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見識!原來古代就有了簽證!簽證和護照有什麼區別?

對於那些不出國的人來說,有一樣東西是無法接觸的,那就是護照,因為護照是一個人出國旅行必須具備的東西,對於很多人來講,對於護照辦理流程非常的不瞭解,對護照的相關知識更加是知之甚少,如果加上籤證的概念,更加是沒有多少人能夠了解,護照是一個人的身份證明,而簽證是對於你所去的國家應該辦理的一個簽證許可,只有同時具備護照以及簽證的內容,才能夠去對應的國家,不過對於免籤國家來講,之需要護照就可以了。

長見識!原來古代就有了簽證!簽證和護照有什麼區別?

護照辦理流程

一、護照是什麼

長見識!原來古代就有了簽證!簽證和護照有什麼區別?

護照是一個主權國家發給本國公民用以出入國境、國外旅行或居住的身份證明與國籍證明。持照人享有護照頒發國的外交保護。護照是一種官方的證明文件,一般由主權國家頒發,不是主權國家原則上不能頒發護照。我國頒發護照的機關是外交部、公安部以及其授權的地方外事部門和公安部門。

有效護照一般包含下列內容:護照頒發國的國名全稱、國徽或代表國家標誌的圖案;持證人姓名、性別、出生日期、出生地點、職業(或身份)、偕行人員(有些國家的護照還包含持證人的身高、膚色、眼晴和頭髮的顏色及面部特徵等);持證人照片、本人簽字,照片加蓋發照機構的騎縫鋼印;發照機構印章、發照日期、護照有效期限以及延期、簽證頁和護照使用說明等。護照的使用文字以本國文字為主,大多數國家的護照還同時印有國際通用的文字,一般為英文。

二、簽證是什麼

長見識!原來古代就有了簽證!簽證和護照有什麼區別?

簽證是一個主權國家發給本國公民或外國人出入經過其國境的許可證明,和護照同時使用。只有護照而沒有簽證,除有特殊規定或協議外,一般是不能離開本國國境和前往他國的。簽證一般做在護照或代替護照的證件上,如“另紙簽證”,但該簽證必須與護照或代替護照的證件同時使用。各國的簽證機關,在國外,是本國駐外國的大使館、領事館;在國內是移民部門或出入境部門。

三、護照和簽證的區別

長見識!原來古代就有了簽證!簽證和護照有什麼區別?

護照與簽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兩者的關係又密不可分。護照持有者只有在護照上辦妥簽證,才能達到順利出入境的目的。也就是說,沒有護照,公民就不能申領簽證;沒有簽證,持照者也不可能被允許進入一國國境(免辦簽證的除外)。

人們常常把護照與簽證並提,還因為簽證一般就簽在護照上,兩者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如對外交護照持有者簽發外交簽證,普通護照持有者簽發旅遊簽證等。在特殊情況下,護照與簽證是可以分離的,“另紙簽證”就是兩者分離的一種形式。但在做另紙簽證時,簽證下方必須註明“本簽證須與某號護照同時使用”。可見,簽證仍未能完全脫離與護照的依存關係。

四、護照怎麼辦理

長見識!原來古代就有了簽證!簽證和護照有什麼區別?

辦理護照的程序是照相、領表、填表、指紋採集、驗表、交表、領回執、繳費、交繳費單、領證。具體申請辦理護照的程序如下。

1、攜帶本人身份證到戶口所在地的派出所、公安分縣局出入境管理部門領取《中國公民因私出國(境)申請審批表》(以下簡稱“申請表”),並如實回答出入境民警的必要詢問。

2、填寫申請表。

3、提交申請。(需攜帶本人身份證或戶口簿原件和戶口簿首頁、本人資料頁、變更頁及身份證的複印件;申請表原件;符合要求的彩色照片1張。)

4、領取護照。

五、護照的發展演變及防偽技術

長見識!原來古代就有了簽證!簽證和護照有什麼區別?

