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之“火”是罪是救?如何理解東西詩篇中的佛教文化美學風貌?

前言: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國度都曾有過一段難以言說的慘痛歷史。面對著國家戰爭和民族苦難,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人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抵禦歷史的洪流。在這一過程中,東西方都湧現出了很多偉大的詩人和作家,他們用各自獨特的筆調,結合本民族獨一無二的文化,為後代的人們創造出了一篇又一篇動人心魄的文學鉅著。

英國著名詩人艾略特與中國新文學之父魯迅都是身處於戰爭年間的文學巨匠,兩人面對著受戰爭摧殘的殘破國土,用充滿文學性的語言記錄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艾略特寫下了20世紀現代主義詩歌的巔峰之作《荒原》,魯迅以深刻雋永的筆調寫下了詩歌《死火》,這首詩歌被收錄進魯迅的著名散文詩集《野草》中。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不同地域的作家都曾經接觸過佛教文化的洗禮,但佛教中"火"這一意象被寫進這兩首不同的詩歌后,其內涵都發生了一定的改變。

望之“火”是罪是救?如何理解東西詩篇中的佛教文化美學風貌?

T.S.艾略特

今天就讓我們再度感受《荒原》和《死火》這兩首"地獄詩篇"所蘊含的深刻意義,找尋兩位作家在運用佛教之"火"時所存在的巨大心理差異,領略東西方文化世界所呈現出的不同美學風貌。

一、佛教之"火"在東西作家筆下的不同改寫

在佛教文化之中,"火"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根據《佛光大辭典》中的解釋,佛教之"火"主要有以下兩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是代表"癲嗔痴"這三種人性陰暗面的"三火",又被稱為"三毒",其中,"貪火"又包括慾火和淫火,比喻人們對於淫慾過分痴迷的表現。

而"火"的第二個概念,表示的是當人們過分放縱慾望,便會因為自己所做過的行為而受到懲罰,當其死後進入地獄,就會遭到"業火"的焚燒。

望之“火”是罪是救?如何理解東西詩篇中的佛教文化美學風貌?

佛教禮儀圖

1、彼岸救贖:《荒原》中的佛教之"火"的運用

《荒原》這首詩創作於1921年,此時的英國倫敦剛剛受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摧殘,整個城市宛如一片現代荒原,人性的麻木,理想的破碎,制度的零散,整個國度處於崩潰的邊緣,而艾略特正是觀察到了身邊所擁有的這一系列不合理現象,才用自己的筆桿寫下了這樣驚世駭俗的名作,他渴望喚醒一個個備受摧殘的靈魂,重新燃起人們對於人性的希望。

艾略特在《荒原》中運用"火"這一意象最集中的地方就在"火誡"這一節中。眾覽全詩,這一節處於整首詩歌的中間地位,作為其軸心般的存在,它代表了整篇詩歌的頂峰,其意義可想而知。而整節詩歌體現的"火"之意象又都集中在最後一句:"燒啊燒啊燒啊燒啊/主啊,你把我救拔出來/主啊你救拔/燒啊!"這句話是作者對於神明的誠懇祈求。

只看這句話,讀者無法真正明晰作者的心意,但結合前文,就可以看到,作者在這一節中描寫了泰晤士河畔月光下做著不正當生意的母女,在金錢的誘惑下不斷奔走的商人,以及精神空虛,只求通過尋歡作樂而虛度光陰的青年男女,

這些群體在當時的倫敦社會都是真實存在的,他們都不同程度的遭受著慾望的摧殘,所以作者在最後一句話用了一種近乎瘋狂的語氣,去請求神明用火焰來掃盡人們的情慾,號召人民尋求精神的解放,過上真正聖潔的生活。

望之“火”是罪是救?如何理解東西詩篇中的佛教文化美學風貌?

