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相長,不會搞科研的教授不是好教授

文/蔡寧

教學相長,不會搞科研的教授不是好教授

搞科研,一定會影響教學?這個邏輯值得商榷。因為科研壓力大,或者科研收益大,導致教師過分熱衷於科研,而對教學極不負責,草草應付了事----這樣的情況可能確實存在,但是肯定是個別現象,並不具有普遍性。起碼我任教多年,身邊同事未見因為科研影響教學的事例。不同的教師,對教學的態度和重視程度肯定會有差異,但是,劃重點,我看不到教學態度跟科研投入度有什麼因果關係!不搞科研的人,也未必教學就很認真。本科教學,是大學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既然主動選擇了這個職業,骨子裡反感教學的人基本上不存在。如果厭惡教學工作,覺得耽誤了搞研發,那他早已選擇去研究所或者企業工作了。

搞科研的人會非常吝惜時間,個人能花在教學活動上的時間是有限的。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可是,再次劃重點,投入大量時間,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嗎?同一個人,投入20個小時備一堂課,效果一定比投入10個小時備課更好嗎?我看未必。多投入時間,確實可以把PPT做得更加美輪美奐。但是,美輪美奐的PPT卻不一定就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教學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就足矣。過度投入,可能反而畫蛇添足,本末倒置。教學的根本,永遠在於知識、方法和思想的傳承,而不是表面形式,表演藝術。板書如何佈局更為考究,講述時注意語氣的抑揚頓挫,何時調動聽眾的情緒,何時停頓一下,何時再來個小高潮…如果成天琢磨這些,追求這些,那就不是學者,而異化為演員或者演說家。古人云:“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人們都聽過名師講座。真正的名師,往往只是樸實無華,娓娓道來,如話家常而已。

在非重點一般高校,往往生源一般,學風不理想,學生厭學現象普遍。教師可能需要多耗費一些精力去監管、督促學生學習。曾有同事告訴我,就得像保姆一樣成天盯著學生,多留作業,檢查晚自習,這樣子學習效果就會不一樣。我總結一下,這叫“哄著學”,“逼著學”。可是,問題在於,通過這種方式,就算填鴨式地勉強灌進去了一點知識,對學生的人格、性靈、綜合素養,未來的發展又能有多大實際意義呢?學生已經成年,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獨立的人格。多花精力去“哄著學”、“逼著學”,不應該是高校教師的本分。對於完全不想學習的學生,作為教師也是無法改造的。

教學相長,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這對每一個教師都適用。我讀博時,對導師很是欽佩,因為他隨手就能寫出很複雜的公式及其推導過程。其實這些公式原本無需記憶,查工具書即可。後來我自己成了一名教師才知道,這原來是唯有一線教學人員才具有的絕活!而如果不搞教學,讀書往往流於表面,淺嘗輒止,不會如此爛熟於心。

俗話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科研工作本沒有什麼神秘之處。科研,其實質就是教師的讀書學習,是一種探索性的學習。一方面,深入鑽研基礎理論;另一方面,不斷地查文獻、閱讀文獻,瞭解學科的前沿進展。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授了一個定理以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免思考,這個定理是否可以擴展?當條件發生變化以後,結果將會怎樣?這就開始了對一個新問題的思考探究。一個對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前沿進展爛熟於胸的人,發現並且解決新問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最後完成理論推導或者實驗驗證,寫成論文,這就是所謂的科研。對於成熟的學者來說,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過程。而那些完全不搞科研的人,絕不是沒時間,只是既沒有深入掌握某學科的基礎理論,也不夠了解前沿進展而已。

師為生範,老師勤於學習探索,學生自然也會以老師為榜樣,樹立起良好的學風。教師勤於學術,學生認真讀書,大家都努力向學。這樣一所大學,學術氛圍差不了。

真正的高等教育教學名家,必須要對知識有所創見,不能只是知識的傳聲筒。大學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都是教師自己擬定的,並無統一標準。所以,總結、凝練、昇華知識體系,是教師的本分責任。只有自身站到一定的學術高度,才能真正清楚知識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習方法。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那些畢生致力於教學的“教學型”老一輩名師。他們無不是學者專家。魯迅,其名著《中國小說史略》,本是他自己寫的講義。可就這麼一本講義,卻是奠定整個學科體系的開山之作,近百年來無人能夠顛覆。其他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權威教材作者,如《高等數學》的作者樊映川,《電路原理》的作者邱關源,《電機學》的作者鍾士模,《大學物理》的作者張三慧,《複變函數》的作者陸慶樂……他們寫的教材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這些教學型教授,他們搞起科研,指導起博士生、碩士生,絕對不會含糊。這,才是真正的教授。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蔡寧科學網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