隨著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對外開放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國的交流逐漸增加,國家之間的人員往來逐漸頻繁,維護國家安全和出入境正常秩序的意識也逐步增強。各國先後通過證件形式的變化,使安全證件從無機讀證件發展為可機讀證件,再從可機讀證件發展為電子證件。同時,研製和開發了更難偽造的防偽技術,使防偽技術有了質的飛躍。本文主要以廣泛應用的護照類證件為主題,從護照類證件歷史演變的角度出發,論述了防偽技術在各時期護照中的應用及其發展。

安全證件泛指由主權國家的相關機構為控制或管理本國公民或外國公民,簽發的具有社會性和安全性可證明其身份的證件。可見,安全證件的應用範圍很廣,其中護照類證件是重要的一類。護照類證件是伴隨著國際交往的發展而產生的,是國際交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指由所屬國籍國頒發給本國公民,為該公民在國際旅行或居留時,提供身份和國籍證明的證件,主要包括護照和其他國際旅行證件。2013年世界移民數量已經達到2.32億,近幾年每年以2%的速度在快速增長。護照類證件作為安全證件中典型的一類在世界移民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護照類證件的防偽不容忽視。

防偽主要是指以防止他人進行仿製、假冒等,在一定範圍內能準確鑑別真偽為目的,而製造出的具有防偽功能的技術手段、產品、材料、技術裝備等。縱觀護照發展的歷史演變,護照中防偽的思想由來已久,隨著社會生產技術的不斷髮展,防偽技術在護照中的應用也得到了長足地發展。

1、“古代物件形式護照”及其防偽

長見識!原來古代就有了簽證!簽證和護照有什麼區別?

世界上最早的“護照”可追溯到法老時代,法老時期發明了一種臣民安全進出其他國家的“木雕板”,此雕版的真實有效性是通過刻統治者的“親筆簽名”來證明的。在古代中國,以物件形式作為出入邊塞關津、渡口的通行“護照”,也有近五千年的發展歷史。“護照”的淵源最初可追溯到夏商周時期。夏、商、西周時期的護照種類有牙璋、符節和圭璋等。“符節璽印”作為鑑別真偽信物需驗合無誤才可自由出入邊塞。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護照種類有節、符、傳、關照等。今敦煌市陽關遺址博物館,就存有在兩千年前西漢武帝時期簽發的“陽關關照”,據傳無論是西域人來漢,還是漢朝人西去,必須持有蓋著陽關大印的關照。

漢代時期還出現過所憑證,過所一般為一式兩份,為保證其真實有效,正本和副本都由主管官員與協管官員簽名並加蓋官印,確認無誤後方可出入邊塞。唐宋時期護照又演變為過所、公驗、關引、文牒和符牌等。如《西遊記》第十二回中記載了唐僧從長安城出發時,唐太宗“寫了取經文牒,用了通行寶印”。另外在到達女兒國時寫到,通關文牒上有“大唐皇帝寶印九顆、下有寶象國印、烏雞國印、車遲國印”等。明確了通關文牒需加蓋官府蓋章後才可自由通行。

另在唐高宗李志時期,按照身份級別,製作黃金、玉石、白銀、銅料等不同材質的符牌,出入邊塞人員必須持符的同時持袋,戍邊人通過確認“符袋”相匹配後才准予出入邊塞,此類物品後面還注有偽造、出借和冒用的嚴重後果。元朝時期護照種類有公據、公驗和腰牌。如在元代船舶司有明確陳告,“船商欲出海貿易,必須請領總司衙門元發下公據和公憑”。明朝時期護照種類有文牒、關照、符牌和勘合等。其中,勘合主要通過在契文上加蓋騎縫半印,憑藉板勘能否對合來防止作偽。

“古代護照”先後經歷了傳、過所、公驗、度牒、關引、 封傳、腰牌、文牒、關照和符牌等作為準予出入邊塞關津、渡口時需要出示的身份證明(詳見表1),其防偽理念主要以“親筆簽名”“符節璽印”“袋符相配”“圖章印敲”“木刻印刷”“板勘對合”和不同材質的製作等形式運用到了“古代護照”中。可以說,“護照”在最初為“自由交通”和“安全保證”而產生,“防偽技術”是伴隨著“護照”的產生而產生的。

2、“近代一紙公文式護照”及其防偽

長見識!原來古代就有了簽證!簽證和護照有什麼區別?

