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最近看了一本名叫《實用自然圖鑑》的書,發現了很多聞所未聞的自然常識,故在此將書中有趣的內容簡單整理下,也希望能讓大家有所收穫。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本文圖片皆源自網絡

此文為《實用自然圖鑑》系列的第3篇——哺乳類篇(前兩篇為昆蟲篇:豆瓣9.2,關於常見昆蟲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鳥類篇:豆瓣9.2,關於常見鳥類的部分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

1、哺乳綱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哺乳類屬於脊椎動物中的一綱。所有的哺乳動物,母親在生育兒女後都會給子女餵食母乳。

哺乳動物的體表一般都有毛,體溫多為恆溫。目前世界上約有4500種哺乳類動物。

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夜行性的。白天活動,只有猴子、鹿、羚羊和松鼠少數幾種。

夜行動物對紅色光線的反應比較遲鈍,所以夜間觀察時,可以用紅色玻璃紙包住光源。

夜行活動並不意味著它們整晚都不睡覺。每天的日落後到晚上10點左右,以及黎明前的幾個小時,是哺乳動物最為活躍的時間段。

2、每天進食同等體重的鼴鼠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鼴鼠生活在我們的附近。它們在地下挖出隧道來,像警察巡邏似的來回穿梭於隧道中尋找食物。

鼴鼠的眼睛很小,幾乎沒有視力,靠嗅覺來覓食

鼴鼠的體長為22-24釐米,尾長16-20釐米。

鼴鼠很貪吃,蚯蚓、昆蟲的幼蟲、螻蛄、蝸牛等都是它們的主食。

每天鼴鼠至少吃掉50-60條蚯蚓,每天的進食量相當於自己的體重。

鼴鼠挖地建巢之後,挖出的土會形成一個小土包,因此很容易找到。

3、三類家鼠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鼷鼠

老鼠的種類大約有1000種,佔哺乳動物整體的1/4。

野鼠和家鼠都不是正式的叫法,只是大家習慣把家裡的老鼠稱為家鼠,在野外看到的叫做野鼠罷了。

家鼠包括鼷鼠黑家鼠褐家鼠(地溝鼠)3種。

鼷鼠是老鼠中最小的一類,體長約7釐米,尾長約6釐米。

鼷鼠能夠吃人類吃的所有食物,在野外還能靠吃昆蟲和植物的根為生。

鼷鼠經過改良後,經常被作為醫學實驗來使用。

黑家鼠的體長為16-18釐米,尾長為18-20釐米。

黑家鼠和褐家鼠,無論在姿態上還是在外形上都非常相似,區別在於它們各自喜好的居住環境不同。

黑家鼠經常在屋簷上等高的地方活動,比如在屋簷或電線上飛簷走壁。

褐家鼠喜好生活在下水道、河岸等潮溼的地方。

4、兩類野鼠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巢鼠(左)與田鼠

在人們活動場所附近的草叢、河岸經常能看見的,是巢鼠田鼠,它們靠吃食草木的根以及穀物為生。

巢鼠的體色比較貼近橙色的鮮明顏色,田鼠的體色則是暗褐色。

巢鼠的體長約6釐米,尾長約7釐米;田鼠的體長約10釐米,尾部較短。

巢鼠可以咬著草葉尖,靈巧地把它們捲成球狀的巢。一到冬天,巢鼠就挖好隧道,躲到地下生活,這時候草叢裡的巢往往是個空巢。

田鼠在距離地面不深的地方挖隧道,一年到頭都生活在隧道里,還把巢築在隧道里。

巢鼠和田鼠一樣,都是日出前和日落後的幾個小時出門覓食

5、會室內設計的紅鼠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姬鼠

秋天,當橡實等樹果成熟後落到地上,會引來許多老鼠和松鼠。在果實豐收的季節,它們會忙的不可開交,吃不完的果實會儲存起來。

紅鼠是落葉林中常見的典型老鼠,體色為毛紅褐色,體長和尾長都約為10釐米。

紅鼠也是在地下挖出隧道,然後在裡面構築不同用途的“小房間”,有休息室、儲藏室,甚至還有衛生間。

紅鼠在其他好多地方都建有儲藏室,它們知道“所有的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會把重要的食物四處分散儲藏,以備在覓食困難時所需。

6、與樹果互助的松鼠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松鼠和老鼠基本可以算一家人。如果遮住松鼠的尾巴,會發現跟老鼠非常相似。

