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不能只是說說

“合餐制”是中華文化的一種習俗禮儀。然而,合餐制在表達人們親密溫馨氣氛的同時,因“同餐桌、同碗盤、同筷勺”的餐飲習慣,為疾病的傳播埋下了隱患。筆者認為,在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以後,

我們要重新思考如何把好餐桌安全關,倡導科學飲食健康文化,樹立合餐制向分餐制轉化的餐桌革命新食尚。

分餐制,不能只是說說


餐桌文化一直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但是,合餐制就意味著許多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同吃一桌飯菜,人員相互接觸頻率增加,更容易給病菌可乘之機。在共同就餐時,就餐者就有可能成為病菌的傳播者,例如幽門螺旋桿菌、甲肝等病菌,都有可能通過共同就餐傳播。因此,分餐制就成為防範餐者傳染病菌的可行方式。

分餐是將一份或幾份菜餚分配到餐者自己的餐具中獨自享用,避免筷子、勺子等餐具的交互接觸。我國早在商周時期就有分餐的記載,但其顯著的特徵是對層級地位的彰顯,是一種禮制。《周禮》有載:“設席之法,先設者皆言筵,後加者為席。筵長席短,筵鋪陳於下,席在上,為人所坐藉。”這便是針對筵宴的規格標準。

分餐制,不能只是說說


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後,社會上曾興起分餐熱。伴隨著非典的退卻,分餐制便鮮有人提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明確提出分餐制的建議,健康中國行動也再一次強調在集體用餐中採取分餐制,對合理膳食、平衡營養、控制食量以及預防疾病傳播等具有深遠意義。需要強調的是,如果餐者知曉自己患有可傳染的疾病時,應嚴格避免與他人共餐,注意保持餐者健康,確保身體安全。

事實上,飲食習俗的變遷呈現“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趨勢:從人類社會初期,以採摘為主的飲食方式就造成了人類的分餐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豐富,人們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形成了合餐制;如今,面臨不斷出現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疾病隱患,分餐制需要“再出江湖”。

分餐制,不能只是說說


除了提倡分餐,還要注意防控餐食沾染病菌。取之自然的食材,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但自然界在養育人類的同時,也養育了寄生蟲、細菌、病毒等病菌。就飲食安全來說,從源頭上控制病菌沾染就顯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在合餐時,餐食種類多,涉及環節廣,容易給病菌可乘之機。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發展史上,飲食也隨之進化發展,以野果野物為主的飲食已成為過去,然而,仍有部分人為了一時的口腹之慾,食用野生動植物,每年都會有因採食野生蘑菇而中毒死亡的案例。需要強調的是,野生動植物容易攜帶不明病菌、毒素,會引發中毒、疾病傳播,還會危害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甚至導致其滅絕的風險。2020年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旨在全面禁止和懲治非法野生動物交易行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維護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有效防範重大公共衛生風險,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分餐制,不能只是說說


隨著溫室培育及糧食儲存技術的進步發展,我們的餐桌上每天都能吃到新鮮的餐食,然而我們仍然不能忽視這些食材沾染病菌。我們主食的主要來源水稻、小麥、玉米都有著巨大的需求量,在儲存、運輸過程中容易變質發黴,滋生麴黴菌等致癌菌群。蔬菜瓜果等已經可以直接從農田到餐桌,極大地改善和豐富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瓜果蔬菜容易攜帶寄生蟲、殘留農藥等有害物質,處理不當就會侵襲人體。食材處理是食材到餐桌的最後一步,更是阻擊餐食病菌侵襲人體的重要關口。不同的食材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涉及的“油鹽醬醋茶”等調料、配料也是繁多複雜,謹慎處理每一個環節,防控餐食沾染病菌。

另外,餐食從鍋中到口中離不了餐具,這一過程使得病菌容易混入進而侵襲人體。大部分中國家庭都是統一的碗盤筷,也不具備消毒條件,所以在清洗上就需要格外注意。餐具在徹底清洗的同時要及時晾乾,防止病菌滋生,有條件的家庭可以採用消毒櫃通過紫外線或高溫進行滅菌。

此次疫情,是提升“舌尖上的文明”的一次契機。倡導形成集體飲食分餐制、拒食野生動物、自帶便攜餐具的新型生活方式,引領健康就餐新風尚,既是實現健康中國的需要,更是健康民族未來的需要。

(作者:王立祥,系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主委)

來源:光明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