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志气不大,欲望大

上周末,我们刚经历今年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

谷雨有三候。

一候萍始生,浮萍轻抚垂柳,倒映充实的光阴;二候鸣鸠拂其羽,布谷鸟羽翼扑簌、啼鸣山林,四处散布耕种的消息;三候戴胜降于桑,五彩羽冠飞过排排桑树,跳跃出浓郁春色,充满生机。现在的年轻人志气不大,欲望大

然而,让曲黎敏忧心的是,虽然是春天,但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了无生趣”。

现在的年轻人志气不大,欲望大

“很多年轻人志气不大,欲望大。志气是阳,欲望是阴,欲望太大,志气担不起,人呢,就会抑郁,反之,志气大的人就不会着急,不会在意外境如何,能够保持内心的镇静,所以,思虑要很轻很淡才最有智慧。”

上述感悟是曲黎敏多年研习中国传统经典《黄帝内经》的体现。那么,你知道《黄帝内经》为什么要以黄帝为名吗?不妨听听曲黎敏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本文摘自《曲黎敏精讲一》

现在的年轻人志气不大,欲望大

在汉代,我们国家的医学系统,除了《黄帝内经》以外,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到现在为止,就留下了这么一本《黄帝内经》,为什么其他书都没有留下?这个话题要深究的话,可以拍成一部纪录片。

古代人给书起名字的时候非常讲究。像《扁鹊内经》《白氏外经》这些书的名字毕竟带有一些个人的偏见,而“黄帝”二字,是个天大的名号。能借黄帝之势,传一本经典,岂不妙哉?!所以给这本书起名字的人无非是在借势,但至少没有给自己留名的私心。

现在的年轻人志气不大,欲望大

还有,就是道统问题。中国文化讲究“道统”,就是一切都要按五行生克来。

比如关于谁做皇帝这件事,古人认为是天定的,按五行相生来说——第一代帝王一定具有东方生发之特性,故称之为青帝,青帝的代表就是伏羲氏;木生火,然后就是赤帝(炎帝),也就是神农氏;火又生土,就是黄帝(轩辕氏);土生金,就是白帝(少昊);金生水,然后就是黑帝(颛顼)……刚开始是一个相生的系统,再往后,就又有相克的秩序,比如明代为火,清代就属水,有意无意之间,有了水克火之意。

我们不管帝王学,只说道统,黄帝就代表“中央之神”,所谓“中央之神”在我们身体里的表现,就是脾土,所以《黄帝内经》一书,重在中央脾土。人,出生之前为先天,父精、母血、灵魂等至关重要;出生之后为后天,脾胃运化就重要了,所以脾胃又称“后天之本”。道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实际上源于我们身体里的五脏:肝、心、脾、肺、肾。

《黄帝内经》之所以以黄帝为名,就是强调脾胃乃后天之本的思想。

从胎儿的生命系统讲,肾是先天,脾是后天。出生后的生命,脾胃又成了先天。所以所谓先天、后天,都应该灵活看,一旦拘泥,就不明了了。人活着,要靠后天养先天,先把脾胃调好了,你的肾就好,因此脾胃最重要,伤什么都不能伤脾胃之气。

为什么我特别反对小孩吃西药?因为吃了西药,首先损伤的就是脾胃。甚至可以这样说,人在20岁之前,40岁之后,代谢化学药物的能力很差,所以能不吃就不吃。

要想弄懂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时刻牢记中国文化核心要素:一是气,二是阴阳,三是五行,四是中庸思想。如果你能把这四样东西弄明白的话,古书看起来就容易了,而把这几个概念讲得最透彻的,就是《黄帝内经》。

现在的年轻人志气不大,欲望大

总之,《黄帝内经》的作者以黄帝命名,一是重视“中央之神”——脾胃;二是借黄帝建立中国一统之势,表达了以这本书一统天下之医学的决心。

为什么留《黄帝内经》,去《黄帝外经》?

《汉书·艺文志》里说,有《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但现今只有《黄帝内经》,中国的传统医学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黄帝外经》不存在了?它的内容到底是些什么呢?我们已不得而知。我们只能以《黄帝内经》揣测一下《黄帝外经》。

所谓《黄帝内经》,就是它讲的是人体内部。

众所周知,西方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之上的,而中国医学坚持不打开人体,不打开怎能知晓呢?靠内观,靠拟象——有五脏藏于内,就有“象”显于外,故称“藏象”学说;并且因为内观而发现了经络,所以有经络学说;更高级的内观修炼,则发现了奇经八脉……而后两者,因为是以“气”的形式体现的,在西医的具象模型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神妙莫测,只能靠能量、场等概念推测一二。

刚到中医学院那会儿,听针灸老师讲,经络的发现是因为劳动人民在劳动中磕碰了什么地方一下,其他地方便有了感觉……这种说法显然可笑,还不如诚实地说不知道。

现在的年轻人志气不大,欲望大

且不说磕碰出穴位,恐怕今人把身体磕烂了,也难连出一条经络线……若不论扎针时的体验,我个人倒是有两次奇妙的经络体验:一次是试药中毒时感受到的经脉循行,一次是讲《道德经》时,那种幸福的气脉体验真是难以言表……

