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多措並舉破解基層留人難,已有萬餘名基層人才直評中高級

過去,鄉鎮、區縣、市直、省直人員都參加全省統一的職稱評審,一張卷子考所有人,基層人才受專業技術水平、工作條件等限制,在評審中不佔優勢。

近年來,我省聚焦基層工作特點和人才發展需求,以“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為抓手,率先建立基層職稱制度,設置正高級職稱,兌現崗位和待遇,讓基層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山東多措並舉破解基層留人難,已有萬餘名基層人才直評中高級

(網絡配圖)

設立基層高級職稱,全面下放評審權

李永章今年52歲,是濟南市章丘區垛莊鎮衛生院內科主任,曾任職中級崗位9年。去年3月成功評上副主任醫師(副高職稱),這讓他倍感驚喜。“沒想到自己能評上,現在不僅工資漲了,工作積極性也提高了,還想多努努力,爭取退休前評上正高。”

為解決鄉村人才評職稱的痛點難點,我省面向鄉鎮鄉村等基層人才創新建立基層職稱制度,並專門設立專屬基層的高級職稱。2017年,我省率先建立起面向鄉鎮鄉村醫務人員的基層職稱制度;2019年7月,建立基層中小學教師高級職稱制度。

為將政策更好地落實,我省全面下放基層職稱評審權。“之前高級職稱都是省裡統一評審,評委專家層次都很高,更注重參評人員的科研成果和學術水平,但基層人才受工作環境和工作性質的制約,在職稱評審中很難與省直或市直的人才相比較。把評審權下放到各市後,評審起來可以更有針對性,各市可以根據基層人才的實際工作表現開展評價。”濟南人社局專技處二級主任科員姜鵬說道。

鼓勵人才紮根基層,職稱待遇離崗無效

此前,高鳳芹已在濟陽區曲堤鎮政府中級職稱對應崗位上工作了11年,今年4月,她搭上了基層職稱“直評直聘”的快車,憑藉20年的基層工齡直接評上了副高級經濟師。

據悉,我省針對長期在一線工作的基層人才專門建立“直評直聘”綠色通道,規定鄉鎮專業技術人才在基層工作10年、20年、30年以上的,符合條件的可直接申報中級、副高級、正高級職稱,不受單位崗位結構比例限制,評審通過即可聘用。目前,已有1萬餘名基層人才通過“直評”取得中高級職稱。

不僅如此,我省破除職稱評審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唯獎項傾向,突出工作量、實績、能力和基層工作年限等評價權重,引導基層人才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為鼓勵人才紮根基層、長期奉獻,基層職稱制度實行“定向評價、定向使用”,離崗無效。一方面,定製專屬鄉村教育、醫務人員的評價標準,讓基層人才參加屬於自己“主場”的職稱評審,更容易取得職稱;另一方面,評價結果定向在基層使用並兌現待遇,離開基層流動到城區等非基層單位,無法使用基層職稱來兌現待遇。

值得注意的是,我省開闢“雙線晉升通道”,鄉村人才既能申報專屬的基層職稱,也能申報全省統一職稱,評價結果在基層享受同等待遇;獲得基層職稱在基層服務5年以上,可換髮全省統一職稱證書。

基層事業單位可破格,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我省在濟寧泗水縣、鄒城市開展“鄉村振興合夥人”試點,面向海外和省內外招引優秀人才來鄉村創業,在貸款、資助、用地等方面享受優待。現已招募合夥人103名,合作項目80餘個。

為推進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制度創新,不僅要讓基層人才有機會評、評得上、聘得上,還要讓高素質人才引得來、留下來。

目前,我省創新基層招聘制度,允許鄉鎮事業單位適當降低門檻,放寬崗位專業條件、年齡、學歷等限制,並單獨劃定分數線;允許基層事業單位突破崗位總量、最高等級和結構比例等限制,引進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建立基層人才激勵機制,提高基層事業單位人員待遇,鄉鎮工作補貼人均達每月410元。

在人才培育方面,著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基層人才隊伍。實施職業農民技能提升計劃,充分運用田間課堂、農民夜校、網上教學等形式,共培訓職業農民102.5萬人。實施鄉土人才培育示範計劃,將基層鄉土人才納入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培訓工程,認定鄉村振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23家,通過多種教育培訓方式加快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能力提升。組織基層人才掛職研修,選拔466名基層人才到省內高校、科研院所、文化單位、醫療機構訪學研修,提高基層人才專業素質。

實施鄉土人才定向培養計劃,引導技工院校規劃建設涉農學科專業,採取長短結合,彈性學制、“半農半讀”等形式,開展基層人才專業教育和專項技能培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小涵 通訊員 鄢鳴 範洪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