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我與自私之間有什麼區別?

首先,不得不說,做一件事情,到底是自私的表現還是活出自我的表現,的確是困擾很多中國人內心的一個問題。

比如,你不結婚,有人會指責你自私,不考慮父母抱子心切的願望,只顧自己開心,而也有人會讚揚你活出了自我。我們自己的內心呢,常常也會陷入迷惘,不知道他們誰說得對,彷彿都有道理。

而其實,迴歸我們自己的內心,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內心也同時有這兩個認知,只是這兩個認知被外界這兩幫人喚醒了,於是,表面上是外界的衝突和矛盾,或外界引起的我們內心的衝突和矛盾,而實質是我們自己內心本就存在的衝突,只是沒有被喚醒的時候,它處於休眠狀態罷了,而處於休眠狀態,不能說它不存在。休眠的熊也是熊。

最終,我們都要枉顧別人的議論,回到自己的內心來,捫心自問,到底哪個是自己真實的想法呢?

第一階段:覺察到自身的矛盾和衝突

一開始,我們會感到痛苦,因為我們真的分不清哪個是自己的真實想法,自己的身體像一個房間,而住在裡面的兩個想法都像是自己的至親,吵嚷不停,讓自己頭疼,卻沒法或下不了決心把誰趕出去。這個過程是如此的糾結與痛苦。這是第一階段:發現我們自身觀念的混亂和衝突。

但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它讓我們的關注點由外在的評價轉向對內在的好奇。

第二階段:嘗試整合自身衝突

接著,我們可能會主動向前人和古人尋求幫助,不管是儒、釋、道,還是心理學哲學巴拉巴拉什麼學,在看到某句話之初,我們常常感覺醍醐灌頂,但沒過多久,實際在生活中檢驗又讓我們感到失敗、再次陷入迷茫中,且書中的言論從表面看常常自相矛盾,讓我們陷入不得要領不知所云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迷境中。

這是十分痛苦的一個階段,我們常常會得到短暫的收穫,以為自己已經明白了真理,但沒過多久分分鐘被打臉,之後又陷入自我否定,情緒在高峰與深谷之間劇烈起伏,讓我們自我懷疑,懷疑自己過去所有的認知是否是一場騙局,懷疑現在接受的新知識又何嘗不是新的一場騙局,甚至延伸到懷疑真個生命是否是一場假象。

恭喜你,到這裡,雖說看起來你的信仰大廈開始如危房般地搖搖欲墜,但過去那種堅固如石頭一般頑冥不化的“自我”已經開始鬆動了。你對生命是否真實的懷疑,應了《金剛經》所說的那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這一階段前期這些不斷嘗試之後又否定嘗試之後又否定的感覺會從不斷折磨你變成你能和它友好地相處,似有所悟。如果前期可以稱為嘗試,中後期可以稱為對理論的驗證性實修,你可以把這個過程叫做王陽明的“在事上磨”,也可以稱之為毛澤東的“實踐檢驗真理”,也可把其看做佛家所說的“修證”、“證悟”,或者其他說法雲雲。

這一階段的感受,可能度過了可以用“衣帶漸寬終不悔”來形容,但過程一定是感覺“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階段:圓融通達

到這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最大的區別在於,第二階段主要是對“自私”和“自我”的理解浮於表面的文字意義,或懾於社會道德輿論約定俗成的壓力,並沒有從個人體驗上獲得領悟。它主要停留在頭腦層面,所以以至於在“萬變不離其宗”的世事變化中,苦於“萬變”,而摸不到“宗”。而第三階段,是已經從個人體驗上領悟了有些道理,使其內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也領悟了無論“自私”或“自我”不過是玩的一個概念遊戲,不在困於文字概念上。另一方面,對“自我”這個心理學概念或者說宗教概念,有了比較深刻的體會,體悟到其只是一種心理感受而已,在佛教叫“我相”,心理學根據不同的流派,稱為“自體”、“自我”等不一而足,還有很多修持流派有不同叫法,“小我”、“假我”等,無論怎麼說,過去認為真的有一個“自己”,是和“別人”割裂開來的“實體”,這一想法開始鬆動,融化,流動,從體驗上明白佛家說的“無常”和“因緣和合”,或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等所說“自我是一種流動的體驗”等,因為“自己”與“別人”的概念界限開始出現融合,之前劍拔弩張的對立開始出現消融。“自私”這一概念所帶來的內疚、恐懼、自責和矛盾也隨之消融。明白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理,知道其實所謂“活出自我”與奉獻社會幫助他人,並不是一個矛盾的事情,因為自己與萬物相連,為自己並不就是損害別人,為別人並非與活出自己矛盾。

當然,這最終是一種體驗,這種體驗無法用文字完全描述出來。這在《道德經》上也雲“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語言文字是有侷限的。

而對“自私”的定義,此時,你也會有更加通達的認識,對“自私”有了自己的定義,而這個定義,不再是迫於別人的認知評價或輿論壓力而被迫遵守,而是明白了於自己心中的“自私”定義下,該行為是一個雙輸的局面,而自覺自願去遵守的一個規則。

當然,理可頓悟,事需漸修,在此時,“自私”與“活出自我”的衝突雖然從體悟上得到了解決,但並不穩固,會不是出現退轉,犯心中的戒,給自己帶來困擾,但這種困擾,和第一階段的內心感到衝突已經不同,此時內心是篤定的,這種困擾是自己沒能達到內心篤定的那個“理”所帶來的需要修正的困擾。

這是本人的一點體悟,再往下,是否有別的層次,我不知道,但我猜肯定是有的,在自我成長的路上,我所體悟的這三階段,應該是泰山石階的三個臺階而已,在此總結出,權當拋磚引玉。

我是一名心理諮詢師,擅長抑鬱焦慮情緒、婚戀情感和個人成長問題的諮詢,願意再深入交流或有心理諮詢需要的朋友,歡迎私信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