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看你孤獨,可是你擁有整個宇宙

村上春樹小說裡有一段話,“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這段話多多少少都帶著孤獨的意味。特別是最後一句,每次想到都感慨:可算為自己的孤獨找到出口了。

在上學時候不以為然,只覺得這話溫柔得有點無病呻吟。

如今發現,自己正在變成這樣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走路,一個人上下班。

這些是外在的孤獨,雖然也很讓人受不了,但相對於內心的孤獨感,會發現,表面的孤獨不算什麼。

所以經常會想,是不是有人陪,有很多人在身邊就可以不孤獨呢?結果是徒勞的。

即使有人陪有很多人在身邊,也經常感到不可名狀的孤獨。內心的那些情緒和想念,還有心底說不出的迷茫,沒人會懂得。你不懂別人的,別人也不理解你的。

正如魯迅說的,“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我同意這話,我說的是前半句,不是後半句。

正因為悲歡不相通,世上也並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才讓人感到孤獨。而這種精神上的孤獨,出現在生命中絕大多數的時候。

別人看你孤獨,可是你擁有整個宇宙

先人曾說,人生而孤獨,周國平也說“孤獨是人的宿命”,宿命的東西是註定的,哪那麼容易打破呢?我就這麼自我催眠。直到讀到林語堂的一個觀點。

林語堂說:“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鵬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餘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蝶當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孤獨”在林語堂先生筆下有了不一樣的解讀,詳細具體,畫面感很強,可並不認為這就叫孤獨。

如果孤獨便是“孩童水果貓狗飛蝶”,“我”已然身處這樣的一個地方,熙熙攘攘並人情味十足,怎麼會與我無關呢?我可以感知,可以觸摸,可以看見,可以聽見。

雖然不認同這叫孤獨,卻改變了我對“孤獨”的看法。

既然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要與孤獨相伴,那就坦然接受好了。

孤獨意味著自由。一個人的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幾點睡覺就幾點睡覺,想吃什麼就去吃。

人感到自由,思想就天馬行空,閒來無事的時候,你很可能成為一個創造者。

史鐵生說,“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世界,並看到自己的身影”,想來他老人家很早就悟出了這個道理。

別人看你孤獨,可是你擁有整個宇宙

古往今來,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和作家,無一不是在孤獨中創造偉大,書寫人生。

牛頓一個人沒事幹坐在蘋果樹下,看著一個蘋果落下來,就想蘋果為什麼會落到地上,月球為什麼不會掉到地球上,然後發現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村上春樹閒來無事,在29歲的時候想著要不寫本小說吧,然後他的第一部小說《且聽風吟》問世了,由此走上了職業小說家的道路。

“凌晨四點,發現海棠花未眠”的川端康成也孤獨,在文章裡他坦言“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獨自住在旅館裡,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

所以說,生命中大部分時間是屬於孤獨的,孤獨也是生活中的常態,不要把孤獨太當一回事,或者努力不把它當一回事。

我們也許成為不了偉大的人,但可以試著在孤獨的時候做真正想做的事情,你就會發現,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

別人眼裡看你像個不動聲色的大人,只有自己知道,你心裡最開心了,像一片湖面的波光粼粼。

別人看你孤獨,可是你擁有整個宇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