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文士谱:让梨少年孔融,真的杀父弑母了吗?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话是胡适说的。是他的一个长篇演讲,发表在陈独秀的《新青年》上,原话是这样的:

历史……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狠服从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他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实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

岁月的重重迷雾掩盖了历史上的某些真相,但青史也不容尽成灰烬。扒开历史这个老头脸上的层层褶子,我们总能在其中找到一些真相的蛛丝马迹,拼凑起来,就能跃然眼前。

我要说的,是三国时期孔融。这个国民识字读本《三字经》里说“融四岁,能让梨”的纯朴少年,不知怎地,近来被不少自媒体歪曲成“杀父弑母”,所以被曹操杀了。

这真是比窦娥还冤。

杀父弑母从古至今都是重罪,别的冤情还有机会平反,随着时间推移,或许还能解释一二,引人同情,杀父弑母从无一丝被原谅的可能,是要钉上耻辱柱的。

“建安七子”之一的孔文举,到底是怎样死的呢?

《续汉书》说:

融,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巨鹿太守。父宙,太山都尉。融幼有奇才。

由是看出,作为孔子第二十代后裔,孔融少年即成名,有才华有担当有抱负。这从下面几件事就可以看出来。

三国文士谱:让梨少年孔融,真的杀父弑母了吗?

十岁时。河南尹(约相当于现在的地厅级官员)李膺为人清高,告诉看门的小厮:除了名士和以前交往过的,其他的人都不要放进家来,意即不见凡夫俗子。十岁的孔融想了解一下他是个怎样的人,要去见见他,到了门前,对门僮说,我是李先生世辈交往的人家后代。门僮让他进去了,李膺见了这个小孩,问,您家先辈,曾经与我交往过吗?孔融答道:是的,我家先人孔子,曾与您家先人老子,声气相投,互为师友,所以我与您家是世代交住的通家之好。在座的其他客人都大为称奇,说他是个神童。另一位官员太中大夫陈炜来了,客人们把这事告诉了他。陈炜颇有些不以为然,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多大出息。孔融怼了一句:如先生所说,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李膺大笑,说,这孩子长大了,一定了不起。

十六岁时。山阳(今山东)人张俭被人陷害,官府追捕。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有交情,逃往孔家躲避。孔褒外出,孔融接待了张俭。张俭看他年纪轻,没敢拉下脸,说自己来孔家避难。以孔融的情商,如何看不出张俭的窘迫?说,难道我就不能做主留下您吗?于是留下了他。后来东窗事发,张俭倒是逃了,孔融孔褒哥俩被捕,以律连坐,当斩。孔融说,收留张俭的是我,该杀的人应该是我。孔褒说,张俭是来找我的,这事的起源是我,不是我弟弟的过错,杀的应该是我。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兄弟争死。

《续汉书》是这样记载的:

后事泄,国相以下密就掩捕,俭得脱走。登时收融及褒送狱。融曰:“保纳藏舍者融也,融当坐之。” 褒曰:“彼来求我,罪我之由,非弟之过。我当坐之。”

郡和县两级官员都不能确定到底该杀谁,最后请示上级,杀了孔褒。孔融由此声名大噪。

历代文人,均有尚空谈,事浮华,眼高于顶,干实事却差强人意之嫌。击鼓骂曹的弥衡如此,孔融也是如此。

三国文士谱:让梨少年孔融,真的杀父弑母了吗?

