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自刎烏江:項羽自己打爛了一副好牌,怎能怪別人不給活路

雙眼重瞳,身長八尺,力能扛鼎,此者何許人,西楚霸王項羽是也。

項羽的出身是他老對手劉邦難以望其項背的。

項羽祖上原本是封在河南的貴族後裔,其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楚國的大將項燕,世代為楚臣,後來被秦將王翦殺掉。項羽名字前邊的那個項,就是他家族的封地。

系出名門世家的項羽,可以說一出生就握了副好牌在手,他能充分享受項氏一族提供的紅利,吃的好,穿的暖,有書讀,有學上,有博取功名的好機會。

相比於窮小子出身的劉邦來說,可謂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項羽卻不把讀書當回事,他年少時叛逆的很,擱在現今社會也是問題少年一枚。

脾氣急躁的項羽,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理由是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敵一人,不足以學。

那項羽到底認為什麼是他值得學習的呢?

西楚霸王自刎烏江:項羽自己打爛了一副好牌,怎能怪別人不給活路

霸氣側漏的項羽要學的東西當然不一般了,他要學的是萬人敵。

於是溺愛孩子的叔父項梁,就不再教授項羽讀書和劍術了,轉而改教他兵法,項羽只用了一節課就立馬喜歡上了這個厲害的科目。

可惜的是少年頑劣叛逆,他沒有耐性,兵法雖是自己所愛,但時間久了,學著學著就煩了,到最後就只是略知其意便又不肯竟學了。多麼任性的少年啊!

但你也要知道項羽的不竟學原不是什麼粗淺懂得,只是未習得兵法真正的精髓罷了。

僅就項羽所學,他的治兵置陣,尤其他的黥布,也總讓劉邦不舒服,就是因為其行兵佈陣和項羽類似而總不如,才令劉邦看見項羽就鬧心。劉邦也是被貧窮耽誤了學習成長的苦孩子呀!

西楚霸王自刎烏江:項羽自己打爛了一副好牌,怎能怪別人不給活路

天生聰慧的項羽,家世好,人的資質也好,隨便學學都能領兵打敗秦軍,功成西楚霸王。他的死對頭劉邦不禁抬頭吶喊,老天不公,竟偏愛這廝至此。

但這老天的厚待也是把雙刃劍,給了項羽劉邦沒有的,也讓他因此驕傲自滿,不肯潛心向學,生生浪費了手裡的大好資源!

老舍說:驕傲自滿是我們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此話用在項羽身上真真的是太恰如其分了。

如果項羽再勤奮一點,再謙虛一些,把兵法戰術學得地道精通了,會怎樣呢,劉邦的大漢江山還會出現嗎,也許稱霸歷史的該是大楚吧?

然而現實世界永遠沒有如果存在,項羽註定學藝不精,這與他的性格有關,而性格恰恰決定著命運。

西楚霸王自刎烏江:項羽自己打爛了一副好牌,怎能怪別人不給活路

01

項羽這個人內心傲氣十足,他一味地執著於自己的虛名和心中所謂的快意。這樣的人在滾滾的歷史洪流中,也就只能算得上是莽夫一個,註定難成大器。

項羽這個莽夫,自己缺乏計謀,偏又不能聽取別人的合理建議,更不能任用具有專長的人才,剛愎自用不信能人之言。

之所以劉邦鴻門宴上,劉邦借更衣為名得以逃脫,全賴項羽這個人的剛愎自用所致。

秦末農民戰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的范增,始終把劉邦視作爭奪項羽天下的最大敵手,他曾力主大軍進攻劉邦部隊,殺掉劉邦。

而項羽則認為殺掉劉邦是不義之舉,也違反了自己當初和劉邦定下的盟約,劉邦還不足以構成其奪得天下的威脅。

故此在鴻門宴上無論范增怎麼多次示意項羽殺劉邦,又果斷行動使項莊舞劍,意欲藉機行刺,可項羽就是不配合,不在意。

區區一個小亭長出身的劉邦在項羽眼裡不具威脅力,項羽連眼睛都願意多瞭他一下的。項羽的傲慢和自以為是致使鴻門宴終功敗垂成,放走了他此生勁敵。

鴻門宴刺殺劉邦的計謀失敗以後,具有遠見的范增已經看到項羽的大勢已去,終是發出了“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感嘆。

