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重骑兵屡建奇功,唐朝为何丢弃重型铠甲打造轻兵,稳一点不好吗

《魏书·卷七十四》有记载,说北魏散骑常侍尔朱荣

“率精骑七千,马皆有副”前往讨伐“横行河北”,甚至要“向京师”进攻的葛荣部队。葛荣部队作战骁勇,且葛荣具备一定的谋略能力,但当他听闻尔朱荣只率领七千士兵来攻打自己数十万的部队时。

便忍不住掉以轻心地让手下准备好捆囚俘的长绳,等着捆人就行。然而,率领七千重甲骑兵的尔朱荣利用重甲装备精良的特点,让骑兵每人皆拿一重棒,战时只管用重棒棒击,其余一律不管,在这种汹涌攻势下,葛荣部队大败。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有说到重骑兵和轻骑兵的区别:“轻骑兵没有马甲,以弓箭为主要武器;重骑兵则时人、马都有铠甲,以长矛冲击为主要战术。”从这里能看出,重骑兵的各项装置要豪华轻骑兵数倍,且两者惯使的武器也大不相同。

北魏重骑兵屡建奇功,唐朝为何丢弃重型铠甲打造轻兵,稳一点不好吗

那么,在北魏重甲骑兵在战争中屡建奇功的情况下,唐代统治者为什么会选择褪去重骑兵身上的重型马甲,转而使用猛攻、强攻没有重骑兵那么出色的轻骑呢?

实际上,这与唐朝开国时期的国力状况和唐朝的主要作战场地有关。

一:隋朝晚年大肆征战导致国库空虚,李世民足够的钱财供养重型马甲

1.被战争、农民起义拖垮的隋朝和逆流而上的唐朝。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数次发动劳民伤财的对外战争,三次征战高句丽后,不仅没能为隋朝带来一点点资源,反而将本就燃起星星之火的农民起义推向最高潮,并最终使得隋朝分崩离析。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作为隋朝曾经的官员,对于隋朝的实际国力有着非常清楚的认知。

所以当李渊成功称帝后,他在让各大将领和儿子们去收复隋朝失去的领土的同时,非常注意经济政治建设。

2.将隋朝留下的烂摊子整饬一新,丰盈国库。

李渊非常明白饱受隋朝晚期频仍战事折磨而不得不起义的广大农民的心理,因此,他建立唐朝后,在袭承前朝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一种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又实施了各方面条件宽松很多的租庸调制,他将农民每年要交的粮食绢麻等分为租、庸、调三个部分。

其中,庸和调的部分都可以和兵役灵活抵押,这种方式使得那些曾经被迫起义的农民能够回归到恬适的耕田时光,不再干扰中央统治。

北魏重骑兵屡建奇功,唐朝为何丢弃重型铠甲打造轻兵,稳一点不好吗

专注于发展民力、国力,且已取得初步成效的李渊自然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去建立一支耗钱耗力,甚至可能让那些被隋炀帝四处征战弄得心理敏感的农民们再度掀起纷乱的重甲骑兵。

二:一统天下后,面对各地少数民族的入侵,更需要的是能远距离奔袭的轻骑

1.将中华版图几乎扩大三倍的唐朝。

与版图只限于中部地区,且主要作战情况为内部平叛的北魏时期相比,唐朝的版图扩展了几乎三倍之多。成功统一中华领土的唐朝面对的主要作战场地不再是内部的小型叛乱,而是北边困扰无数代帝王的游牧民族。事实上,唐朝大力发展轻骑兵正是受了北边突厥兵的影响。

早在唐高祖李渊在隋朝担任太原道安抚大使的时候,李渊就通过和突厥的作战认识到了轻骑兵的好处。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载,李渊曾这样描述作战奇勇的突厥兵马,“突厥所长,惟恃骑射。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陈。”

受到突厥轻骑影响的李渊后来在太原起兵时,便立马和突厥签订盟约,从突厥那里购得亮马两千匹,为自己建立了一支机动作战能力极强的轻骑军。

2.平定东突厥,被封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

在当年的东突厥领土上立着一块碑,这面碑的正面是恭敬的称赞作战实力强盛的李世民为“天可汗”,而背面却是劝谏后人,一定要吸取被李世民大幅攻陷的经验教训,往后面对唐王朝时,虽然要和善恭谨,但更要小心谨慎,不能让这样的惨剧再度上演。

北魏重骑兵屡建奇功,唐朝为何丢弃重型铠甲打造轻兵,稳一点不好吗

从这里能看出,唐王李世民所率领的轻骑兵给当时的突厥人民带来了怎样的心理阴影。事实上,因为自小跟随李渊南征北战,李世民自小就练就了一身的本领,其中,袭承子李渊的弓箭能力更是十分了得。

李世民自小就臂力惊人,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设计才能,甚至还专门打造了要比普通羽箭长一扶(即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的特制羽箭,在他的带领下,骁勇善战的轻骑兵一路攻无不克。

先后平定突厥入侵、河南、河北等一系列唐朝建国初期的叛乱,为李世民继位后向北边拓展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比起专用长矛的重骑兵,使用弓箭的轻骑兵在李氏统治者的手上能更加发挥出威力。

三:为何唐代的战马会被褪掉北魏府兵的重型马甲?

