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重騎兵屢建奇功,唐朝為何丟棄重型鎧甲打造輕兵,穩一點不好嗎

《魏書·卷七十四》有記載,說北魏散騎常侍爾朱榮

“率精騎七千,馬皆有副”前往討伐“橫行河北”,甚至要“向京師”進攻的葛榮部隊。葛榮部隊作戰驍勇,且葛榮具備一定的謀略能力,但當他聽聞爾朱榮只率領七千士兵來攻打自己數十萬的部隊時。

便忍不住掉以輕心地讓手下準備好捆囚俘的長繩,等著捆人就行。然而,率領七千重甲騎兵的爾朱榮利用重甲裝備精良的特點,讓騎兵每人皆拿一重棒,戰時只管用重棒棒擊,其餘一律不管,在這種洶湧攻勢下,葛榮部隊大敗。

《南北戰爭三百年》中有說到重騎兵和輕騎兵的區別:“輕騎兵沒有馬甲,以弓箭為主要武器;重騎兵則時人、馬都有鎧甲,以長矛衝擊為主要戰術。”從這裡能看出,重騎兵的各項裝置要豪華輕騎兵數倍,且兩者慣使的武器也大不相同。

北魏重騎兵屢建奇功,唐朝為何丟棄重型鎧甲打造輕兵,穩一點不好嗎

那麼,在北魏重甲騎兵在戰爭中屢建奇功的情況下,唐代統治者為什麼會選擇褪去重騎兵身上的重型馬甲,轉而使用猛攻、強攻沒有重騎兵那麼出色的輕騎呢?

實際上,這與唐朝開國時期的國力狀況和唐朝的主要作戰場地有關。

一:隋朝晚年大肆征戰導致國庫空虛,李世民足夠的錢財供養重型馬甲

1.被戰爭、農民起義拖垮的隋朝和逆流而上的唐朝。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數次發動勞民傷財的對外戰爭,三次征戰高句麗後,不僅沒能為隋朝帶來一點點資源,反而將本就燃起星星之火的農民起義推向最高潮,並最終使得隋朝分崩離析。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作為隋朝曾經的官員,對於隋朝的實際國力有著非常清楚的認知。

所以當李淵成功稱帝后,他在讓各大將領和兒子們去收復隋朝失去的領土的同時,非常注意經濟政治建設。

2.將隋朝留下的爛攤子整飭一新,豐盈國庫。

李淵非常明白飽受隋朝晚期頻仍戰事折磨而不得不起義的廣大農民的心理,因此,他建立唐朝後,在襲承前朝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一種土地制度)的基礎上,又實施了各方面條件寬鬆很多的租庸調製,他將農民每年要交的糧食絹麻等分為租、庸、調三個部分。

其中,庸和調的部分都可以和兵役靈活抵押,這種方式使得那些曾經被迫起義的農民能夠迴歸到恬適的耕田時光,不再幹擾中央統治。

北魏重騎兵屢建奇功,唐朝為何丟棄重型鎧甲打造輕兵,穩一點不好嗎

專注於發展民力、國力,且已取得初步成效的李淵自然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去建立一支耗錢耗力,甚至可能讓那些被隋煬帝四處征戰弄得心理敏感的農民們再度掀起紛亂的重甲騎兵。

二:一統天下後,面對各地少數民族的入侵,更需要的是能遠距離奔襲的輕騎

1.將中華版圖幾乎擴大三倍的唐朝。

與版圖只限於中部地區,且主要作戰情況為內部平叛的北魏時期相比,唐朝的版圖擴展了幾乎三倍之多。成功統一中華領土的唐朝面對的主要作戰場地不再是內部的小型叛亂,而是北邊困擾無數代帝王的遊牧民族。事實上,唐朝大力發展輕騎兵正是受了北邊突厥兵的影響。

早在唐高祖李淵在隋朝擔任太原道安撫大使的時候,李淵就通過和突厥的作戰認識到了輕騎兵的好處。

《大唐創業起居注》中記載,李淵曾這樣描述作戰奇勇的突厥兵馬,“突厥所長,惟恃騎射。見利即前,知難便走,風馳電卷,不恆其陳。”

受到突厥輕騎影響的李淵後來在太原起兵時,便立馬和突厥簽訂盟約,從突厥那裡購得亮馬兩千匹,為自己建立了一支機動作戰能力極強的輕騎軍。

2.平定東突厥,被封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

在當年的東突厥領土上立著一塊碑,這面碑的正面是恭敬的稱讚作戰實力強盛的李世民為“天可汗”,而背面卻是勸諫後人,一定要吸取被李世民大幅攻陷的經驗教訓,往後面對唐王朝時,雖然要和善恭謹,但更要小心謹慎,不能讓這樣的慘劇再度上演。

北魏重騎兵屢建奇功,唐朝為何丟棄重型鎧甲打造輕兵,穩一點不好嗎

從這裡能看出,唐王李世民所率領的輕騎兵給當時的突厥人民帶來了怎樣的心理陰影。事實上,因為自小跟隨李淵南征北戰,李世民自小就練就了一身的本領,其中,襲承子李淵的弓箭能力更是十分了得。

李世民自小就臂力驚人,為了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的設計才能,甚至還專門打造了要比普通羽箭長一扶(即四根手指併攏的寬度)的特製羽箭,在他的帶領下,驍勇善戰的輕騎兵一路攻無不克。

先後平定突厥入侵、河南、河北等一系列唐朝建國初期的叛亂,為李世民繼位後向北邊拓展疆域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比起專用長矛的重騎兵,使用弓箭的輕騎兵在李氏統治者的手上能更加發揮出威力。

三:為何唐代的戰馬會被褪掉北魏府兵的重型馬甲?