基督教中的煉獄之火

值得注意的是,艾略特在最後一句話中,不僅僅吸收了佛教的概念,更是吸收了基督教之中的文化概念。

"燒啊燒啊燒啊"這句話引用的正是佛教中"貪火""淫火""業火"的原本概念,警醒現代人想要獲得拯救,首先要剋制自己的慾望。但接下來的一句"主啊,你把我救拔出來",又跳到了基督教的宗教世界,他用這句話來說明,西方的現代人若想真正擺脫慾望的摧殘,必須受到煉獄之火的淨化,而想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要依靠耶穌來完成。

由此可見,艾略特對於"火"的意象改寫是站在彼岸救贖的角度。換言之,艾略特是站在基督徒的角度去引用佛教文化,他只是從佛教和基督教之中找到了一點共通,那就是"火"的焚燒是能夠使人脫離慾望之門的鑰匙,它是人向神進化之間所連接的一條道路。實際上,在艾略特的眼中,真正能夠拯救西方人的辦法,並非信仰佛陀箴言,而是靠虔誠的基督教信仰,接受基督文化中煉獄之火的淨化,從而真正得到心靈的救贖。

望之“火”是罪是救?如何理解東西詩篇中的佛教文化美學風貌?

艾略特的《荒原》封面

2、此岸抵抗:《死火》中對於"火"的意象運用

與艾略特不同,魯迅在其作品中體現的佛教文化不僅僅集中在其中的某一句話。魯迅在他整個寫作生涯中,都深受佛教的影響,整部詩集《野草》中都存在著大量的佛教文化色彩,"大歡喜""虛妄""伽藍"等等佛教詞彙在魯迅的筆下被運用的爐火純青。尤其是《死火》這篇詩歌,更是將魯迅所理解的佛教文化進行了集中的運用。

《死火》這首詩整體是冰與火的結合體,文章先從"冰"入手,用大量冰天雪地中的事物,象徵著帝國主義和軍閥勢力對整個中國大地帶來的殘酷壓迫但此時,作者筆鋒一轉,突然表示在他的腳下,"有火焰在"。這個火不是能融化一切的烈焰,而是"死火",雖如珊瑚般豔麗,但深埋於地下,象徵著在這片風雨飄搖的中國之中所深藏的那些革命力量。

全篇言辭簡要,但卻極其深刻。

望之“火”是罪是救?如何理解東西詩篇中的佛教文化美學風貌?

魯迅

前文說過,在佛教中"火"象徵的是人生的痛苦,"三火"這一概念將人生之苦很好地概括起來,而《死火》中所出現的"火宅""火聚"等詞語,則是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向世人揭示世間的苦楚。

魯迅憑藉著自己對佛教文化的獨特見解,同樣也對"火"的意象做了一定的改寫。以佛教之本意,"火"是眾生放縱慾望而導致的災難,

但以魯迅之意,"火"是個人在面對社會苦難時,通過勇敢抵抗而產生的新時代精神。可以看到,在魯迅的筆下,任何一個個體都不再依附於另一個世界,也無須遵從神明的主宰,他們只是自己的主人,擁有絕對獨立的個性,其中蘊含著平等自由的現代內涵。

總之,在這首詩之中,魯迅巧妙的運用了佛教中各種關於"火"的意象,向讀者展現了一幅震撼的中國革命圖,更展現了一片亦真亦幻的佛教象徵世界。

望之“火”是罪是救?如何理解東西詩篇中的佛教文化美學風貌?

佛教《法華經》

可以說,魯迅在《死火》中的改寫完全出自於"此岸抵抗"。換言之,魯迅不像艾略特一樣,站在現實的"對岸",從另一個宗教眼光的角度去借鑑佛教箴言,從而為社會帶去啟示和救贖。魯迅依然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屹立在現實之中直麵人生苦難和社會困境,此時他早已脫離了某種權威或宗教力量,而是試圖建立新的國民信仰體系,渴望帶領著人民從迷信走到現實中來,成為擁有自己理性思考的現代人。

