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貧困”今又是,喜看新篇——福建寧德邁向脫貧後新徵程

光明日報記者 張政 王斯敏 謝文 高建進

極不平凡的一年即將走過,脫貧與發展的故事在閩東大地翻開新篇。

這一年,當我國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曾長期深陷貧困的福建寧德,已實現現行標準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和貧困村全部摘帽退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時,前三季度12項主要經濟指標中,7項增幅全省第一;一條條產業鏈穿山越海,“萬億工業時代”鏗鏘而來……

與絕對貧困揖別、和現代化圖景相約,在歷史的重託面前,寧德交上了一份動人答卷。

答卷的起筆,須追溯至32年前。寧德人不會忘記,1988年,當習近平就任寧德地委書記後不久,冷靜觀察、震撼發問:“閩東這隻‘弱鳥’可否先飛,如何先飛?”人們向貧困宣戰的勇氣由此被引燃;當他反覆調研、深思熟慮,制定因地制宜的脫貧方針、開啟扶貧開發的創新實踐,人們贏得這場戰役的決心愈加堅定。

自此,“弱鳥先飛”寫下強與弱的辯證法,“滴水穿石”昭示快與慢的大邏輯。從越過溫飽線到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從擺脫貧困到走向全面小康,寧德發展的每一步,都不曾離開習近平打下的堅實基礎,都不曾偏離他所擘畫的宏偉藍圖。

寧德實踐中,蘊含著中華民族脫貧攻堅世紀工程的思想原點;閩東鉅變裡,醞釀著脫貧之後高質量發展的理論起點。

從“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到“多抱幾個‘金娃娃’”

“可把‘金娃娃’抱來了!”2011年,當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毓群決定把新企業“落戶”在寧德時,多次聽到寧德人這樣表達喜悅。

他很快知曉了這個說法的由來——2010年9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赴寧德調研,留下囑託:“多上幾個大項目,多抱幾個‘金娃娃’,加快跨越式發展。”寧德猶如聽到了急行軍的號角,幹勁激揚,迅速行動。

寧德時代迎來新能源汽車爆發式發展的風口,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基地。寧德新能源科技、上汽寧德基地、青拓集團……高科技企業被陸續引進,形成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鏽鋼新材料、銅材料等4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主導產業集群。因其磁吸效應,更多上下游企業集聚而來。

“金娃娃”引得進、留得住,寧德魅力何在?“天然良港、高速公路、鐵路暢通無阻,交通是重要因素。”青拓集團總裁陳慶科認為。

今日之優勢,往昔之短板。上了年歲的寧德人都熟悉一句俗語——“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素有“老少邊島窮”之稱的閩東,山高路遠田瘦、地勢犬牙交錯,山海川島湖林洞,處處藏“窮根”。32年前,當習近平初到寧德時,就是在這樣的崎嶇難行中跑遍9個縣,把寧德的家底看個通透。

“那時,他就提過‘金娃娃’,但態度是保留的。”寧德市體育局原局長林江記憶猶新。當年,在地委機關工作的他和很多人一樣,對這位新來的年輕幹部充滿期待:來了還能不先燒“三把火”,爭取些大項目、好資源?然而,習近平以一番誠懇的談話擺明了態度。

“大致意思是,一下子抱個‘金娃娃’,想法不切合實際。閩東各項條件差距還很大,要從本地實際出發,逐步發展。”林江為這種“低調子”驚奇又服氣,“他指出的每一步都是水到渠成的,能讓大家的力氣用在點子上。”

修公路,通水電,發展特色農業……每一步穩紮穩打,都指向最緊要的任務——擺脫貧困。短短兩年間,“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成為寧德脫貧的“真經”。

成效隨之顯現。1990年8月12日,一篇題為《寧德越過溫飽線》的報道見諸《人民日報》。此時,習近平剛履新福州市委書記約4個月。在他為寧德同事們寫下的臨別贈言裡,依然強調:閩東的“脫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仍要“面對閩東的實際,消除一切超現實的幻想”。

寧德人聽進去了。他們以滴水穿石的勁頭默默接力,堅守擺脫貧困使命,樹牢弱鳥先飛志氣,一棒接著一棒幹。漸漸地,開發三都澳、修建溫福鐵路、建設中心城市,閩東人民“三大夢想”變為現實。