西医说:人是机器。中医说:人是内景。五脏六腑、经脉药性,皆是“美丽山河”内景。所以我们中医也可以叫作“内景学”,既然在内,就得返观。人体经络,就是人体气血道路图,最强大的那几条经络就好比京广线、京沪线,穴位就好比北京、广州、柳州、郑州这些大站点。若遇到交通事故什么的,线路就会瘫痪,就会堵。而治疗就是重新调度和疏通。人若死了,气血就不再流动,就如同道路灭了灯,成为黑乎乎的荒野,因此,死人身上找不到经络。

现在的年轻人志气不大,欲望大

有人会好奇,丢失的《黄帝外经》是写什么的呢?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黄帝外经》是一本伪书。《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的区别是什么?这个我们只能揣测了,很可能中国也曾有一套系统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比如,东汉末年的华佗也是讲究开刀做手术的,就像现在的西医。但无论如何,这套系统还是不见了,是无意丢失,还是有意抛弃?总之这套东西没有传下来,所以不妨这样认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从汉代起,就决绝地抛弃了外科手术这条路。

现在的年轻人志气不大,欲望大

中国古代战争频繁,有战争就会有伤员,就会有死人,最早的生命探索者不会不去探视和研究人体解剖及伤口,甚至可以这样说,现代西医解剖的都是病死的人,而中国古代观察和解剖的都是死在战场上的战士,这两种人的生命体征会有很大的不同。

扁鹊有一本《难经》,把人体解剖说得很清楚。

汉代华佗的手术水平非常高,大家都知道手术后的伤口很难护理,但华佗发明了非常了不起的药膏,在伤口上一抹,20天左右就能痊愈……也就是说,我们在对生命的探索上,内外科都曾全面发展,但最后,我们虽然保有金疮科及骨伤科,但在疾病学上,我们中国古代医学还是郑重地做了一项选择——删掉了“外”,保留了“内”。

现在的年轻人志气不大,欲望大

△ 华佗像

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讲《素问》,不讲《灵枢》?

《灵枢》是我国图书史上的奇葩。《素问》一书在历史上反复有人校注、勘定,但《灵枢》则孤零零的,像个孤儿,缺少校注整理,这大概与它被反复遗失有关吧。

从唐代开始,《灵枢》就已经遗失了;到了宋代,朝鲜李氏王族想用一批书来换中国的《资治通鉴》,在这批回赠的书里,有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就是《灵枢》,进了国库以后再次遗失;直到南宋一个叫史崧的人献了家藏本,这本小册子才又流传于世。

总之,《素问》《灵枢》好比双胞胎,一个备受宠爱,一个从小就送了人,甚至流落异国他乡。一本书被反复遗失,这事本身就值得探究。

现在的年轻人志气不大,欲望大

这两本册子的最大差异是,《素问》基本是讲“道”,讲“医理”,而《灵枢》基本上是讲医理之“用”,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做学问的一个要点:明理比运用更重要。至于医理“怎么用”这件事,只需要医生知道,而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道理”上下功夫。懂得了“道理”,就是“存乎一心”,可用之无穷。


《灵枢》之名,很有道教意味。枢,是枢纽、机窍,“灵枢”二字当属对人身体机窍的灵用,因此多讲经脉、穴位及其运用。

《素问》最简单的一个意思就是“平素问答”,也可以说是问“素”。这“素”,指太素,古人大致把宇宙生成分为四个阶段:太易(无气、无形、无质的状态)—太初(产生气)—太始(气成形)—太素(形成质)(见《易纬·乾凿度》),在这里面,太素为物质层面,在人,就是肉身。所以,问素,也就是问肉身。

《素问》是黄帝跟几个老师学习并探究生命原理的一本书。黄帝,在中国历史上功勋卓著,创立了天文历法和原始的国家政治制度,可临了还要不耻下问,渴望明白生命之理。

现在的年轻人志气不大,欲望大

很显然,此书关乎明心见性,而几位老师对此也真诚传授,每每赞叹黄帝的问题直指要害,总是说:善乎哉问!这问题提得好啊!正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什么意思呢?就是跟圣人交流那叫一个过瘾啊!无障碍啊!黄帝的问题提得妙,而老师们的回答更是令黄帝佩服,关乎天地之大道的解答总是让黄帝肃然起敬,每每斋戒,沐浴更衣,藏之为秘典……

于是,一部伟大的经典便由此而诞生。

让我们也怀着敬畏之心,翻开这部经典,感受一下这亘古的光芒和慈悲。关于医学经典,可以说,《黄帝内经》,不战而胜;《伤寒论》,百战百胜。

我希望大家去买一本《黄帝内经·素问》,然后准备一个大笔记本,可以抄一句原文,听我解读一句。让我们一起,慢慢启程,不断地深入,直到看到或拥有那美好的生命之珠。

现在的年轻人志气不大,欲望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推荐阅读

现在的年轻人志气不大,欲望大

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一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书四大经典之首。2006年曲黎敏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电视讲座创下养生栏目收视奇迹。积淀12年,曲黎敏首次逐字逐句,以全新视角解读这一国医典籍。

本书涉及《黄帝内经》中《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两大篇章,深挖人体五脏、气血经脉中蕴藏的秘密,破解人与世界的相处之道。从具体养生方法到解析生命大道,进行多角度跨学科阐述,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丰富知识,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深入浅出,用诗意、风趣的语言将深奥的古籍化繁为简,让每一位读者既能领略《黄帝内经》的智慧与玄妙,学习养生知识,又能寻找到破除自身迷惘的良方。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此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