學術界對“古代物件形式的護照”是現代護照雛形這一說法存有疑議,有學者認為公元 2 、3 世紀羅馬帝國時期給擔任國際信差的人頒發一個蓋有羅馬帝國官方印章的“特別證書”,這種以紙張形式出現的護照是最早護照,且持有的人憑藉此“特別證書”在各國來往且享有特權和優待。另有部分學者認為最早的護照是至今保留歷史最悠久的“安全保護”文件。

在1414年英國亨利五世時期,議會頒發了一道國王可以頒發給任何人“安全保護”文件的法令。該“安全保護”文件內蓋有印章,且持有這一文件的人,無論國籍,在英國不允許被傷害或搶劫,在其他國家,享受由英國政府替之支付稅務的權利。1689年“護照”一詞雖在《尼布楚條約》中正式出現,但是此時的護照是政府開具的一種集體信函,除蓋有官方印章和簽字外,並無其他防偽措施。到1706年,英國正式開始給所有的英國商船船長頒發一紙護照,防偽措施仍舊是通過確認上面有加蓋官方印章才允許持照人自由通過。1791年,在法國憲法中,護照被認為是公民的權利之一,法令中明確規定法國國民出境移民必須持有護照。19世紀開始,絕大多數國家開始要求持護照入出國境。

在中國,“護照”由節符、官印變文牒,由文牒變一紙公文式是在清朝時期。後在中華民國時期,“護照”為蓋有發照機構官方印章的“三聯式”,正聯給領照人,一聯報外交部備核,一聯存發照機關查考。2006年第10期《上海灘》雜誌載胡孟浩先生《光緒年的護照和“震旦三文”》,內載1908年上海道蔡乃煌簽發給翁文顴赴比利時留學的護照,上有由木刻印刷刻印的發照機構和發照人姓名[4]。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藏有一份1907年宋慶齡赴美國的護照,護照正反面分別為中英文印刷,英文印刷以圖章敲刻方式印有宋慶齡個人信息。

近代時期的“護照”雖不具備今日護照的條件。但是無論是外國還是中國,護照的持有權從少數人享有轉變到絕大多數人享有。護照的形式從多樣性轉變到統一性。一紙公文式“護照”,開始詳細記載有持證人姓名、性別、籍貫、年齡、職業、發證時間、發證機關名稱及官方印章等。護照中的防偽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統一,以圖刻敲章、木刻印刷、粘貼花稅票、戳記、加蓋官印、官員簽字等方式確認有效和防止被偽造。

3、“現代本式護照”及其防偽

長見識!原來古代就有了簽證!簽證和護照有什麼區別?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世界各國為了國家安全、利益和政治需要,普遍通過本國立法或行政措施建立健全本國的護照和簽證制度。並於1920年正式召開國際護照會議,會議對護照的國際格式和簡化入出境手續提出具體建議,各國開始採用本式形式頒發護照。1926年召開第二次國際護照會議,會議再次對統一護照格式、內容和使用辦法,方便國際旅行手續等提出了建議。但是兩次會議未明確提出防偽技術的應用。

1980年,在國際民航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簡稱ICAO)的推動下,護照的國際標準化問題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國際民航組織公佈了指導各國發行機讀可讀護照的技術文件(Doc9303號文件)。文件正式要求各國簽發適於機器閱讀的護照,還需將人面識別技術、指紋識別技術和虹膜識別技術應用於護照中用於身份驗證,確定旅行證件與持證人是否匹配。

2003年,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再次通過一項將生物特徵信息集成到護照(電子護照E-passport)的全球統一計劃。自此,攜有生物特徵的電子護照簽發計劃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大力發展與提高國家安全防範力度密切相關的重大項目。截止到目前,實施電子護照的國家已經達到90多個,全球大約已發行一千五百萬份電子護照。

在中國,1922年出現最早的“本式護照”,該本護照資料頁為16頁,有效年限為三年,護照上載有持證人中英文姓名、出生時間、身高、體貌、現居住地、出境時間、簽發機構、官印和多達8個國家的(法國、英國、葡萄牙、俄國等)譯文。由於譯文部分佔據了近10頁頁碼,該本護照仍不具備現代意義上的護照條件。現代意義上的護照產生於1950年,50版護照正式採用國際上通用的本式護照,分別為外交、官員、普通護照。

