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立泰:偉大的公司都是熬出來的;啥都不缺,缺股東們的耐心

作者:擁房抱股度餘生

信立泰:偉大的公司都是熬出來的;啥都不缺,缺股東們的耐心

信立泰4:關於信立泰,關於慢病

朋友Stevevai1983的觀點,有點意思:

哎。。慢病被神話了。以前是非常好,但是現在大部分慢病只能一聲嘆息。

其實中國只是在快速走海外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而已:慢病整體沒落,專科病崛起。目前海外做慢病的企業越來越少而且大部分都在掙扎,而且放棄慢病轉型專科的企業則風生水起。就連慢病大佬賽諾菲在去年都宣佈直接砍掉糖尿病,心血管所有研發。

本質上就是慢病已有的老藥效果太好了,而且非常便宜。中國以前不便宜所以是好賽道,但是集採以後這些老藥價格已經低的離譜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阿託伐他丁,瑞舒伐他丁就能滿足絕大部分人降血脂的要求,而且這些藥已經便宜到接近免費的地步。那麼這個降血脂市場就是極度萎縮。要突破這些便宜老藥的門檻巨高,必須是跨時代的創新大突破,比如最新的PCSK9 RNAi藥物。這些跨時代的突破大概率在未來10年都不會首發在中國。

又比如信立泰的氯吡格雷。這藥集採以後價格大幅度下降,變得很便宜。那麼同時就是把這個領域的空間給封殺的差不多了。除非你能研發出一款治療同樣適應症並且比氯吡格雷好的多得多的跨時代創新大突破藥物。這種藥物太難了啊,海外巨頭都差不多放棄研發了。

所以作為投資者,看慢病也只能找幾個細分領域而已,也就是找沒有便宜老藥佔領的細分。比如長效GLP-1。為啥現在腫瘤藥做的這麼好?就是因為沒有便宜的老藥把行業空間給封殺。腫瘤藥都是新藥顯著比老藥好幾個層次。所以即使貴也用新的。

最後巴菲特一直說“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質的企業,而不是便宜的價格買入平庸的企業”所以他這個價值投資顯然不是指“困境反轉”。

另外:投資醫藥有一個最最最最最核心的詞: 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所有投資都要根據這個詞來做決策。慢病的問題在於大部分需求都被廉價的集採仿製藥滿足了。而這些集採價格極低,沒太大利潤。慢病還剩下小部分需求,但整體市場就變小了。

當時我的回覆:

這個問題很好,值得認真探討。也是投資信立泰的關鍵所在。這幾年沒有信立坦撐住換檔,信立泰轉型將困難重重,被集採打的屁滾尿流。

高血壓,的確存在s說的道理。但同時,高血壓有耐藥性和聯合用藥的搭配需求,新沙坦出來,是有醫療訴求的。包括其他沙坦集採降價後,學術營銷多贏空間,不佔藥比,加上信立泰必須儘快再造第二個泰嘉接替吡格雷片的主動大力,還是有可能放量的,核心是盯住入院數量,前期利潤率沒那麼高是一定的,現在銷售費用高,估計信立坦佔比不少,但這並不是核心,關鍵是換擋先撐幾年。

不經過肝代謝,只是給醫生一個推廣的說服理由,更便宜的奧美沙坦,原理也相同,都不經過肝臟代謝,當初整理,我還以為自己搞錯啦。這也是為什麼阿利沙坦脂片現在還有那麼多臨床循證,就是找證據。

信立坦的關鍵在於一類創新藥的相對定價權,從集採看,國家有意保護國內創新藥,如果集採打仿製藥,再打創新藥定價和推廣銷售,那就整體淪陷,拱手相讓醫藥,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政策目標是醫藥強國,自主可控是核心。這也為信立坦在現有規則下合理營銷推廣的政策空間,就看信立泰多大力,出多大功。

轉讓之初,協議約定,2026合計銷售過150億元,還要給對方2億元,看看還有幾年,每年應該多少銷售,加上葉宇翔的屢次調高峰值的決心,打三折是多少。

還有,國人醫藥知識很不繫統全面,關鍵看醫生引導,醫生權重大,藥貴一點,就算沒實際優點,也能營銷放量,這是國情。投資不是槓精,更不是遇到反方就開噴,要多看多想反方觀點,尤其是有理有據的反方觀點,多看別人長處。如果所有影響投資的關鍵邏輯,連市場上聰明人的觀點都不能反駁,那可能是個好的投資機會。

至於慢性病及藥物市場。

但是,其實國情之下,慢性病也不僅僅如此。

一個是國情下,每年新增很多,另外醫生話語權高於患者,另外現在單藥多,控制率也不好,還有耐藥性,換新藥和聯合用藥需求大,複方製劑空間也不小。還有,隨著其他集採血降,高價創新藥的相對高價,對於學術推廣有促進作用,醫生不容易,工作量大,成才難,壓力大,不讓人家賺錢虧的是我們大家,哪有醫保改革全贏的,鬥地主,總有輸的不是。

