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這個視頻我看了,說實話,心裡非常自豪,尤其是看到美國專家聽著一口“江浙”口音時,那個表情,確實也有點滑稽,如果全球說漢語,漢語將是他們的“噩夢”,不過美國專家聽得非常認真,有人做筆錄,有人帶來翻譯來聽課。
李蘭娟院士英文也不錯,但是這次用中文給美國專家上課,給我們這麼幾點啟示:
一、專家之所以成為專家,不是因為英語說得好
前一段時間,鍾南山院士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全程“飈英語”,高福院士在專訪時,也說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很多人都說:你看,英語很重要吧,專家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所以要好好學習英語。
但是,這一次,李蘭娟院士給大家“搬回”一局:誰說漢語不能翻譯成英語的?這不是翻譯了嗎?專家不會英語就不能在國際交流?這不是交流了嗎?英語好的人才能成長優秀專家?李蘭娟院士不是例子嗎?英語的神話被吊打。
其實,很多人沒有搞清楚二者的關係!
專家,之所以成為專家,不是因為英語說得好,因為英語好的人非常多,在國外,一個叫花子都可能比我們的專家說得好,這很正常;東南亞國家的英語說得好,但是依然改變不了他們落後的現實;日本人英語說得不好,西方國家照樣得把日語翻譯成英語。
專家自所以成為專家,是因為他們專業技術強,英語作為一門工具很重要,但是僅是一門工具而已,如果過度重視,甚至捨本逐末,那就得不償失了。
二、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的語言就是國際語言
李蘭娟院士的英語不可謂不好,她也能說英語,但是在這次連線中,她堅持用漢語給美國專家上課,她哪來的自信?是因為李蘭娟院士掌握了“核心技術”,所以即便是美國專家也要認真聽講;如果沒有核心技術,你英語學得再好,也只能向國外學習,而且還學不到人家的核心技術。
我們的技術過硬,我們的語言就是世界語言;我們的技術過硬,我們的標準,就是世界標準,這就是關鍵。
三、英語佔用了我們太多時間,需要改革
某著名教授(大家都知道是誰)在一次演講時說:如果我是教育部長,我要改革二件事:第一,取消六級考試。你一個研究生連中文一級都不及格,你英文考六級幹什麼呢?看看研究生寫的論文,自己的民族文化都沒有學好,天天考英語──打勾:託福打勾、GRE打勾,英文考出很高的分,可哪個寫的英文論文在我面前過得了關呢?過不了關!這樣培養出來的人能幹什麼?自己搞的專業一點都沒學好!……說不會計算機就是文盲,這又是一個誤區!我現在是教授,我顧不上搞計算機!
一個學生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初中學、高中學、大學學、碩士學、博士學,花了多少精力,你說中國人怎麼得出高科技研究結果?不僅如此,很多人見了“老外”還是無法交流,而那些英語好的,很大一部分又跑到國外,我們給人家做了“嫁衣”。
希望李蘭娟的這次講課,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了這個問題,打鐵還需自身硬,英語就如同柺杖,如果一個人腿腳不利索,那麼柺杖就是必備的工具;但如果腿腳很好,就不需要拐杖。但有一個人,可以大步流星地走路,卻還是提著一根柺杖,這個柺杖的目的是什麼呢?大家猜猜看!
最後,我想說:英語很重要,過度學英語、全民學英語,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