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決定了你的學習效率

2020年,有最緊張的春節,也有超長的假期,很多家長不免擔心:孩子在家能行嗎?什麼也學不到,就知道玩,都荒廢了……

每一個家長都曾是學生,面對眼前這個因為假期延長而在家或無所事事或上房揭瓦的孩子,在想方設法讓孩子學點東西,不要被假期荒廢的同時,你是否思考過:學習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如何學習會更高效?有沒有辦法解決眼前的問題?


天性,決定了你的學習效率


今天推薦給大家的書《認知天性》,就是一本講解人類學習的本質、高效便捷方法的實用指南。

乍一聽到書名,理論科普讀物?

別怕,雖然三個作者中的亨利·羅迪格和馬克·麥克丹尼爾確實是認知科學家,專門研究學習與記憶,但為了避免枯燥,他們邀請了故事作家彼得·布朗,三人合力寫出了本書。

在一個個故事中,我們可以輕鬆看到學習與記憶的工作方式,掌握複雜的知識與技能。其實,學習的本質就是知識鏈和記憶結,憑藉記憶讓所有知識形成連接,存儲與大腦,在需要的時候創造出新的技能。


學生時代,我們身邊一定遇到過這樣的人,從程度來說,他可能是是全學校最努力的人,一切時間都用來學習,甚至壓縮了吃飯和去廁所的時間,但成績並不出眾。

這種情況很容易讓人想到這個問題:如果這樣勤奮都學習不好,努力還有什麼意義?

這本書就指出了造成這個問題可能的原因,非常努力但總是進步緩慢,也許是我們的方法有問題,但一直被假象包圍,跳不出來。


書中摘出了一些常見的學習誤區:

比如,反覆閱讀還是很低效的,因為機械式的閱讀,重複記憶,並不能形成技能。

比如,知識豐富,並不能代表學習能力強,創造力才是真正的能力,不然只是一個搬運工。

比如,學習就是需要耗費心血的,那些輕而易舉就能掌握的東西,其實,並不算進步和提升。

對於一個學習者來說,重要的學習一定有難度。但長期的努力學習,會改變你的大腦,創建內部新的鏈接,擴展出新的能力,智力就因此而提升了。這對那些陷入低谷的學生,不失為一個好消息。


天性,決定了你的學習效率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

麥克爾·揚就讀於佐治亞攝政大學醫學院,過去成績墊底,現在卻是一個表現優異的大四學生,他就是按照書中的學習方法,擺脫了以前的窘境。揚在入學前沒有學過醫學預科課程,也沒有相關背景。醫學院的課程都很難,儘管他開始非常努力,考試也只有65分。後來他和本書作者諮詢,之後開始運用間隔檢索法,剛剛到大二,揚已經成為200個醫學生中的佼佼者。

這就像中國那句老話,磨刀不誤砍柴工,找對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讀完本書,我們就會知道,想要進步得快,在清楚學習的基本原理、認識了學習的本質之後,還得堅持簡單高效的學習方法,那就是用檢索的方式學習;保持有規律的自測習慣;實行間隔練習。這是作者經過多年研究得到的最簡便的學習方法。作者針對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給出了學習的竅門,因為最成功的學生都用一條簡單的策略,掌控著自己的學習。

不管我們想要做什麼,或成為什麼樣的人,只要掌握了學習的能力,就能參與競爭,不會落伍出局。也許你會遭遇挫折,這是努力的標誌,不代表失敗。挫折伴隨著奮鬥,而奮鬥可以積累專業知識,同時智力也得到提升,成功也就不遠嘍!


天性,決定了你的學習效率


為了便於理解,我把本書分為四個部分:

一、對於很多學生來說,每天大量時間都在學習,為什麼還有很多盲點?因為他們沒有掌握學習的原理。

二、幫孩子充分利用知識的滾雪球效應,讓學習效果變得更好。

三、尋找適合自己的模式:思維、風格、做一個終身學習者。

四、最簡潔優雅的學習策略。包括: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終身學習者和教師,培訓人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