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事物的對錯,不要太過於主觀

很多人都喜歡簡單地拿對錯去評價一個人,去評價一件事情。

“事情有對錯”,這一個概念是我們從小就形成的。

因為小的時候我們看電視,第一個問題都會問:“劇中的人物是好人還是壞人?”

評價事物的對錯,不要太過於主觀

久而久之我們形成了一個觀念:事情就是非對即錯。

對錯是存在的,但是對錯並不是絕對的,很多人所謂的對錯,只是站在主觀的角度去評價一件事情對於自己的影響,或者自己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

而評價對錯的時候,並沒有站在事物的客觀角度,也不是站在當事人的主觀位置,這樣評價對錯是完全錯誤的一個狀態。

人情聽鶯啼則喜,聞蛙鳴則厭,見花則思培之,遇草則欲去之,俱是以形氣用事。若以性天視之,何者非自鳴其天機,非自暢其生意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按照常情,人們總是聽到鶯啼就高興,聽到蛙鳴就生厭,見到鮮花就想陪著它,看到野草就想拔除掉。這是我們根據事物的外表來決定自己的好惡,但如果從天性自然來看,哪一種動物不是按照自己的天性去鳴叫,哪一種植物不是按照自身的本來面目去展現生機呢?

評價事物的對錯,不要太過於主觀

天地萬物各有不同,任何事情都是按照性情的本質去發展和生長,沒有摻雜任何虛偽和狡詐,更沒有摻雜主觀的意識,並不像擁有“智慧”的人類,有了“智慧”,有了主觀意識,就憑著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對事物輕易作出判斷。

世間的任何物體,都是按照本性的規律去成長,而人類卻站在主觀的角度對於這些事情產生好惡之情,並且以此為傲,甚至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道德綁架對方,這本身就是一種愚昧。

比如說,很多人夏天聽到蟬叫的聲音,就覺得特別吵,特別煩躁,恨不得把蟬全部捉起來。

很多人聽到烏鴉的叫聲,就覺得是不祥的預兆,覺得烏鴉太壞了,還把烏鴉定性為不吉祥的鳥類。

但是他們卻從未想過,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人主觀情緒所致,對事物產生了好惡之情。

評價事物的對錯,不要太過於主觀

烏鴉和蟬,都是按照自己的天性去發展,他們沒有人類的思想,沒有太多的虛偽,只是順應本性。但是人卻把烏鴉和不吉祥的東西聯繫在一起,這對於烏鴉來說,其實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

又如同很多人在生活中,幾個人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會評論某個人做事有失偏頗,或者在議論某某人特別壞,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當他們站在當事人的一個角度去作出選擇和判斷的時候,自己未必比他們更強,這也是“認知”的智慧。

所以當一個人在生活中判斷事物美醜的時候,要遵循客觀,而不是隻看主觀的偏見。

朱熹曾經說:存天理,去人慾。

所謂的“存天理”就是天性自然本身,“去人慾”,去掉的就是一個人的主觀思想。

評價事物的對錯,不要太過於主觀

在很多時候,主觀的思想都是讓事物有失偏頗的罪魁禍首,當去掉自己主觀思想之後,才明白青蛙鳴叫,以及烏鴉存在,並不是壞的象徵,而是自然的生機。

萬物都是根據天地自然之理而生長髮育,而我們就要遵循天理,順應自然,拋開自己愚昧的心思和主觀對於事物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