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教孩子要分享,允許他“自私”更重要

平常我會帶著兒子在小區裡的遊樂場玩兒。這裡基本上聚集了整個小區帶小孩出來玩兒的家長,所以孩子也是很多的。

比起教孩子要分享,允許他“自私”更重要

我經常會在遊樂場發現一個現象:有些沒有帶玩具下來的小朋友,就會想要別的小孩子的玩具。如果兩邊家長不太熟悉,就會比較禮貌地詢問一下,被拒絕也只能好好安慰自己孩子。但是如果兩邊家長很熟絡的,不給玩具的小朋友就會被家長“強制分享”。跟自家孩子說:“玩具給人家玩一下,一會兒就還給你。”如果孩子還是拒絕,家長就會直接上手搶了玩具給另外一個孩子玩兒。得到玩具的孩子歡天喜地,失了玩具的孩子大多愁眉苦臉甚至放聲大哭。這種現象還比較集中在2-3歲的小朋友身上。

比起教孩子要分享,允許他“自私”更重要

現在的家庭都比較重視孩子的情商教育,帶孩子出去玩兒也是為了更好地鍛鍊孩子的交際能力。而樂於分享這種美德,在我們這個重人情的國度,甚至還是檢驗一個孩子養育合不合格的隱形標尺。

遇到孩子不願意分享的,家長可能就會覺得這孩子怎麼這麼“小氣”“自私”,這樣怎麼能行。“自私”似乎是一種不願意提及的壞毛病。

其實,比起我們要教會孩子分享,先允許孩子“自私”更重要。

有些家長可能要問了,為什麼要讓孩子“自私”,這可是個貶義詞。但是你可以想想,這種不願意分享的行為,真的是孩子“自私”嗎?答案是否定的。

比起教孩子要分享,允許他“自私”更重要

孩子不願意分享,或許是因為他正處於物權敏感期。

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說,自私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甚至到了三四歲,是最自私的時候,普遍表現出的是一種“利己”的傾向。通常孩子要到七八歲以後,才能真正懂得分享。

這是由於孩子在2歲以後,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開始認識到哪些東西是自己的,他會想要捍衛自己的權利,進入了一個“物權敏感期”。

這個階段孩子表現出來的“自私”,並不是家長認為的充滿貶義的概念。而是孩子的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特點。

“物權意識”的建立,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和塑造至關重要。

他會逐漸明白什麼是“你的”、“我的”、“他的”。在待人接物上也會逐漸有邊界感,明確自己與他人的邊界,既能維護自己的權利,也能尊重別人的界限。

只有當孩子真正擁有了一件可以讓他自己做主的東西,“物權”能夠得到家長的充分尊重。孩子才會建立起不會被侵犯的安全感,這是孩子日後學會主動分享的基礎。

比起教孩子要分享,允許他“自私”更重要

家長強迫孩子分享,這樣的舉動要不得。

很多家長因為沒有考慮到孩子在物權敏感期的發展特點,認為孩子過於強調“這是我的”是一種很“自私”的想法。為了避免孩子長大後也變得自私,不受人歡迎,就容易忽略孩子內心的感受,而強迫孩子分享。

孩子小時候自私,長大了就一定會自私嗎?答案是否定的。反而小時候被家長強制分享的孩子,在長大脫離了家長的控制後,會變得更自私。

分享的本質是自願和愉悅。如果家長強迫孩子分享,他就絲毫感受不到分享的愉悅,體會到的只有權力被剝奪時的失落和不快,那麼孩子就會從心裡對“分享”這個行為產生誤解。

那麼家長要怎樣正確引導孩子學會分享呢?

不強迫孩子分享,也不代表著縱容孩子。我們要學會在日常的點滴生活中,通過正確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首先,我們要鼓勵孩子先擁有(佔有)

在孩子2-6歲這個階段,為了孩子正確的人格充分發展,家長要允許孩子“自私”。尊重孩子保護自己的物品的權利,不能因為要面子或者怕尷尬而自己處置孩子的物品,忽略他的感受。

我非常認可一位親子作家說過的話:

“總是被家長要求分享的孩子,反而會對很多東西都有強烈的佔有慾。因為他們沒有享受過佔有的權利,所以要努力地彌補自己。分享應該是一種權利,讓孩子自己做主”

尊重孩子,要讓孩子知道,他自己的東西,他有絕對的支配權。這個權利帶來的支配感滿足了,孩子的物權歸屬感才不會匱乏,日後的佔有慾才不會那麼強。

比起教孩子要分享,允許他“自私”更重要

其次,鼓勵孩子輪流和交換

這個階段仍然不是直接要求孩子學會分享,而是要孩子體會到交換的樂趣。我兒子兩三歲的時候,去遊樂場玩兒一定要帶玩具。讓他直接把玩具借給別的小朋友玩,他大多數時候是不會肯的。但是這個時候如果有小朋友拿自己的玩具和他換著玩兒,那麼我兒子就會很開心地自然完成交換過程。孩子能體會到交換了玩具後,他就可以玩家裡沒有的玩具,這也是讓他嚐到了分享的甜頭。

第三,孩子一旦做出分享的舉動,家長要及時鼓勵

當孩子把手裡的玩具或者零食主動分享給其他小朋友的時候。家長要及時表揚孩子:“寶寶你真棒,你懂得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的小朋友,媽媽為你驕傲。”得到肯定和讚賞的孩子,就會不斷強化這種分享的行為,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比起教孩子要分享,允許他“自私”更重要

家長要引導孩子學習分享,自己也要給孩子起到示範作用。斤斤計較的家長很難養出懂得分享的孩子。平常和家庭成員、鄰居互相分享食物、書籍、好用的工具等。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體會到分享帶來和愉悅和滿足感,學會分享這種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