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螞蟻絆倒的巨熊,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背後的多國博弈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這場戰爭讓蘇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並最終成為引發整個龐大國家的重要因素。為什麼蘇聯要不辭辛苦,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侵略這個弱小的國家。而龐大的蘇聯又為何因為這場戰爭留下了一個持續失血的傷口,又最終頹然倒下的呢?雖然距離這場戰爭已經過去多年,但是這場持續十年,最終導致蘇聯大廈傾覆的戰爭,卻在現代被逐漸淡忘了。

被螞蟻絆倒的巨熊,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背後的多國博弈

入侵阿富汗時,蘇聯肯定沒有想到這場戰爭會敗的這麼徹底

蘇聯軍事實力急劇膨脹的80年代

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正是蘇聯軍事實力最強的階段,當時蘇聯擁有規模極為龐大的部隊。尤其是蘇聯陸軍,其擁有的坦克數量和質量相較於北約都遙遙領先。另一方面,這一時期蘇聯通過石油出口獲取了大量的財富,能源出口讓蘇聯賺的盆滿缽滿,也支撐起了蘇聯的龐大部隊。當時北約的軍事觀察員認為,蘇聯陸軍的鋼鐵洪流能夠在短短一週內推進到英吉利海峽,能夠阻擋蘇聯裝甲部隊的只有戰術核武器。

被螞蟻絆倒的巨熊,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背後的多國博弈

蘇聯入侵阿富汗時顯然是非常有自行的,畢竟蘇聯曾經在短短一天內控制捷克斯洛伐克

所以我們能看到,這一時期的蘇聯顯然是非常有自信的,他們憑藉兩次石油危機造成的恐慌,通過石油出口積累了巨量的財富。另一方面,美國卻因為在越戰中的慘痛失敗備受質疑。整個70到80年代。不論是外界還是美國人自己,都對越戰的正義性和必要性持懷疑態度。所以整體來看,當時的蘇聯已經不滿足於在歐亞作為一個地緣性的強國了。他們想要的是將觸手延伸到東南亞、非洲、南美洲等地區。

被螞蟻絆倒的巨熊,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背後的多國博弈

為了達成全球戰略,蘇聯在七八十年代也開始發展一支龐大的遠洋海軍

冷戰開始後蘇聯與美國對盟友的經略

我們再回過頭來說說冷戰後北約與華約在地緣上的較量,二戰結束後,美國推出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以經濟和技術援助的手段,逐漸加深與歐洲各國的關係。二戰結束後,歐洲各國百廢待興,所以對於美國的援助顯然是很樂意接受的。當然了,美國人也通過這一手段加深了歐洲國家對於美國的依賴,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歐洲老牌列強們與美國人同宗同源,有著相似的文化,更容易互相接受。

被螞蟻絆倒的巨熊,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背後的多國博弈

冷戰期間,美國通過各種手段增強對歐洲的控制,而歐洲處於蘇聯的壓力下也選擇依附美國,圖為西德的M48坦克

反觀蘇聯這邊,二戰結束後,蘇聯也開始積極援助與其志同道合的國家,可是蘇聯的盟友們在文化信仰風俗等方方面面都與蘇聯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就連蘇聯本身也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蘇聯想要在全世界推行它的那一套,顯然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蘇聯對外輸出了大量的援助,但是許多盟友都只是在利用蘇聯的援助而已,蘇東劇變時許多國家迅速脫離華約,更何況此前捷克,波蘭等國就個個心懷鬼胎。

被螞蟻絆倒的巨熊,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背後的多國博弈

蘇聯與其盟友的關係就微妙多了,布拉格之春時蘇聯用武力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雖然控制了事態但失去了人心

現在我們大概可以勾勒出蘇聯發動入侵阿富汗戰爭的原因了,一方面,當時蘇聯的軍事實力達到了冷戰時期的頂峰。擁有這樣龐大的軍隊,蘇聯自然要向全世界各個地方輸出自己的影響力了,阿富汗雖然是一個貧瘠的小國,但是它的地理位置連接著中亞和南亞次大陸,自古就是交通要道,一旦蘇聯掌握了這裡,南下可直抵印度洋,西進可劍指中東地區和非洲,所以阿富汗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被螞蟻絆倒的巨熊,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背後的多國博弈