松鼠主要吃樹果,包括核桃、橡實、松果和杉樹果等,生活在針葉樹混雜林。

松鼠也會儲藏樹果。有時可能是忘記了,或實在吃不完,有些樹果被儲藏後就沒再被挖出來,時間一長,這些埋在土裡的樹果便會生根發芽。

很多松鼠都生活在樹上,只有在覓食的時候才下樹,而且大多是在黎明或傍晚時

松鼠在枝丫上用小樹枝和樹皮來築巢,巢穴裡鋪有一些樹葉和草葉。每年繁殖2次。

7、精於滑翔的鼯鼠和飛鼠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鼯鼠(左)與飛鼠

鼯鼠(又稱大飛鼠)和飛鼠,與老鼠和松鼠是近親。它們在進食時,前足都可以像手一樣使用。

不同的是,鼯鼠和飛鼠常年生活在樹上,偶爾會到地面上蹦蹦跳跳。

當它們從一棵樹移動到另一棵樹時,會張開前足和後足之間的膜,在空中滑行(因飛鼠的生活與鼯鼠相似,故以鼯鼠為例進行說明)。

鼯鼠在大樹的樹洞裡築巢生活,所以想找到它們,首先要找到大樹才行。

鼯鼠體長約40釐米,尾長30-40釐米,臉頰的白毛是其特徵。飛鼠體長約20釐米,尾長約10釐米。

鼯鼠和費時只能從高處向低處滑翔,但鼯鼠的滑翔本領更高超

在滑翔前,鼯鼠會先鳴叫,確定目標後才開始滑翔。鼯鼠的腳趾上有鋒利的爪子,可以幫助它順利攀上樹木。鼯鼠在夜幕降臨前會回到巢穴,

鼯鼠的食物主要是樹幹的芽、葉、花和莖,和松鼠、老鼠一樣,它也會吃橡實。

8、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不同種類的蝙蝠,長相不同。蝙蝠前足的爪子可以伸長,爪子之間長著膜。

在哺乳類動物中,蝙蝠是唯一能夠像鳥一樣飛翔的

。白天,蝙蝠們躲在屋簷下、樹洞裡或洞窟裡休息,到了日暮時分才開始活動。

不是所有蝙蝠都能發出人類無法感受到的超聲波,只是大多數可以利用超聲波判斷飛行的路線和獵物的位置。

有一類蝙蝠,體長約20釐米,由於它們吃食水果,故被稱為果蝠

有一類蝙蝠,體長約5釐米,以昆蟲為食,白天經常在屋簷下休息,故被稱為家蝠

9、有驚人彈跳力的野兔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野兔屬於夜行動物。運氣好的話,在日落或日出時的山間,可以碰見它們。

野兔在夏天時的毛為褐色,冬天時的毛為白色。不管是什麼顏色,都會與季節和生活環境相融合。

野兔靠吃食樹木的芽、葉、樹皮及青草等植物為生。

通常野兔的糞便都是比較硬的小球狀,偶爾糞便比較柔軟時,野兔可能會把它吃掉,因為可以攝取到營養。

野兔體長約50釐米,後腿粗壯,彈跳力驚人。足跡有明顯的特徵,即後腿的腳印比前腿長很多。

10、雜食性的大饞鬼——狸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果子狸

狸又稱豹貓、狸貓,棲息於森林草叢,常出沒於城鎮近郊。

狸屬於食肉目貓科,是典型的雜食性動物,以鼠、蛇、蛙、鳥、昆蟲和樹果為食,也吃人類的剩飯。

狸通常在日落時分開始行動,有時是一雌一雄,更多時候是全家出動。

每年5-6月是它們懷胎生子的時期,到了夏秋之際,便可以看到狸寶寶的身影。小狸經過6個月左右的發育成長,就能變得與父母一般大。

狸會利用樹洞、土洞或岩石的裂縫來築巢。它們生性喜好清潔,不會在巢里拉糞便,因此有堆糞的習慣。

堆糞指的是同一家族成員常把某個地方當做“廁所”使用。

人們常把獾認作狸,其實它們的區別很明顯,比如獾的腿相對粗短,臉上兩眼的上方各有一條縱向的黑線。

11、森林著名獵手——黃鼠狼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黃鼠狼又稱黃鼬,屬於食肉目鼬科。雌性黃鼠狼的大小僅有雄性的一半左右。

黃鼠狼的動作非常敏捷,一旦確定了捕獵目標,它會以驚人的彈跳力猛撲過去。黎明和傍晚是黃鼠狼的最佳活動時間。

黃鼠狼是肉食性動物,主要吃食老鼠,有時也吃雛鳥、鳥蛋、青蛙和螃蟹。

有老鼠的地方,一般就能找到黃鼠狼。

黃鼠狼擅長奔跑,還會爬樹,爪子之間還長有蹼,所以也能游泳。興奮時會發出臭味。

黃鼠狼也有堆糞的習慣,堆糞處會散發出氣味,好像想讓成員知道是誰在附近活動。

12、擁有敏銳嗅覺和聽覺的狐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狐屬於犬科,外形比狸更貼近狗,但狐的體形更纖細,嘴更尖,尾巴又長又蓬鬆。

狐主要以老鼠、野兔等為食。有時也會襲擊鳥類,秋天還會吃樹果及人類的剩飯。

一般有狸的地方,也會有狐出沒。區別是,狸習慣把頭貼近地面,四處嗅四處聞。

狐也是在日出前和日落後活動,所以觀察只能在夜間進行。

狐的尾部頂端為白色;如果把它們的足跡用線連起來,幾乎是在一條直線上。

狐是自己挖掘洞穴,在裡面生育子女。春天降生的小狐,到秋天就能完全獨立。

13、野豬最愛在泥裡打滾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野豬不僅腿短脖子短,毛也又粗又硬,長著獠牙。