另外,DRG(按病種支付),對慢性病,對信立泰的影響,還不清楚。國家是鼓勵各地在高血壓、糖尿病、嚴重精神障礙等慢性病管理中,在保證藥效前提下優先使用基本藥物,減少患者藥費支出。基本藥物目錄的藥品有效性和安全性明確、成本效益比顯著。今後新審批上市、療效有顯著改善且價格合理的藥品將加快調入。

慢病門檻越來越高,越來越不好賣倒是真的,國內競爭對手都是銷售能力很強的硬貨,傳統的老大都是國外巨頭,赤膊搏殺,真心不容易。

至於集採壓力。

後面注射劑納入集採,對信立泰比盧伐定影響較大,信立泰在集採下目前的市佔率85%將銳減。還有替格瑞洛片,利伐沙班都面臨集採壓力。集採,是以量換價,也就是薄利多銷,費力不討好,前幾年量上來了,價格也低了,沒幾年,又來割一次,以收定支,死死壓制老齡化日益增長的臨床支出增長。2021年底信立坦再續約談判,降價幅度,也是風險,如果從泰嘉變為短期依賴信立坦,也未必是好事。

在超級醫保砍價局面前,所有沒有定價權的醫藥公司,都是韭菜。國產創新藥的集採呵護,也不過是為了日後集採困獸廝殺,養的狗而已。要不,集採邏輯斷片了,外資醫藥控制不住。

至於今年的大比例分紅。、只能說明,體外的第一產業集團的物流倉儲,更需要錢,包括高比例質押,也是如此。不是為了小股東,而是大股東需要,就順便清算一次拿點小錢出來,但其實信立泰更需要錢,現在都借錢搞研發和收購,雖說是大股東看好未來,但作為小股東並不值得高興。

至於原來的信立泰學術銷售能力。

原來在比伐盧定四期上,有體現,但是如果今年信立坦放量不到8億,即使說是疫情影響,也是被削弱的邏輯。不過其實,這是信立泰的核心競爭力。

至於管理層靠譜,情操高潔。

可別自欺欺人了,拉倒吧。其實很狡猾,一堆小聰明而已,談不上真誠。品種銷售信息不披露,管線透明度也低。公司核心價值觀是美好源於誠信,有點出戲。其實,翻翻前面的機構系列年報,都是過度樂觀,無論是對於管線的樂觀,還是對銷售能力的樂觀,還是對集採砍價意志的低估。和現在屁股坐在信立泰的股東戰友,何其相似。

至於創新藥。出藥慢,上量慢,看看信立坦就知道路多難走,太樂觀自己也難受。信立泰的腫瘤還早,主要在馬里蘭研發中,新藥一般至少10年吧,到時候都變天了,研究衰減太厲害。核心暫時在血栓、血壓、血糖、骨科。DPP4,我都覺得沒啥意思研究,因為國內太多,信立泰進度也不夠快,關鍵是秦漢兄問的,它的相對臨床優勢。

至於仿製藥。很多人都及其不看好,甚至覺得吡格雷片銷售越低越好,便於轉型和市場認知改變。我也不贊同。仿製藥是尷尬,但仿製藥對於信立泰一直很重要,這兩年還是會非常依賴仿製藥輸血。不過仿製藥原來畢竟有2-3年的首仿優勢窗口期,但被短視的的醫保集採打破了市場規律,以收定支是掛在醫藥的最大魔咒,是投資的核心邏輯,繞不過去的,都不好過。

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意見,應該會對後續優質仿製藥有所改善,雖然信立泰有些尷尬,一個都沒趕上,但後續還是稍好些。如何維持既有優勢,如何推進新藥協同放量,兩手都要硬,做好平衡。這兩年更是如此。我估摸著,仿製藥近兩年下滑後,隨著集採光腳中標,

仿製藥會回升並穩在30億元營收以上。我的投資走5年現金流折現流,替格瑞洛片和比伐蘆定仍在學術推廣,降血壓,糖尿病,腎病不過是心血管病的分支,即使推廣,也是圍繞血栓展開,這都是常見高危。所有預期產生現金流的產品,都認真研究分析。

至於大V與研報。只是一個視角,供自己參考。都是成人,盈虧自負,全在自己,不在別人。很多人譏諷T兄,T兄雖有自己的小問題,瑕不掩瑜。小問題就是信立泰走勢不給力,要不然全是鮮花。T兄大方向、大格局、大視野、大深度,在信立泰戰友中,無出其右者。歷史機構研報,無出其右者。他分析茅臺和格力那兩篇文章,就能看出功夫,很厲害。投資茅臺和格力的歷史,也不是常人所為。無論T兄,還是原來做醫院主任的秦漢兄,都早已實現財富自由,能分享,都是良師益友了。要多看別人長處,多學習別人優點,要多感恩吶,戾氣重了投資能好麼。

總結:即使是垃圾,足夠便宜,也有投資價值。目前信立泰,當然可以研究,當然可以買入。沒必要過度悲觀,但是也別太樂觀,動不動千億,建議降低預期的好。哪有那麼容易偉大,國內“友”商是吃乾飯的麼,國外巨頭是酒囊飯袋麼,偉大都是熬出來的。人轉行還要窮3年,

公司的困境反轉又有哪一個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