1951年和1964年分別啟用公務護照和新版官員護照。

1991年啟用新版外交因公和因公普通護照。在1992年之前,50版、51版、53版、58版、64版護照中有俄文對照,1971年版和1975年版本將中俄文對照改為中法英對照,1981年版護照號碼從6位數升為7位,以上護照受到技術限制,除加蓋有簽發機構官章和簽名外幾乎沒應用防偽技術。

1992年,中國參照國際民航組織護照標準啟用新版因私普通護照,在92版護照上設置機讀區。

1997年啟用新版普通護照,採用了機讀碼、數碼技術、激光打印等防偽手段,實現了完全意義上的國際標準化。

2012年啟用新版電子護照。正式採用電子芯片和多種先進的防偽技術。

如今,現代各國所採用的本式護照防偽技術主要是物理學防偽和化學防偽的綜合運用,經歷了造紙環節、印刷環節、裝訂環節再到簽發環節。造紙環節的防偽技術主要是紙張,各國護照所使用的紙張是與鈔票相同的高級專用防偽紙(又稱安全紙張),與普通紙張相比具有堅實耐磨、防折、抗溼能力強、強韌度好、平整度高、易吸收油墨等許多方面的特點。並且安全紙張製成的證件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良好的物理和化學穩定性,能夠使安全紙張適用於各種要求的印刷方式。

因此,各國在其紙張製造過程中加入了水印、活性試劑、防偽彩點(滿天星)、安全纖維、染色標籤和安全線等具有高防偽性能的防偽措施。世界各國的護照證件印刷隨著現代印刷技術的發展已從傳統模擬印刷逐步向計算機制版及數字化印刷發展。印刷環節的防偽採用瞭如平版印刷、凸版印刷、絲網印刷、凹版印刷、背景印刷、彩虹印刷、縮微印刷和潛影圖文等先進技術。在使用多種印刷方式的同時,使用了特殊的油墨,如光變油墨、熒光油墨、珠光油墨、同色異譜油墨、反斯托克斯油墨等。並且在印刷基礎上還增加有防複印圖文、變形圖文、縮微文字、正反對印圖文、防偽暗記等防偽措施。

在完成證件紙張的製作和印刷以後,採用人工或機械的方式將證件紙張裝訂成冊,並覆上封皮。為防止證件被拆裝、變造,在使用裝訂線材質,裝訂方式、邊角切割及穿孔號碼等過程中,採用了不少防偽技術。

最後,護照的簽發程序和個性化過程也是防止證件被偽造的重要環節。因此,各國發證機關在出入境證件添加持證人信息過程中採用了噴墨打印、激光打印、熱臘轉印、熱昇華、激光蝕刻和顯影技術等較為先進的防偽措施。簽發過程中的塑封膜採用了有普通塑封膜、超薄安全塑封膜、全息防偽膜、同軸光膜和多層聚合物膜等防偽措施。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護照類證件在國際旅行和維護國家安全中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各國高度重視護照防偽技術的研究,不斷通過高新科技成果來提高安全證件的質量與可靠性,採用磁條寫入、芯片寫入和指紋、聲紋、眼紋、掌紋及手的幾何形狀等自動識別技術為主的生物技術防偽措施佔據越來越大的比重。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應用,未來會有更多的防偽新技術出現,多種防偽技術和新型防偽技術在安全證件中將會以更加全面化和更快的速度發展。

六、古代護照怎麼辦理

長見識!原來古代就有了簽證!簽證和護照有什麼區別?