汉末乱世,孔融实实在在地折腾过一番,干过许多事情,做过青州刺史、北海相等官,坐镇一方,成功的不多,失败的不少,心高气傲,想立万世功名,做一方之主。部下知他不是能自立的主儿,劝他依附大平台,“自托强国”,孔融不听,还将他杀了。每每高谈阔论,口若悬河,口才雄辩,他一开口,别人只有听的份儿;守城击敌,却见了短处。黄巾军至,孔融守不住城,弃城而走;袁绍长子袁谭来攻,还在坐着看书,夸夸其谈,结果城破,连老婆孩子都来不及带走,全被袁谭抓了。

文人都自负,自诩读的书多,上通天文,下懂地理,尤其是古代,识字率不高,读书人地位很高,话语权和解释权都在他们手上。有些看法其实是曲解、硬拗,甚至杜撰,以彰显自己的高明,粗人听听也就算了,方家却颇不以为然。孔融也犯过这种错误。袁绍被曹操打败后,其子袁熙的老婆甄氏非常漂亮,曹操见了心动,下令任何人不得进入袁宅,意欲自己收了甄氏。哪知曹丕听说了甄氏的美貌,先下手为强,强行闯入袁宅,把甄氏弄回家去了。自家儿子,曹操只得认了,总不能去儿子家抢儿媳吧?认是认了,心里自然是不爽的。孔融给曹操写信说,这事古已有先例,是正常的,武王伐纣,还把美人妲己赏赐给了功臣周公呢。或许是想以此宽解曹操,为曹丕辩护,毕竟曹丕在曹昂死后成长子了。曹操是什么人?武能上马安天下,文能提笔赋诗词,虽然相信孔融博学多才,却也要求证。于是叫送记载这事的书来看。后来见了孔融,对他说,你想当然了。

《魏氏春秋》记载说:

袁绍之败也,融与太祖书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太祖以融学博,谓书传所纪。后见,问之,对曰:“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

想来,曹氏对孔融的人品和学问,都有些失望了。

不知道是不是此事加剧了曹操对孔融的厌恶。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东吴孙权派使者入朝,孔融没有管住自己的嘴巴,对使者说了曹操的坏话,终于惹得曹操动了杀机,灭其全家。史载于《魏氏春秋》:

十三年,融对孙权使,有讪谤之言,坐弃市。

因此,孔融是对曹操不满,才惹来杀身之祸,这是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当然是孔融的品德不容他认可曹操,且他名声大,说话份量重,这样一个反对派,对曹操来说自然如芒刺在背。且曹操对不能给他出谋划策的文人历来就没多么看重,如杨修、弥衡,远不如对待他手下的谋士如郭嘉等的好。

三国文士谱:让梨少年孔融,真的杀父弑母了吗?

不知从何时起,居然有人编造出孔融之死,是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掉的,且骇人听闻地编造出曹操说他杀父弑母。事实上,曹操是在杀了孔融后,畏惧舆论,才下达宣传口径的。语见《魏氏春秋》:

融有高名清才,世多哀之。太祖惧远近之议也,乃令曰:“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多采其虚名,少于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此州人说平原弥衡受传融论,以为父母与人无亲,譬若缻器,寄盛其中,又言若遭饥馑,而父不肖,宁赡活余人。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理,虽肆市朝,犹恨其晚。更以此事列上,宣示诸军将校掾属,皆使闻见。”

曹操这段话的意思是:孔融已经认罪伏法了,但很多人因为他有很高的虚名,又没有认真核实,受了他的骗。这里的人传说,弥衡受孔融影响,到处说父母与儿女其实并没有多么亲近的关系,父母只是一个寄存生下儿女的器具,又说如果遇到灾荒,而父亲又不正派没有出息的话,宁愿去救其他人。孔融违反天道,背叛伦理,虽然杀了他,公开曝尸,(我)仍旧觉得杀他杀晚了。现在把这件事说出来,列入记录,告诉军队里各军官部属,让他们都知道(孔融的恶劣影响)。

三国文士谱:让梨少年孔融,真的杀父弑母了吗?

由此可见,曹操杀孔融后罗织的“父母与人无亲”的罪名,是“此州人说”,真相如何,诸君想必可知了。根本没提到杀父弑母这一惊世骇俗的说法。

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孔融不仅青春唤不回,连命却丢了。他虽有文人常见的一些毛病,却不至于如此不堪。

尊重历史,不仅是尊重古人,更是尊重活着的后人——我们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