2010年9月,當一張路網縱橫通達、電力供給充沛、港口吞吐繁忙的現實圖景呈現在習近平眼前,寧德人終於等到了“多抱幾個‘金娃娃’”的熱切囑託。

“那一刻,心情激動又莊重。”寧德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徐光忠每每說起,都心潮澎湃:“我們感到,總書記一直在看著這片土地。跟著總書記的部署走,不會錯。”

今天,“金娃娃”引來更多“小金娃娃”。

“市裡有項目,沒有地;縣裡有地,項目進不去。我們打通山區和沿海之間的循環,把一些延伸產業佈局到山區去。”徐光忠介紹。

周寧縣李墩鎮不鏽鋼深加工產業園,就是從沿海項目“開枝散葉”而來。“我們的百億工業夢有希望了!這是全縣史上最大的工業項目。複製這個模式,我們又設計了站前工業園區,準備把更多‘金娃娃’抱過來。”縣工信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李佐鍶目光閃亮。

從“唱山歌、念海經”到“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閩東,發展農業靠什麼?剛到寧德不久,習近平就認識到:必須探討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這句話,被具體化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

“山海田經”,福安市穆雲畲族鄉黨委書記鍾廷富唸叨了30年。他和村幹部們下力摸索“一村一品”的農林產業發展路子。虎頭水蜜桃、溪塔刺葡萄、高嶺大白茶……合理佈局、科學種養,“土裡長出的金子”圓了村民們的脫貧夢。

擺脫貧困只是第一步。2019年8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壽寧縣下黨鄉鄉親們回信囑託——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具有閩東特色’要求我們更加精準,繼續做好因地制宜大文章。”寧德市委書記郭錫文認為。

要精準,就要藉助科技和人的力量。寧德啟動新時代鄉村振興“三大員”機制,一大批鄉村振興指導員、科技特派員、金融助理員“下沉”鄉間,成為農民致富好幫手。

市農業農村局經作站站長袁韜,此刻正在壽寧鳳陽鎮忙碌。他每年要下村至少三個月。“葡萄”特派員、“桃子”特派員,村民們叫得順口,他們幹得充實;林江來到古田縣大甲鎮村溪村,帶著村民們開荒種香菇、做農業綜合開發,還把公廁、汙水、養鴨廠整治得清清亮亮。村民收入、村財政收入大幅提高,十幾個年輕人從外地迴流……

金融助理員陳秋平的“主戰場”,在海上。身為霞浦郵儲銀行副行長的她,為寧德海上養殖綜合整治行動提供金融支持,“郵漁貸”等產品與服務大受歡迎。

“你看,水多清!有時還能看到白海豚,它們回來了!”指著三都澳海域煥然一新的網箱、漁排,寧海村漁民石孟華滿臉興奮。2013年,因為這片海域被粗放式漁業嚴重汙染,他忍痛放棄了從事17年的漁業養殖。去年打響的這場“藍色牧場保衛戰”,讓他心中重燃“小火苗”。“還想繼續養!水清了,就有信心。”

30萬貧困人口踏上小康路,40萬偏遠人口實現安居夢,2.3萬連家船民告別海上漂。環境天藍水清,人人文明禮讓……32年接力奮戰,“捧”出一個活力美好的新寧德。

從“這些觀念全應在掃蕩之列”到勇於邁出新步伐、譜寫新篇章

“總書記說,讓我繼續當好活地圖、活字典,為寧德全面小康發揮餘熱。”回憶起2016年2月19日與習近平總書記的視頻連線,《閩東日報》原總編輯王紹據仍然激動。

這位老人,曾於1984年為改善赤溪村貧困狀況致信媒體,幾年後習近平來到寧德得知此事,高度重視。在習近平指導、支持下,只有高小學歷的王紹據復刊停辦20年的《閩東報》,藉此“堅定方向,弘揚正氣,振興閩東”。

王紹據深感習近平對思想文化、對幹部群眾精神面貌的重視,“他希望每個寧德人都能傳遞‘閩東之光’,蓬勃奮進”。

翻開寫於1988年9月的《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安貧樂道’,‘窮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這些觀念全應在掃蕩之列。”一字一句,透出對擔當作為的聲聲呼喚。

今天,在走向富裕的道路上,寧德人日趨堅定,更加有為。

“寧德有個共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