1.两个时期所面对的主要战场不一样。

北魏时期,基本将整个华北地区统一的北魏所面对的主要威胁,是他为了加强统治在各地建立的一系列军镇,这些军镇虽然在最开始帮他巩固了统治,但也造成了六镇之乱,为日后的北魏割裂埋下祸根。

因此,北魏统治者所面对的主要战场是来自国家内部,与中央距离较近的军镇叛乱。

北魏重骑兵屡建奇功,唐朝为何丢弃重型铠甲打造轻兵,稳一点不好吗

而统一整个中华地区的唐朝所面对的主要战场则是离中央较远的北方地区。在短距离作战中,重甲骑兵能够通过精良装备打破没有重甲保护的轻骑和步兵,从而快速取得胜利,但对于长距离作战,重甲骑兵显然远不如奔袭速度更快,机动性更强的轻骑兵作战能力强。

因此,面对北边虎视眈眈的突厥强兵,唐朝大力发展轻骑兵,最后不仅成功在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大败突厥,在漠南建立单于都护府,后来还成功远征东北边的高句丽,大败漠北的薛延陀,在其地建立安北都护府。

最后,唐朝利用作战机动性极强的轻骑兵成功将疆域范围大幅度向北拓展,建立起北至玄阙州(现贝加尔湖-俄罗斯安加拉河以南),西至安息州(现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南至罗伏州(现越南义静省)、东至哥勿州(现吉林通化)的,远超隋朝、且三倍于北魏的拥有广阔疆域的强盛国家。

2.被隋炀帝挥霍一空的国库让唐太宗没有条件养那么多的重甲骑兵。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不顾国内民生凋敝,国库空虚的情况,数次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从而导致国内爆发无数规模大小不一的农民战争。据《资治通鉴》记载:“帝行幸涿鹿郡,士卒在道,亡者相继。”

在隋朝末年的最后一次出征高句丽的路上,大量士兵相继逃亡,即使采用斩杀逃跑者的残酷军令也依旧无法阻止越来越多的士兵逃跑。最后,被各地农民起义亡国的隋朝留给唐朝的只是一个空虚的朝堂架子。

北魏重骑兵屡建奇功,唐朝为何丢弃重型铠甲打造轻兵,稳一点不好吗

培养重骑兵不仅仅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制造用于装备人、马的精良护甲,同时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对于能够适应重甲的人和在重甲环身下依旧能过矫健奔袭的马进行选择。史料有记载,说重骑兵中的普通士兵放出去都是至少能当百人将领的。

所以,想要培养一支作战实力卓越的重骑兵需要资金和时间都十分充足,但对于当时刚接手国库贫瘠的隋朝,亟需大力发展民生,将被各地武装势力割据、各地少数民族占据的广阔领土收回的唐朝来说,费时费力且烧钱的重甲骑兵显然不是最佳选择。

因此,在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使用轻骑兵依旧能够作战勇猛的经验后,唐朝李氏家族褪去了北魏府兵的重型马甲,并成功建立起一支作战实力绝不逊于任何重骑兵的轻骑兵。

3.擅于骑射的唐朝李氏家族。

据史书记载,李渊和李世民都非常善于骑射,无论是李渊的“尤善射,每见走兽飞禽,发无不中”,还是“以弓矢定四方”的唐太祖李世民,亦或是后来不再需要经常出征而无奈用射猎来玩乐,随随便便就“射禽获鹿及雉兔数十”的唐高祖李治,李氏家族的人都极具骑射天分。

北魏重骑兵屡建奇功,唐朝为何丢弃重型铠甲打造轻兵,稳一点不好吗

而轻骑兵最需要的恰恰就是骑射能力,因此,对于非常擅长骑射的唐朝李氏家族来说,主要用弓箭作为作战工具的轻骑兵更加能够发挥出他们的作战水平。

四:总结

唐代战马褪掉北魏府兵的重型马甲的实际原因分别是唐朝建国初期的空虚国库,唐朝所面对的作战情况主要为远距离奔袭作战,以及深受作战实力强悍的突厥轻骑兵所影响,且恰好非常善于弓箭射击的唐朝李氏家族。因为大力发展民生,安稳民心的需要。

唐高祖李渊没有延续北魏府兵对于骑兵装备重型马甲的政策,而是转而选择花费较少,且作战实力同样出色的轻骑兵作为主力作战部队,而经常需要长远奔袭的作战情况让机动性能、持久性能都非常强盛轻骑兵成功取代曾经一度风光无两的北魏重骑兵。

最后,唐朝李氏父子本身具备非常强劲的设计技能,他们本身的实力让他们带领出来的轻骑兵战力更加猛烈。

参考文献:

《魏书·卷七十四》

《南北战争三百年》

《大唐创业起居注》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