大明搖搖欲墜的時候,沒有一致對外,卻不停內鬥,肯定不會有好事發生。

三.移宮案

背景始於泰昌帝駕崩後,立新君成為國之大事,泰昌帝死不久,朱由校即位成為天啟帝,期間由於大臣認為李選侍有垂簾聽政的意圖,想要掌握政權,這是有原因的,應為朱由校母親死於李選侍之手,故而認為朱由校從小受到虐待,因此要求李選侍移出乾清宮,遷居噦鸞宮,但遭李選侍拒絕。後來內閣諸大臣站在乾清宮門外,迫促李選侍移出。朱由校的東宮伴讀太監王安在乾清宮內力驅,李選侍萬般無奈,懷抱所生八公主,倉促離開乾清宮,移居仁壽宮內的噦鸞宮,要知道古代後宮嬪妃是不能直接見外臣的,也就是不能被外臣看到面容,所以這給李選侍很大壓力。後來李選侍雖已移宮,但鬥爭並未結束。移宮數日後,噦鸞宮失火,經奮力搶救,才將李選侍母女救出。當時就有人斥責東林欺人太甚:“皇八妹入井誰憐,未亡人雉經莫訴”,指責他們違背孝悌之道,可以看出移宮案就是一次純粹的權力之爭。

明末三大案是明朝衰敗的一種體現,從裡面可以看出皇帝怠政,黨爭,內宮糾紛,君臣不和,更替頻繁。放眼中國古代其他朝代,出現這些現象基本不是什麼好事。故而說明末三大案是明朝紛爭和衰敗的開始


愛吃魚魚的魚


明初洪武年間實際上是有四大案。稱為洪武四大案,分別是指: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和藍玉案。而其中的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常常被成為“胡藍之獄”。

我們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最恨兩件事:官員的特權和貪汙受賄。而這四大案就是為了整治上述兩件事情的。



郭桓案和空印案,就是對涉嫌貪汙的官吏進行大規模的鎮壓,這是為了懲治貪汙;

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則是對官員欺壓百姓,作威作福的特權階層進行大規模的鎮壓,這是為了整頓吏治。

1.空印案與郭桓案都與貪汙有關。

空印案:按簡單的來說就是在空白文書上先蓋上公章,事情結束後再填上數字。而我們都知道,正常的流程應該是先核實完數字再蓋公章的。這裡面就存在著一個造假。此案殺了1000多位官員。



郭桓案:更是明目張膽的貪汙。戶部侍郎郭桓與他人合謀,一共貪汙了2400萬擔糧食。此案殺了30000多名官員。

這兩個案件,我們不敢說,沒有殺錯一個人。但我們敢說的,大部分的官員都參與了這些貪汙受賄。洪武大帝的手段雖然激烈了,但不失為一番慈悲心,這慈悲心是對老百姓的。


2.胡惟庸案與藍玉案。

這兩個案件,有很多人說朱元璋是為了誅殺功臣。嘲笑個人的看法是:一個開國皇帝的心胸是很大的。如果真的不是忍無可忍,他絕對不會採用如此極端的手段。

胡惟庸當時的宰相,甚至準備陰謀暗殺朱元璋。藍玉當時的統軍大帥,雖然私自帶兵襲擊大明關隘。

這兩人的做法都是謀反。如果他們只是單純的徇私枉法。可能株連的範圍不會那麼大。最終他們選擇了最大逆不道的謀反。

這兩個案件誅殺的官員成千上萬。依然不否認有很多是被冤殺的。但通過這兩件事情,大明初期的吏治極為清明。這在整個封建王朝中也是極為不多見的。還是那句話,洪武大帝的手段雖然太激烈,但不失為一番慈悲心,這慈悲心是對老百姓的。


西門不帶刀


說其是三案不如說是明末後宮亂政大案的系列篇。因為它們都是一個脈絡下來的,只不過是中間的三個高潮節點而已。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分析下:首先來了解下三個案件的內容是什麼,然後我們再一起針對案件展開討論。

一,明末三案的基本內容。

(一)梃擊案。

梃擊案的發生是由萬曆皇帝立太子引起的。眾所周知,古代皇帝的傳位方式為“立長為安”,時因皇后無子,皇長子為宮女所生的朱常洛,文武大臣也都支持立朱常洛為太子。可是萬曆皇帝傾向於自己的寵妃鄭貴妃之子,也就是皇三子朱常洵,鄭貴妃也是竭力吹枕邊風,萬曆皇帝也是搖擺不定。最終迫於大臣和皇太后等的壓力,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洵為福王。

鄭貴妃氣不過,遂命手下太監找了個叫張差的人,灌醉後讓他帶著木棍進入後宮把太子朱常洛給打了。事發以後,除鄭貴妃外,其餘參與者均被處死。這個事件的發生繼而引發了後面兩個大案件,其國本之爭也逐漸演變為皇家和一些臣黨勢力的較量。

(二)紅丸案。

紅丸案發生於泰昌元年,泰昌帝朱常洛病重(一說受朝政所累,一說是鄭貴妃獻予美人蠱惑皇帝,使其縱慾過度身心疲憊而病發),朱常洛病急亂投醫,在太醫用藥無果的情況下,召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獻仙丹妙藥——紅丸。(明朝自嘉靖時始崇尚道教和方士,由其相信丹藥的力量。)泰昌帝服後於當晚死去。當時大部分人懷疑鄭貴妃是下毒的元兇,隨後立即展開了調查。據資料顯示:因黨爭與私仇夾雜其中,連坐罪死者眾矣。一代帝王繼位整整一個月便結束了生命,也結束了統治生涯。

(三)移宮案

朱常洛在世時,讓寵妃李選侍入住乾清宮照顧長子朱由校。朱常洛死後,朱由校即了位。李選侍沒有離開,想繼續留在乾清宮。這次的目地不是單純的照顧朱由校了,而是想利用朱由校從而把持朝政(其目地意義上有點像唐朝的武則天)。這次據說還是離不開鄭貴妃的唆使,最終目地應該是垂簾聽政,晉級皇后和皇太后。

這個時候的明朝,已經不光是國本之爭了,也是朝廷黨派各勢力的爭鬥(內閣、東林黨、宦官等)。最終朱由校站在了大臣的一邊,下旨令李選侍搬離乾清宮。李選侍後宮一派沒能抵擋朝廷眾臣的抗議從乾清宮搬出去了。這個大案避免了明末後宮的篡政。

二,明末三案之影響和深思。

明朝的沒落是有原因的,或者說明末三大案的發生是必然而不是偶然的。其朝政的不穩先是腐敗造成的,在弘治時期就已見端倪(即明中期以後),先是鹽政的敗壞,後是鞏固國防的主要軍事力量崩潰(衛所廢馳)。後期以來又是黨爭嚴重,主要是東林黨、宦官、內閣互相權力爭鬥,使國體遍佈瘡痍,皇權旁落。皇帝仿若傀儡,皇權似玩物於他們手中。我認為,明末三案就是明朝腐敗、黨爭和宦官專權弊病的擴大化,至此,明朝的滅亡已經不遠了。

以上是我的觀點,不妥之處,還請斧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