二、魯迅與艾略特的迥異心理世界

可以說,魯迅的《死火》和艾略特的《荒原》都是誕生在同一歷史背景下的產物,他們同樣面對著國家與社會的危機,感受著人民在這段時期所承受的精神痛苦和壓力,試圖用文字喚醒人們,帶領人們走出人生困境。這樣的想法與佛教文化不謀而合,因此兩人也不約而同地在自己的詩歌中運用到了"火"的意象。但由於兩個人身處截然不同的文化世界,也存在著迥異的創作心理,所以其對於佛教意象的理解呈現出了不同的審美風貌。

1、艾略特的《荒原》為何成為"彼岸救贖"

艾略特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他的任何作品的主要思想都建立在其宗教文化之上。所以艾略特寫作《荒原》的主要原因不僅僅是看到人民身處在精神幻滅的危機之中,他更多的是看到了西方文明在向現代社會過渡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信仰危機。當物質文明取得高度的成就,神權思想在社會中逐漸失去了原來的地位,他不願看到整個社會處於一種無信仰的狀態。

結合艾略特的人生軌跡可以發現,他在年輕的時候曾經考慮成為一名佛教徒,直到晚年才最終成為虔誠的基督徒,但縱觀其一生,艾略特都是一個絕對的宗教痴迷者。而他年輕時對於佛教的吸收學習,使他在作品中以基督教為主立場,時而穿插著佛教的文化色彩,艾略特的創作最高峰《四首四重奏》就非常明顯地體現出了這個特色。

望之“火”是罪是救?如何理解東西詩篇中的佛教文化美學風貌?

《TS艾略特書信集》

總而言之,艾略特之所以在《荒原》中呈現出"彼岸救贖"的特色,正是因為他從未真正的站在現實中去審視整個世界,他終其一生都站在宗教世界,從現實的彼岸遙遙相望,同時用文字的力量將陷入慾望的人群喚醒,從而實現救贖的目的。

2、魯迅的《死火》為何成為"此岸抵抗"

與西方社會類似,中國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中也經歷了嚴重的信仰危機。當西方的啟蒙主義逐漸傳入中國,傳統的信仰體系瀕臨崩潰,但外來文化畢竟無法真正撼動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民都處在信仰真空的狀態。此時,魯迅作為一個現代知識分子,依舊沒有選擇去信仰宗教,而是積極選擇信仰真正的科學,渴望在舊社會重建一個科學的信仰體系。

魯迅在構建中國新時代思想信仰體系的時候,理性的研讀了佛教文化,他逐漸發現,

佛教與當代社會是有契合之處的,佛祖以慈悲救世,而魯迅以救國為己任。他強調,理性的信仰宗教與追求科學並非背道而馳,只有過度的迷信才是對科學之迫害。因此,魯迅在詩集《野草》中大量的夾雜了佛教的文化,但反映的卻是真實世界中的血性革命。

魯迅和艾略特最大的區別就是,魯迅是一個絕對的無神論者。在魯迅的世界中,或許會借鑑學習宗教的知識,但他從根本上從未信仰宗教,正因為如此,魯迅的立場始終是站在現實世界,而非現實的"彼岸",他所要做的也不僅僅是幫助人們從思想上救贖,而是要真正帶領人們抵禦那個封建的舊社會。

望之“火”是罪是救?如何理解東西詩篇中的佛教文化美學風貌?

魯迅

結語:在類似的社會危機下,艾略特與魯迅以不同的文化心理去審視其社會現實,積極向佛教汲取靈感,同時又依據不同的宗教立場去改變佛教中"火"的意象。兩人分別站在"此岸"與"彼岸",試圖去拯救處於精神崩潰邊界的人民。從魯迅的《死火》和艾略特的《荒原》這兩首天才詩歌中,我們能看到東西方兩位文學巨匠在面對相似的社會困境時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參考文獻:

《艾略特.荒 原:艾略特詩選》

《詩與真———《野草》與魯迅的“寫作觀》

《20世紀中國文學與佛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