野豬崽的身上會有條紋,條紋大約在6個月後消失。

野豬是偶蹄類動物(長著雙數蹄的動物),像鹿和羚羊一樣,每隻腳上都長著2個大蹄和2個小蹄。

不一樣的是,鹿和羚羊的小蹄是不與地面接觸的,但野豬所有的蹄都接觸地面。

反芻(俗稱倒嚼,指進入胃部的食物再度返回口中咀嚼)是偶蹄類動物的特徵,而野豬是個例外,不會反芻。

野豬一般住在山裡,通過挖土和收集草葉築巢,在巢裡生育後代。

野豬挖土時,會先用堅硬的鼻尖拱土,然後一邊搖動脖子,一邊挖掘。

野豬是夜行性動物。如果是安全的地方,白天也會出現,且不會主動襲擊人類。

作為雜食性動物,野豬的食量很大,可以吃很多東西,如樹果、植物的根、蚯蚓、青蛙和昆蟲等。

在泥濘的地方打滾玩耍,是野豬最大的嗜好。不僅是為了避暑,也是為了把附著在身上的寄生蟲蹭下來。

14、群居的鹿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鹿經常在斜坡地的樹林附近活動,活動範圍很少會改變,但現在很難見到鹿。

鹿可以將草葉、樹葉、樹芽、樹皮等通通吃到肚子裡。

鹿在早上和傍晚進食,白天和夜晚則一邊反芻,一邊休息

鹿基本上是母鹿和小鹿一起生活,雄鹿單獨生活。秋天是交配的季節,這時候的雄鹿會與雌鹿待在一起。

5-6月是小鹿出生的時間,這時的母鹿會很敏感,富有攻擊性,千萬不要激怒它們,不要距離小鹿太近,更不要觸摸它們。

小雄鹿到2歲時才長角,3歲時角開始分叉。

鹿角是雄性之間較量時用的工具,頂端是圓的。鹿角每年都更新,春天掉落後長出鹿茸。

鹿如果感到危險,尾部的毛會張開,這是在向同伴發出的危險信號。

15、儀表堂堂的斑羚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斑羚更難見到,不僅是因為它們數量稀少,還因為它們的體色是灰色或深褐色的,在樹林裡很難辨認,到了冬天會好點。

斑羚以草葉、樹葉和樹果等為食。它們也是在早上和傍晚進食,白天和夜晚躲在石頭後面一邊反芻一邊休息。

斑羚一般都單獨生活,春夏期間產下幼崽的母斑羚,會陪著子女直到第二年春天。

不論雌雄,斑羚的頭上都長著又短又尖的犄角。

斑羚經常在樹上磨犄角,除了把犄角磨得更尖更亮外,還能表明自己的領地範圍。

斑羚眼睛下方的眼下腺會分泌出的透明液體,沾到樹枝等地方,作為劃分地盤的標誌。

斑羚的糞便集中在一處,而鹿是一邊走一邊排洩,所以到處都是糞便。

16、晝行性動物——猴子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猴子是為數不多的晝行性動物,群居生活,主要食物是樹果、新芽、樹葉和草葉等。冬天缺少食物時,也會啃食樹皮

猴子之間的毛髮整理,只在相互信任的親友之間進行,這是一種感情的表達。

猴騎猴,指的是一隻猴子從背後騎在另一隻猴子身上。這是顯示家族地位高低和實力強弱的動作。有時交配也採用這種動作。

不要隨意給猴子食物,一旦它們發現你的食物,經常蜂擁而上,讓你難堪。

不要伸手撫摸猴寶寶,因為母猴的叫聲有時會引來家族領袖,可能會對發起進攻。

不要緊盯著猴子看,這會引起它的巨大恐懼,招致不必要的麻煩。

17、塊頭大卻很溫順的貘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貘屬於大型奇蹄類動物,前肢有4個蹄子,後肢有3個蹄子

貘的四肢粗短,鼻子可以伸縮,身體滾圓,耳朵的頂端是白色。

貘居住在中南美洲和東南亞,其中東南亞的膜,身體顏色黑白分明,很討人喜愛。

貘屬於夜行性,膽小而溫順,常出沒於近水的密林中。

18、糞便與洞穴

9.2分,關於常見哺乳動物的冷門真相 | 實用自然圖鑑

單靠地上的糞便,便能說出是什麼動物,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植食性的哺乳類動物的糞便大多是圓滾滾的,氣味不會太刺鼻。

肉食性的哺乳類動物的糞便大多是細長形的,有點黏,越是新鮮臭氣越重,而且糞便裡會有獵物的毛髮、骨頭、牙齒和爪子等。

利用樹幹裂口安家的是鼯鼠和飛鼠,有時松鼠也是;利用樹根附近洞坑的是狸和白鼬;如果樹洞很大,則常被熊佔領。

利用很大山洞的是蝙蝠;利用岩石裂縫或土坡斜面上的洞穴的,是狐、獾和狸。

有時獾和狐也會自己挖洞。獾挖的洞,第二年被狐接手使用;狐挖的洞,又被狸接管。

敬請期待第4篇《實用自然圖鑑》的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