1.兩個時期所面對的主要戰場不一樣。

北魏時期,基本將整個華北地區統一的北魏所面對的主要威脅,是他為了加強統治在各地建立的一系列軍鎮,這些軍鎮雖然在最開始幫他鞏固了統治,但也造成了六鎮之亂,為日後的北魏割裂埋下禍根。

因此,北魏統治者所面對的主要戰場是來自國家內部,與中央距離較近的軍鎮叛亂。

北魏重騎兵屢建奇功,唐朝為何丟棄重型鎧甲打造輕兵,穩一點不好嗎

而統一整個中華地區的唐朝所面對的主要戰場則是離中央較遠的北方地區。在短距離作戰中,重甲騎兵能夠通過精良裝備打破沒有重甲保護的輕騎和步兵,從而快速取得勝利,但對於長距離作戰,重甲騎兵顯然遠不如奔襲速度更快,機動性更強的輕騎兵作戰能力強。

因此,面對北邊虎視眈眈的突厥強兵,唐朝大力發展輕騎兵,最後不僅成功在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大敗突厥,在漠南建立單于都護府,後來還成功遠征東北邊的高句麗,大敗漠北的薛延陀,在其地建立安北都護府。

最後,唐朝利用作戰機動性極強的輕騎兵成功將疆域範圍大幅度向北拓展,建立起北至玄闕州(現貝加爾湖-俄羅斯安加拉河以南),西至安息州(現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南至羅伏州(現越南義靜省)、東至哥勿州(現吉林通化)的,遠超隋朝、且三倍於北魏的擁有廣闊疆域的強盛國家。

2.被隋煬帝揮霍一空的國庫讓唐太宗沒有條件養那麼多的重甲騎兵。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不顧國內民生凋敝,國庫空虛的情況,數次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從而導致國內爆發無數規模大小不一的農民戰爭。據《資治通鑑》記載:“帝行幸涿鹿郡,士卒在道,亡者相繼。”

在隋朝末年的最後一次出征高句麗的路上,大量士兵相繼逃亡,即使採用斬殺逃跑者的殘酷軍令也依舊無法阻止越來越多的士兵逃跑。最後,被各地農民起義亡國的隋朝留給唐朝的只是一個空虛的朝堂架子。

北魏重騎兵屢建奇功,唐朝為何丟棄重型鎧甲打造輕兵,穩一點不好嗎

培養重騎兵不僅僅需要花費大量資金製造用於裝備人、馬的精良護甲,同時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人力對於能夠適應重甲的人和在重甲環身下依舊能過矯健奔襲的馬進行選擇。史料有記載,說重騎兵中的普通士兵放出去都是至少能當百人將領的。

所以,想要培養一支作戰實力卓越的重騎兵需要資金和時間都十分充足,但對於當時剛接手國庫貧瘠的隋朝,亟需大力發展民生,將被各地武裝勢力割據、各地少數民族佔據的廣闊領土收回的唐朝來說,費時費力且燒錢的重甲騎兵顯然不是最佳選擇。

因此,在吸收了北方少數民族使用輕騎兵依舊能夠作戰勇猛的經驗後,唐朝李氏家族褪去了北魏府兵的重型馬甲,併成功建立起一支作戰實力絕不遜於任何重騎兵的輕騎兵。

3.擅於騎射的唐朝李氏家族。

據史書記載,李淵和李世民都非常善於騎射,無論是李淵的“尤善射,每見走獸飛禽,發無不中”,還是“以弓矢定四方”的唐太祖李世民,亦或是後來不再需要經常出征而無奈用射獵來玩樂,隨隨便便就“射禽獲鹿及雉兔數十”的唐高祖李治,李氏家族的人都極具騎射天分。

北魏重騎兵屢建奇功,唐朝為何丟棄重型鎧甲打造輕兵,穩一點不好嗎

而輕騎兵最需要的恰恰就是騎射能力,因此,對於非常擅長騎射的唐朝李氏家族來說,主要用弓箭作為作戰工具的輕騎兵更加能夠發揮出他們的作戰水平。

四:總結

唐代戰馬褪掉北魏府兵的重型馬甲的實際原因分別是唐朝建國初期的空虛國庫,唐朝所面對的作戰情況主要為遠距離奔襲作戰,以及深受作戰實力強悍的突厥輕騎兵所影響,且恰好非常善於弓箭射擊的唐朝李氏家族。因為大力發展民生,安穩民心的需要。

唐高祖李淵沒有延續北魏府兵對於騎兵裝備重型馬甲的政策,而是轉而選擇花費較少,且作戰實力同樣出色的輕騎兵作為主力作戰部隊,而經常需要長遠奔襲的作戰情況讓機動性能、持久性能都非常強盛輕騎兵成功取代曾經一度風光無兩的北魏重騎兵。

最後,唐朝李氏父子本身具備非常強勁的設計技能,他們本身的實力讓他們帶領出來的輕騎兵戰力更加猛烈。

參考文獻:

《魏書·卷七十四》

《南北戰爭三百年》

《大唐創業起居注》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