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浩然:时代并未将他遗忘——一个读者的纪念

作家浩然:时代并未将他遗忘——一个读者的纪念


据报载:2008年2月20日晨,著名作家浩然在北京辞世,享年76岁。得知这一消息的那一天,自己沉默了。作为60年代初出生的那拨人中的一份子,对作家浩然的崇拜,远非今天许多热爱文学的人所能比拟。

1972年,自己11岁那年,浩然出版了长篇小说《金光大道》。正是这部《金光大道》,让自己对文学又多了一层痴迷。那时的浩然对自己而言简直就是一个神秘的人物,渴望着能够有一天象他那样成为一个大作家。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收音机是丰富家庭业余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传播工具。自己知道《金光大道》这部作品就是来自家中的那台“向阳牌”收音机,时至今日仍然佩服母亲当初购买那台收音机的举动。

每天晚上8点30分,收听长篇小说连播《金光大道》,是那一时期自己最快乐的时光,也是自己每天最大的盼头。一天听不着,便感觉生活中缺少点啥似的。可以这样说,那些日子里,因为有了长篇小说《金光大道》,生活变得充实了,也感觉有意思很多。而书中的人物、命运更是始终牵动着自己的心。

后来当《金光大道》播送完的时候,自己曾一度很失落,于是便打听着在那里能够买到长篇小说《金光大道》。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扶余县新华书店发现了向往已久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一问价格吓了一大跳,一元多钱。这是自己从幼年开始购买小人书生涯中遇到的最贵的一本书。明摆着的,靠自己口熬肚攒的那几角钱是买不下来的。于是便央求书店营业员给多留两天,肯定来买。

从书店回家的那天晚上,自己便有些魂不守舍了,眼前始终晃动着那本厚厚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的影子。特别是那书的封面:田野上升起一轮红色的太阳,一台拖拉机在田野里奔跑着。真是太有诱惑力了。

作家浩然:时代并未将他遗忘——一个读者的纪念


回到家里,当自己忐忑不安地把购买《金光大道》的想法一说,父母慨然应允,一点奔没打。就这样自己从书店抱回了《金光大道》一书。时至今日,《金光大道》一书仍然为自己所珍藏着,永远。

一元多钱在那个年代实在是太值钱了,能买许许多多的东西。但是父母却没那么想,而是永远的支持与付出。后来又从家里那有限的积蓄中拿出钱来为他们的儿子买了许许多多的书。

两年以后的1974年,又购买了浩然的中篇小说《西沙儿女》正气篇和奇志篇。读着感觉仍然很好,这对于一个13岁的少年来说的确难得。

作家浩然:时代并未将他遗忘——一个读者的纪念


粉碎“四人帮”以后,断断续续的传闻说作家浩然不那么吃香了,什么八亿人民一个作家了,《西沙儿女》宣扬“文革”思想了等等,各种说法接踵而来。自己对此始终是似懂非懂,或是学识浅薄吧!

浩然走了,许多媒体包括互联网纷纷发表各种文章予以纪念。悲痛者有之、酸楚者更是大有人在。其实抛除其他因素,浩然就是一位作家,一位生活在农民中间,为农民而写作的作家。

作家浩然:时代并未将他遗忘——一个读者的纪念


关于对浩然的评价也是许许多多,一位长春的名董辑、字逍遥的先生在他一篇题为《“残缺时代”的“健康作家”》的文章结尾这样写道:

“浩然的小说也许在文学上漏洞百出,但是其社会学价值、历史学价值以及独有的“文革美学”特点,仍然可以摆在学术的桌面上,至少可以从负面显示出一些什么来。在历史益发陷入众声喧哗以后,小说,哪怕是坏小说,其见证作用也是不可多得的,是有关于历史的清晰的叙说。”

作家浩然:时代并未将他遗忘——一个读者的纪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