阿富汗戰爭中的一張著名照片,蘇聯直升機飛過巴米揚大佛,該古蹟現已被毀

中東產油國對蘇聯戰略決策的巨大影響

接下來再說說中東地區,中東地區有幾個重要的產油國,例如沙特,科威特和伊拉克等。而這裡的矛盾和關係等等又極為複雜。二戰結束後,猶太人被重新安置到了這裡,美國利用與以色列的親密關係開始逐漸向中東地區滲透。1973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打響,西方國家在這場戰爭中全面支持以色列,此舉遭到了阿拉伯國家的集體反對。雖然阿拉伯國家們並沒有先進的科技和龐大的軍隊,但是他們卻手持一個足以震懾到全世界的利劍——石油。

被螞蟻絆倒的巨熊,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背後的多國博弈

雖然沙特的石油產量不如蘇聯,但是其開餐難度和成本低得多,可以左右世界油價

為抗議西方國家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的所作所為,以沙特為主的石油主要出口國開始限制石油產量,這直接導致了第一次石油危機,國際油價暴漲,失去沙特的石油供應後,國際油價開始瘋長,而蘇聯作為當時的世界第一大產油國,藉著這股勢力狠狠的賺了一筆。雖然美國通過向沙特供應武器和軍事援助等各種手段遏制住了這股苗頭,但是蘇聯人深知,中東地區的幾大產油國與蘇聯的關係非常重要,因為蘇聯本身也十分依賴能源出口,發動阿富汗戰爭的同時,蘇聯還支持了伊朗推翻親美的巴列維王朝,並持續向伊拉克、埃及、利比亞和敘利亞等國出口武器等,想要拉攏海灣地區的產油國家。

被螞蟻絆倒的巨熊,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背後的多國博弈

蘇聯曾向中東輸出大量武器,想要藉此換取中東盟友的信任,然而最終卻只是一廂情願

但是很顯然,蘇聯的一廂情願並沒有奏效,中東各國與蘇聯只是表面朋友而已,人家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信仰和悠久的歷史,很難與蘇聯達成共識。而蘇聯發動阿富汗戰爭後,耗費了整整450億盧布和無數官兵的生命,浪費了長達10年的時間,卻完全低估了阿富汗人的抵抗,雖然初期的戰鬥很短就結束了,但是蘇軍面對的卻是曠日持久的治安戰和游擊戰。蘇軍的整體戰略是在冷戰時期與北約的軍事實力達成均勢,其設計的武器和戰術都是圍繞全面戰爭這一個目的進行的,面對這種非對稱戰爭,蘇軍就算擁有再龐大的軍隊也很難施展。

被螞蟻絆倒的巨熊,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背後的多國博弈

蘇聯的整體戰略都是為全面戰爭服務的,面對游擊戰,這種大規模部隊像打在棉花上一樣無力

整體戰略的失誤與大廈的轟然倒塌

最終的結局我們也知道了,阿富汗戰爭耗費了蘇聯大量的精力,再加上同時期的西方在多個領域孤立和封鎖蘇聯,最重要的一點是,美國聯合沙特開始大規模搞低油價,這情景是多麼似曾相識。沙特的石油大多位於淺層,其開採成本極低,在1985年後半年,沙特在短短半年時間之內將單日石油開採量從200萬桶提高到了900萬桶,這直接導致蘇聯在1985年到1989年這短短4年時間內損失了400億盧布。

被螞蟻絆倒的巨熊,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背後的多國博弈

總的來說, 蘇聯在阿富汗的失敗一點也不比美軍在越戰中的失敗少,甚至更加慘痛,但這段歷史卻被選擇性遺忘

內憂外患之下,蘇聯最終選擇從阿富汗撤軍,同時期蘇聯對其他中東國家的拉攏也均以失敗而告終。埃及成為率先與以色列和解的阿拉伯國家,隨後各個阿拉伯國家紛紛放下爭執,沙特經過這麼一弄成為了美國的鐵桿盟友,直到今天仍然緊緊跟隨美國,而伊朗,伊拉克等此前蘇聯曾極力拉攏的國家也並沒有將蘇聯視為堅實的盟友。事實上,蘇軍不僅僅是在阿富汗遭遇了慘痛的失敗,蘇聯在冷戰時期對中東和海灣地區的整體戰略均以失敗而告終了,最終蘇聯也從內部突然崩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