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三大法则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例如:

该不该跳槽?

工作经常需要加班怎么办?生活和工作能很好的分离吗?

当下的生活是否过于局限,如何突破这种状态?

......

那生活中会一直制造问题,但你真的会解决问题吗?有些时候是不是感觉本来还只是一个问题,但是因为我们越想越多,越想越烦,最后牵扯出一大堆问题,反而越弄越乱。

或者说当我们尝试去解决问题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最后发现问题的方向一开始就没弄对。

那如何正确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呢,就是今天这篇文章讲述的部分。


定义问题

想要尝试去解决一个问题,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定义清楚问题是什么。

看到这,可能你就要说,这不是很容易吗?

但事实上,很多人一开始就没有搞清楚问题,就直接动手去做了,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最后却发现一开始的方向错了,这该多么让人懊恼。

定义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3w”,分别是:what、who、what.

第一个what用来判断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问题,who用来问自己,这到底是谁的问题,第三个what则是考虑,问题究竟是什么?


What

生活中的问题类型太多了,有的是面临选择,有的是面临是非,有的则是无可奈何等等,那清楚的判断这是个什么类型的问题,能够帮助你更好的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


Who

其次,判断这个问题是谁的?其实生活中,很多问题会落到我们头上,但并不代表这些都是我们的问题,这不是逃避,只是更好的理清思绪。

例如,客户反馈说,这期货的质量远不如上一次的,要退货,这件事主管知道了,就开始召集员工大会,严厉批评组长监管不到位,员工懈怠。

但是问题真的是员工产生的吗?员工为什么会懈怠呢?

最后调查来调查去,发现问题出现在机器上。

其实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很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来过早下判断,可能是主管前两天看到过某个员工偷懒犯错,当发现退货这种问题时,就很容易一并都归结于是所有员工都工作懈怠产生的。

那在这个环节时,就要求我们克服很多心理偏差,不断的询问为什么,来界定是谁遇到了问题。


What

最后一个则是不断的询问自己,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5why”法,不断地将问题深挖。

例如:当朋友和你说,我觉得当下的工作不适合我,你则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帮她界定问题究竟是什么。

甲:“为什么当下的工作不适合你?”

乙:“我觉得工资太低了,做起来也很没劲。”

甲:“为什么做起来没劲呢?工资是你当下首要追求的吗?”

乙:“工资倒不是我首要追求的,只是现在的工作每天都在不停的重复,没有学到什么新的东西。”

甲:“那为什么你每天的工作都会重复呢?”

乙:“因为上级没有给我布置新的任务。”

......

最后聊来聊去,问题可能就是朋友当下的工作完成的并不熟练且好,而且一直没有向上反馈,导致领导一直没有给他布置新的任务。

这段对话问来问去,可能略显欠揍,但是只有不断的询问为什么,方才知道问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解决问题的三大法则


解决问题

前面定义问题提到了“3w”法,那在定义好问题之后,我们仍然需要再问自己两个“w”,分别是:who、where.

当清楚问题的本质时,我们首要问自己“who”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是最合适的。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总是喜欢往自己身上抗,但其实我们要学会分析问题,也需要学会合理的利用资源

在遇到这个问题时,问问自己,身边是不是有人比你更能解决好这件事,是否可以请他帮忙。亦或在定义问题的时候,界定出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谁的责任,那对应解决问题时,也该落实如此。

那第二个“w”则是“where”,这个问题从何而来,这个时候也是需要用到“5why”或者“360审问法”,也就是不断的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以便避免后续的再度发生。

其实这点与之前前面提到的询问问题究竟是什么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质上都是询问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但是这个“where”更注重解决问题,更着重方式方法。

当了解了问题的本质之后,我们可以尝试以结果为导向来解决问题,写下预期结果以及当前的现状,分析中间的差距。

在这中间我们可以用四象限法,写出哪些是重要+可控、重要+不可控、不重要+可控、不重要+不可控,这四个象限的现状,然后集中精力着手去做重要且可控的问题,尽量降低预期结果与当前现状之间的差距。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最优解,或者都能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那进行这一系列分析过程呢,则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加全面且客观的考虑问题。

重新审视问题

最后这一步要求我们回过头再度审视这个问题,避免出错。

像我们在尝试解决问题时,偶尔会出现“逆火效应”,我们习惯在共同的话语背景和问题意识下讨论问题,习惯性依赖证据和逻辑彼此说服,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可能反而会强化我们对原本这条错误信息的维护。

就比如,当你好不容易分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所在,就是工人的懒散导致产品的质量不合格,但是突然有人告诉你,是机器的质量问题产生的,那你很有可能会产生逆火效应,以此来维护自己的观点。

这样下来,我们则很不容易看清楚问题的全貌。

而且所产生的行动或者言论,可能不见得是上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反而是开启下一个问题的原因。

所以在我们得出解决方案时仍然需要我们换个视角来审视问题,当然,当中还可以运用到逆向思考。

我们可以尝试先得出问题最坏的打算,或者这套解决方案的哪些环节是需要避免的,以此获得更加全面的视角。

最后还要提醒一点的是,你还得问问自己,这个问题真的需要解决吗?

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无穷无尽,但是不是任何问题都需要解决呢,兴许有些问题不解决还会比解决好。

这不是逃避,而是一种看尽千帆过后的最佳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