正如莎士比亞所言: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中毀滅了自己。

西楚霸王自刎烏江:項羽自己打爛了一副好牌,怎能怪別人不給活路

02

可遙想當年,項羽也曾是赤膽英雄,稱霸一方。

那場史上有名的鉅鹿之戰,項羽親率大軍征戰疆場,渡過漳水後,他審時度勢,當機立斷,下令士兵把所乘船隻全部鑿沉,把做飯的器具全部毀壞,且只帶著三日糧草與秦軍作戰。

項羽難得做了回狠人,就一狠到底,親手斬斷了自己和士卒的全部退路。面對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困局,他們毅然決然地以必死之心奮勇向前。

項羽軍隊因此戰鬥力得到大幅提升,士卒個個以一擋十,殺的諸侯軍人人膽寒,最終,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

此事被後人稱道,有名聯的上聯為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西楚霸王自刎烏江:項羽自己打爛了一副好牌,怎能怪別人不給活路

如果項羽能一直這樣英明神武下去,也許他的結局可能真的是另一番天地了。但可惜啊,他的靈智清明沒能持續很久,就又開始昏招頻出了。

項羽在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大勝之後,便又犯了剛愎自用的老毛病,不聽將士勸阻一意孤行,坑殺秦降卒三十萬,又一把大火燒了阿房宮。

這下子他是徹底失了關中民眾的心,把辛苦得來的大捷又親手毀之一炬,最重要的是他從此失去了在易守難攻的關中立足的可能性。

失敗的前奏已經響起,他卻沉浸在往昔的功勞簿上睡大覺,沒有一點危機意識,他一心思量的是如何回鄉顯擺,招搖過市。

項羽率軍破咸陽之後,他看到昔日繁花似錦的秦朝宮室被他任性的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來,想回去看一看故土,當然主要還是為了顯擺:“富貴不回故鄉,就像是穿著錦繡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誰能知道呢?”

項羽其行為恰如《格言聯璧》所言:丈夫之高華,只在於功名氣節。鄙夫只炫耀,但求諸服飾起居。

西楚霸王自刎烏江:項羽自己打爛了一副好牌,怎能怪別人不給活路

03

“沐冠而猴”這個成語也是項羽貢獻給後世之人的。

項羽攻佔並燒燬咸陽之後,想要東歸彭城。韓生聽到後說:“人說楚國人像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羽聞聽此言,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他把韓生扔進鍋裡煮死了。

古羅馬詩人賀拉斯早就有言:施展暴力又無理由,只會自食其果。

項羽把他的殘暴性情展露人前,導致民心盡失,霸主地位不穩,悲劇的結局至此便埋下了伏筆。

西楚霸王自刎烏江:項羽自己打爛了一副好牌,怎能怪別人不給活路

04

項羽的老牌勁敵劉邦,在一次大敗對手項羽後,曾大擺酒席慶賀,席間終於擺脫壓制的劉邦得意洋洋地問大臣們,為什麼自己能夠成功,而項羽會失敗呢?

立即有劉邦的迷弟站起來說:“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這句話說白了就是:項羽多疑,劉邦很大方,我們願意跟著你劉邦,你是我們認可的老大。

確實如此,劉邦這個人有一個特點,所有的戰利品,他一定會和有功之臣分享,打下來的江山說封就封,利益共享,大方爽氣的他贏得了一眾追隨者。

西楚霸王自刎烏江:項羽自己打爛了一副好牌,怎能怪別人不給活路

再看看項羽項,他是“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說白了就是項羽這個人不地道,他嫉賢妒能,還小氣吧啦,自己吃肉,連湯都捨不得給部下,還要自己都霸佔著,得不到好處,誰還願意給他賣命啊。

項羽之所以會打爛一手好牌,始於他的性格。他自視甚高,剛愎自用,不聽勸諫,氣走能臣;心胸狹隘,小氣十足;殘暴成性,濫殺無辜,喪失民心;疑心病重,不願分享,無人可用。

項羽之所以把好牌打爛,人生悲劇收場終於他不愛讀書,沒有智慧學識,無力辯識自己性格中的不足,不能通過讀書學習彌補自身缺點,走出自我侷限,提升大格局。

清代詩人彭兆蓀說得好:揮汗讀書不已,人皆怪我何求。我豈更求榮達,日長聊以銷憂。讀書,為明理也;明理,為做人也。

這樣不讀書,不明理,不會做人的項羽,除了自刎烏江,還能如何呢?

願諸君都能以項羽為鏡,明自己的得失,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