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記吳貽弓先生與我的一段緣

送別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80歲的吳貽弓先生走了。我不知道“寶寶唸詩”的讀者多少人還記得《城南舊事》這部電影——畢竟已經過去了近四十年。看慣了那些革命戰爭題材的電影之後,這是直擊心靈的一部經典。最後一個畫面,在《送別》的旋律中,小女孩一家緩緩遠去的背影,成為人世間最感傷也最美的畫面。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記吳貽弓先生與我的一段緣


正是這部電影,我找到了吳貽弓先生。1993年,我碩士研究生畢業留在了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彼時的中文系還是人才濟濟。但是我加盟的影視教育專業剛剛開始創建,連我一起,只有四個人,其他三位老師姑且不論,我自己絕對是門外漢。系領導認為,要有與社會聯繫密切的課程,於是設計了一門《編導演講座》,就是請一線的編劇、導演、演員來給學生做報告。這是一件求爹爹告奶奶的苦差事。在那個電話都還稀罕的年代,找人極其麻煩,於是這個任務就“責無旁貸”的落在了我身上。領導的理由是我比較靈活,其實真正的理由是我最年輕,沒有討價還價的資本。

外地人,在上海無親無故,我真的是愁腸百結。無奈之下,我想到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去找《城南舊事》導演、名滿天下的吳貽弓先生。我們認識嗎?八竿子打不著,素昧平生。兩次找到電影局,都沒有遇到吳貽弓先生。好在那時候人和人的關係還很單純,電影局辦公室給了我吳貽弓先生的家庭電話。電話打過去,吳貽弓先生說週末到我家來吧。如約到了吳貽弓先生的家,才知道他不僅僅是導演,還是上海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此前剛剛從電影局局長的位置上退下來——現在想起來,好傻。找人找了兩個星期,除了知道他是《城南舊事》的導演,其他竟然一無所知。確實,那時候還沒有網絡,更沒有雖然討厭但確實也有用的度娘。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記吳貽弓先生與我的一段緣


吳貽弓先生聽了我的請求後,和藹的說,電影正在快速的變化期,讓學生密切跟蹤電影界的發展,是很必要的。他的夫人泡了一杯茶的同時,他遞給我兩本通訊錄,一本是上影廠的,一本好像是廣播電影電視局的,說,你抄吧,上面你知道名字的編劇、導演和演員,都抄下來。一個門外漢,根本不知道幾個名字,於是從頭到尾一個個抄,而吳老也不急,就在旁邊無聲無語的坐著。我抄到自己都不好意思才停下來,吳貽弓先生說,除了謝晉謝老,還有黃蜀芹老師,你請的時候告訴我,我幫你請,其他的人,你直接請,就說是吳貽弓答應的。我又說,學校很窮,每次只有兩百塊講課費加交通費。吳貽弓先生說,不要有顧慮——這門課,就這麼順利的開起來了。第一堂講座,就從吳貽弓先生自己開始,費用則是分文未收。從此之後,那些編劇、導演、演員,不管名氣大小,都是如約而來,而且大部分也都是分文未收。

此後數年的華東師大中文系,中青年老師調走的調走,出國的出國,改行的改行……我也是其中一員。雖然偶爾還去看過幾次吳貽弓先生,但畢竟與藝術越走越遠。三十幾年過去,我還記得吳貽弓先生說話的樣子,語速不快,聲調也不高,人淡如菊,讓人如沐春風;我還記得我那時候的滿心感激,

回過頭想來,還有那個時代的善良和寬厚,一個既無社會經驗,也無學術成就的職場小白,竟然與一個大師、一座行業的巔峰順利實現了鏈接——這在現在,是無法想象的事情。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記吳貽弓先生與我的一段緣

(吳貽弓先生病中所書)

《城南舊事》的主題曲是《送別》,李叔同作詞,就是出家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的那位大師,精通音樂、繪畫、書法又是中國話劇開創者之一。他的一生也是我等俗輩不能理解的。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寫這首《送別》。他寫的究竟叫不叫《送別》,版本究竟是不是各種流行的版本,也不得而知。

有人問我,這是宋詞的“詞”還是元曲的“曲”?似乎都不是,這是李叔同的原創。如果強行類比,跟宋詞中的“喜遷鶯”上闋類似,也是五句,也是三、三、五、七、五言。比如這首。

喜遷鶯·霞散綺(宋)夏竦霞散綺,月沉鉤,簾卷未央樓。夜涼河漢截天流,宮闕鎖清秋。瑤階曙,金盤露,鳳髓香和煙霧。三千珠翠擁宸遊,水殿按涼州。

這是作者應宋真宗的旨意,現場做的詞,描寫了後宮宴樂的環境、景色、氣氛,將後宮比擬為仙界,寫得十分的華美富貴。難怪深得皇帝的喜歡。“喜遷鶯”下闋,第三句是六言,所以與李叔同的《送別》不是一回事。

真的感情都是相通的,李叔同鋪成了一個送別的場景,所描寫的景和情,悽清入骨,能觸動所有人的心絃,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們借這首詩,還有范仲淹的四句歌,來為吳貽弓先生送行。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宋)范仲淹

吳貽弓先生,您的精神,正如您摯愛的上海電影,萬歲。

=======================

寶寶唸詩-韓可勝

baobaonianshi【←長按複製微信號】

以當代情懷,看古代詩詞;以“美詩+美文”為特色重新發現經典,帶孩子和父母唸詩。感謝您關注“寶寶唸詩”!感謝您每一次的閱讀、點贊和轉發!圖片據網絡,公益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