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確實該死,但閹黨不該被滅。崇禎親手斷送大明

歷史書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明末東林黨人和宦官集團激烈鬥爭,最終正義的東林黨人戰勝了無惡不作的宦官魏忠賢,然後天下就此四海昇平,人民安居樂業嗎?並沒有,大明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崩塌,直至崇禎皇帝身死國滅。

魏忠賢確實該死,但閹黨不該被滅。崇禎親手斷送大明

宦官集團該殺不該絕

魏忠賢貪汙受賄,打擊異己,結黨營私,陷害忠良,惡貫滿盈,確實該殺,這裡無意也不可能去給他翻案。然而,魏忠賢專擅朝政十餘載,真的一無是處嗎?要知道,明代太監權力絕對來源於皇帝,本身沒有軍權,只要皇帝更換,宦官集團就得換個首腦,所以崇禎才能在繼位之初就能把閹黨清掃一空。

明熹宗臨死之際曾告訴崇禎皇帝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除了個人感情外,更重要的是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而且最重要的是他聽話。平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黨同伐異、殘忍歹毒,但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被罷黜的熊廷弼(後因黨爭被害);拋開個人私怨,還是推薦了得罪他的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由此可見,他還是知分寸,有些良知的。而且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也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魏忠賢確實該死,但閹黨不該被滅。崇禎親手斷送大明

權力的遊戲

萬曆年間,東林黨勢力依然做大,逐漸有失控的局面。如此,皇帝不得不賦予閹黨很大的權利來維持政治平衡,史書上說閹黨對東林黨人的大肆迫害,其實這也是皇帝樂意看到的結果。兩黨爭權可以互相平衡,最大的受益方是決定平衡的皇帝。而崇禎皇帝即位後把閹黨集團連根清除,這樣一來,就失去了制約東林黨的力量,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朝廷東林黨集團一家獨大,使皇權收到極大地約束。這些東林黨人對皇命的政策陽奉陰違,使崇禎皇帝有力無處使。

閹黨可以得勢於一時,而東林黨集團可以得勢於一世。文官結黨權力來自整個黨派而不是皇權,宦官權力在一定情況下絕對附屬於皇權。權力如噬人野獸,必須要關在籠子裡,一旦失控必會吞噬一切。 所以文官集團朋黨一旦失控遠比宦官集團更加瘋狂與嗜血。

魏忠賢確實該死,但閹黨不該被滅。崇禎親手斷送大明

君子朋而不黨?

假的。東林黨人以君子自稱,公然結黨;成立之初,尚能抑制礦監稅使、為民申冤、化解地方矛盾;成員大多忠貞有抱負,施政也能選賢用能、進行改革。然而隨著同齊黨、浙黨、楚黨和宦官集團的鬥爭日趨激烈,除了“爭權奪利,黨同伐異”之外,他們的行為與初衷再無關係。成員全身心投入政治爭鬥中,長於內爭,短於治國,理想抱負全然拋棄。

魏忠賢確實該死,但閹黨不該被滅。崇禎親手斷送大明

長於內爭,短於治國

東林黨人四大罪

1、國難當頭之際,東林黨人仍在孜孜不倦地黨爭,他們與皇帝鬥,與閹黨鬥,閹黨覆滅後他們更加肆無忌憚排除異己,限制皇帝的權力,內部也會因政見不同而相互排擠。干涉朝政,架空皇帝,卻又一直沒有切實可行的治國綱領,也缺乏執行有效政策的決心。

2、東林黨人規模龐大,擁有大量財富且不用納稅,士人趨之若鶩。重農輕商的政策使得國家財政收入來源單一,後期過度盤剝平民,社會矛盾愈發尖銳。隨著土地兼併的走向極端,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各種起義層出不窮。

魏忠賢確實該死,但閹黨不該被滅。崇禎親手斷送大明

3、明末就軍事力量而言並不弱:名將扎堆袁崇煥,孫庭玉,孫承憲、盧象升、熊廷弼;還有關寧鐵騎、秦兵和天雄軍三大強軍;按理說用好一個就足以保大明江山不倒。然而,在內憂外患之際東林黨人仍然限制武官的權利,爭鬥不休,屢屢在危機時刻剋扣軍餉、干預軍隊作戰,影響軍心,直到大明轟然倒塌。

4、極力抬高士大夫的地位,對手工藝者、商人極度鄙視,嚴重阻礙了明朝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自然科技的持續進步。同時,海外貿易不暢,對外交流陷於停滯,中國也在這一時期逐漸與世界脫節,中國科技的落後源於明朝,一點也不為過。

據說,李自成攻破京師前三天,崇禎皇帝曾收斂魏忠賢遺骸後葬於香山碧雲寺,這反常的一幕耐人尋味。


魏忠賢確實該死,但閹黨不該被滅。崇禎親手斷送大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