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慶民: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建議從擴大增量和優化存量上下功夫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 11月28日,“2020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在北京召開,中國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表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可以從兩方面出發,一是在擴大增量上做文章,引導具有核心技術、富有創新力、行業領先的優質企業登陸資本市場;二是在優化存量上下功夫,支持已上市公司淘汰低效供給,出清落後產能,加快產業轉型,提高核心競爭力。

閻慶民強調,企業發展過程中會面臨市場風險、合規風險、債務風險等諸多不確定性,但最根本的還是道德風險。在他看來,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企業自身承擔主體責任。上市公司要增強治理有效性。

同時,資本市場監管也要結合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增強適應性,不斷健全股票發行、併購重組、退市等基礎制度,營造更加市場化、法治化的環境,支持上市公司做優做強。

對此,閻慶民表示,一是要健全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股票發行註冊制,切實把好“入口關”。“註冊制是比核准制更加市場化的股票發行制度。目前註冊制改革有了好的開端,有些制度還需要不斷磨合和優化。”

二是要健全併購重組市場化機制,更好發揮主渠道作用。從全球經驗看,併購重組是企業發展壯大、提質升級的重要推動力。

三是要健全常態化退市機制,實現“退得下”“退得穩”。閻慶民指出,前些年,中國資本市場尚處於發展初期,各方面認識不統一,退市機制不健全。2001-2018年,年均退市公司僅6家,年均退市率0.36%;而美股達4%,是我國的10倍。其退市比較順暢,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退出渠道多元,強制退市只佔市場退出的5%,通過私有化、重組等其他方式退出佔95%;二是集團訴訟等司法救濟機制比較健全,能夠有效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提高我國退市機制的適應性,也要通過重組一批、重整一批、退市一批,拓寬多元化退出渠道。”閻慶民強調,同時,對於嚴重財務造假的“害群之馬”、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空殼殭屍”,增強退市剛性,決不允許“久拖不退”。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編輯 徐超 校對 張彥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