古代政府官僚行政管理制度裡有許多有趣掌故,比如《魏書卷十四元丕傳》裡就記錄了一則有趣的故事。簡單來說,北魏馮太后與孝文帝拓跋宏召集眾卿開會,因為這一年北魏遭遇了一次執政危機:京師大旱,糧食產量不夠,湧現出了許多饑民。在那個時代,政府雖然也負有救濟之責,但動員能力很弱,尤其是當各地公共積儲不足的情況下,政府唯一能做的,只有讓這些饑荒之民變成流民,離開災區,前往附近區域自己找活路。

按照普通人的理解,這事很簡單——皇帝或者太后大手一揮,下份詔書,然後關卡城門打開,大批災民叩謝皇恩,然後蜂擁而出,完了。

真實情況,可沒那麼簡單。

馮太后之所以要把群臣都召集到皇信堂商議,就是因為她在這件事上碰到了一個棘手的行政流程問題——你沒聽錯,行政流程問題,一個關於“過所”的流程問題。

那時候的人們出行,需要持有“過所”。“過所”這種東西,可以理解為一種民用的通行證或者護照。“過所”上會寫清楚持有者的姓名、籍貫、相貌、攜帶物資以及行動路線,每過一關一城,都要查驗蓋章,走偏了都不行。沒有這東西,一個普通人想出門是寸步難行。

歷代朝廷都希望老百姓老老實實在原籍待著,不鼓勵他們到處亂跑,生怕出什麼亂子。所以政府對“過所”的審核和發放都特別嚴格,必須是尚書省、都督府或州府一級的行政機構來頒發。拿現在的話說,你想出門申請護照,得去市政府或者軍區去提交申請。

申請人提交材料的時候,要寫明申請事由、隨行人數、物品數量,一層層審核,一層層批准,經常還被駁回。唐玄奘想去印度取經,申請了三年都沒申請下來“過所”,自己等不及,這才有了偷渡出國的舉動。《西遊記》裡提到過一個細節,唐僧總帶著一份通關文牒,每過一國都必須蓋印,那其實就是“過所”。吳承恩為了給唐僧一個官派出國的身份,只得在書裡給他杜撰出一本公派護照。所以武俠小說裡那些古代大俠動輒行走江湖,現實中那是不可能的,早被打死了。

瞭解“過所”的意義和它在行政上的流程,我們大概就能明白馮太后到底在為難什麼了。

按照法律規定,流民要去外地,必須要申請“過所”。但官方申請流程太長,恐怕沒等“過所”頒發下來,那些老百姓餓死的餓死,造反的造反。

可若是關卡打開,任由他們來回流動,又會造成治安隱患。變成流民的百姓,將不再被任何人包括朝廷所掌握,他們的行蹤和舉動都無法預測,更不知道會爆發出什麼樣的事情來。對於統治者來說,這個風險太高了。

如果是亂世或者一個有個性的統治者,這根本不算事兒,趕緊讓人有地方吃飯是正經,啥過所不過所的,就免了吧。但對一個成熟的官僚體系來說,對流程的維護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巧妙地運用規則,但不能把整個規則拋開。

拓跋丕給了一個列寧式的解決辦法,星期天義務勞動。他說諸曹以下、大夫以上的高級官員們,一個人帶兩個吏員,加班加點地給饑民們辦理“過所”,辦完拉倒。

他的建議得到了馮太后和孝文帝的贊同,於是政府部門一群養尊處優的官員得了命令,亂轟轟地跑到京師各處關卡,現場辦公,臨時增開幾十個加急窗口,一個個趴在桌子上揮汗如雨手不停筆地給熙熙攘攘的饑民辦“過所簽證”。一共持續了四天時間,總算是給流民們人手一本“過所”,高高興興離開京師,而那些腰痠背疼的官員,也如釋重負。

於是,這一次危機,就以這樣一種略帶黑色幽默的方式得到了解決。

七、護照的備註頁

長見識!原來古代就有了簽證!簽證和護照有什麼區別?

備註頁是給發證機關(或使領館)、查驗機關等加註相關信息的。舉個例子,比如在護照到期需要更換新護照、護照遺失需要補辦、持證人更改姓名等情況下,出入境機構、使領館等都會在護照的備註頁上添加相關的註明。

備註頁原則上不能貼簽證。不過,意外情況也是有機會出現的。比如,任性的邊檢叔叔會偶爾將出入境章蓋到備註頁上去。而一些熱門旅行目的地的使領館由於每天都要處理成百上千的護照貼籤,簽證官員也有可能匆忙間將簽證貼到備註頁上。如果遇到以上兩種狀況,不要慌張,實際上兩種情況下籤證和護照都是可以正常使用的。

最後看完這些相信大家對簽證也有了一個很大的瞭解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