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授鄭強:“過度學英語”浪費時間,英語需要“踢出”高考嗎

最近浙大教授鄭強特別火。


要不要把英語“踢出”高考的話題再度衝上熱搜。

當然這話並不是鄭強教授說的,他原話是這樣的:


誰說的外語不好就是文盲?


60多年沒出過國就不能得諾貝爾獎了嗎?


外語耗費了我們多少中國青年學生寶貴的時光?


這20年來我們過度的誇大了外語在中國孩子成長教育當中的分量,實際上是我們民族極其不自信的顯著表現。(此處外語指的是英語)


浙大教授鄭強:“過度學英語”浪費時間,英語需要“踢出”高考嗎


人大代表李光宇曾經算過這樣一筆賬:

從小學到高中畢業,每個學生要耗費5292小時學習英語。但實際情況遠遠比這個數字要大得多。


“高耗低效”是學英語最大的弊病。


不是說英語不重要,對英語老師來說它是職業,但對大部分人來說他卻只是個工具。“英語是工具”這一點相信大部分人都是認同的。既然是工具我們就有很多種方式來輔助我們運用英語。


舉個例子:

對大部分中小學生來說,英語是主學科之一。可觀的分值讓孩子們需要耗費精力爭取,因為在中高考中錙銖必較、毫釐必爭。


對於大部分大學生來說,通過CET考試可能是畢業條件之一。很多專業課程是雙語甚至純英語教學,為畢業論文查找參考文獻時找到的可能是英文文獻。


對於愛好出國旅遊的朋友們來說,兩種可能:一是會英語,二是不會英語。先不說會英語的朋友們是不是能無障礙溝通,不會英語的朋友們在國外是不是寸步難行呢?


對於從事英語有關行業者來說,無障礙溝通自然是理想狀態下的最好結果。


浙大教授鄭強:“過度學英語”浪費時間,英語需要“踢出”高考嗎


說這麼多,我想表達什麼呢?還是想佐證“高耗低效”這一特點。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未來不想從事英語有關行業的大有人在,何必將英語列入必修科目呢?選修不是更能響應政府號召,減輕孩子們的學業負擔嗎?


對於大學生來說,熟練運用翻譯軟件,掌握基本語法,不也能解決大部分文獻翻譯問題嗎?何至於天天抱著一些生僻單詞死磕?


對於愛好出國旅遊者來說,簡單的溝通難道需要6000個小時的義務教育打底嗎?網上免費的自學視頻難道不香嗎?更別說有條件的可以報個速成班,請個隨行翻譯,或者直接跟團旅遊。


對於從事英語有關行業者來說,翻譯軟件、藉助外力自然不夠,打磨自身專業能力、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才是根本。但無障礙溝通,“倫敦腔”、“美國範”顯然也不是中小學教育教出來的,甚至學出來的“中式英語”會阻礙今後的發展。


6000個小時的付出換來的學習成果遠遠達不到我們的期望。


浙大教授鄭強:“過度學英語”浪費時間,英語需要“踢出”高考嗎


與其想著學英語,不如想想怎樣學好英語。


前文也說了語言是工具,怎樣把工具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才是重中之重。


小編大學學的是德語專業。學校不僅僅有德語本科,還有德語2+3專業,什麼意思呢?2年在國內,3年在德國,畢業可拿雙學位,在校期間可學市場營銷、國際金融等。這才是真正把語言當工具,輔助其他專業課程,高效實用。


在小編看來,大學4年時間學習了德語這個工具,卻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被自己的選擇荒廢了。


英語也是一樣,6000個小時的學習如果拿出一部分用在其他方面,我們的學生會不會有更全面的發展?浮於表面的學習會不會更進一步?


浙大教授鄭強:“過度學英語”浪費時間,英語需要“踢出”高考嗎


鄭強教授說我們過度學習英語是因為我們民族不夠自信,深以為然。


眾所周知,美國總統特朗普外孫女中文很好,英國首相的女兒也在學習中文。


學習一個國家的語言,也相當於在學習一個國家的文化。世界對我們這個文化大國越來越好奇,我們也在向世界展示我們的文化底蘊。


但從疫情滯留英國的1.5億小留學生身上,我也確實看到了一部分人的文化不自信。為什麼這麼小就在國外獨自生活?不過是為了那一紙國籍!


在我們想要團結一心建設一個更好的文化強國時,有這麼一群崇洋媚外的人想從內部瓦解我們。


有人說“出去是為了更好的回來”,但出去了再也沒有回來的不在少數。我們呼籲大家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因為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總結:


英語作為國際主導語言之一,我們肯定要學。

英語只是工具,實用性為教學目的。

義務教育中英語的地位過高,建議選修或者減少分值、課時比重。

語言背後的文化底蘊才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頭,看過世界也別忘了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