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代十国”对于封建社会一的“实质”影响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 ,包括五代(907年-960:)与十国(902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五代十国”的由来及第一次封建版图的彻底变化。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

这个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后来的越南)自此脱离中央统治。


论“五代十国”对于封建社会一的“实质”影响


这次动乱也第一次让越南脱离的中央的统治,直至明初曾一度于其地置交趾布政司,前后仅20年。

就是说自汉代至五代千余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的越南北方地区于10世纪中叶脱离了中原王朝而独立。.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建立后梁,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后周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位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十国方面,十国为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楚、南唐、清源、北汉、武平。

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十国结束。

多民族融合的导火线:割让燕云十六州


论“五代十国”对于封建社会一的“实质”影响


其实五代十国时代的这些所谓的国家之是一个被藩镇型的小朝廷,只是有一点的势力范围,在唐朝灭亡之后就纷纷自立,但是相互之间出现不了一个可以让所有人都信服的像唐朝一样大统一的王朝。

公元923年,沙陀人李存勖建立后唐,并灭掉后梁。

到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时,大将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举兵叛变,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军南下,击败唐军。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为父,自称儿皇帝。

沙陀人石敬瑭灭后唐后,建立后晋,并在938年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

宋朝开国之后,面对辽朝(契丹)铁骑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至的威胁,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广植树木。宋太祖赵匡胤不忘收复燕云,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乘驴车逃走。之后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一直未能占领此地。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后,金归还宋燕云十六州。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又占领燕京地区。第二年金国大举南下,俘虏了徽钦二帝,占据了中原地区,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燕云十六州被割让给契丹(辽朝)以后,从军事上说这一事件让中原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和人工防线,辽国也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向游牧与农耕相交杂的民族过渡。

但是从文化发展和历史进程来看意义非凡:在燕云十六州,汉族也和契丹族混居。从此以汉族人为主的中原王朝,也开始了封建王朝多名族混合居住的历史习性。这也是多名族融合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燕云十六州在非汉族的统治者统治了455年(913-1368年)之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燕云十六州得以重新并入汉人势力范围。


论“五代十国”对于封建社会一的“实质”影响

首先政治军事的影响

五代十国以“使”名官者很多,据《五代会要》记载有崇政院使、宣徽院使、飞龙使、翰林使、五坊使等等三十种之多。十国诸国中虽然有臣服于五代各朝,在制度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政治架构等同五代。由于五代十国大多是从节度使起家,对支持他们的幕僚往往担任新朝廷的职位,而前朝遗老则给予三师、三公或台省官等虚职。这些状况成为后来宋朝冗官繁多的源头。

兵役严重、连年的战争使战乱破坏严重的北方社会经济难以复苏,也大大阻碍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

其次经济和社会形态的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关中是自耕农政治经济形态,中原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态和佃农制经济形态,南方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中国的总体社会形态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态和佃农制经济形态。

唐朝后期因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黄巢之乱的因素,使得北方战乱不堪,人口流移南方,田园荒芜。到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交迭频繁,北方战火始终未能平息,北方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持续大减。直至后周后期才逐渐恢复,但经济力始终不如南方。而南方则较为安定,持续吸收来自北方的流民,替南方带来大批的劳动力及先进的耕织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而此间南方十国,摆脱北方经济负担,且君王重视生产发展,发展出若干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蜀地是农业、工商业发达地区,仓库饱满。江南两淮重农桑、茶叶、水利与商业贸易,其中吴越、闽国与南汉的贸易最为兴盛。湖广要靠卖茶和通商,运茶到黄河一带,交换衣料和战马以获利。

这些区域彼此互通有无,并与华北、外国通商贸易,商业十分兴盛。所以,南方至此已完全代替北方成为全中国地区的经济中心。

十国为了扩展经济,重视兴修水利与经济作物,发展贸易业、茶叶、纺织,钱塘江石塘也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由于关中经济崩溃,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开封,都城的因素与燕云十六州的沦陷影响了宋朝的军事与经济。

由于北方内乱、外族入侵与天灾不断,南方十国在人口、经济、文化与科技方面皆胜于北方五代。至此也可以看出,后封建社会的富庶与贫穷的地域分布以及基本形成。

这也是华南经济再度胜过华北的时刻,此后这一局面再也没有逆转。

然后从文化方面及史学来看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和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了大量文献的遗失以及科技与文明的衰败,但随后的宋代却成为我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这其中五代时期的科技文献保护与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五代亦为陶艺的重要蜕变期,也是由民间走向官方制窑。

民窑与官窑分道扬镳,争奇斗艳,成为一色釉瓷器盛行的时期。官方创设官窑,专门供应皇室和官员所用。 五代的陶瓷匠师更是创造出“雨过天青”的传世之宝,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制窑技术也远传国外,918年后梁时期时,高丽便学会中国的造瓷技术,并在康津设立了窑厂,此后又陆续传到了日本及西方各国。

《旧唐书》是这一时期撰成的最重要的史学著作。

唐代原有吴兢、韦述编撰的前朝国史,历朝实录也比较完备。但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战争,历朝实录多有亡佚,特别是武宗以后六十年的实录未能流传下来。这使唐史的修撰遇到困难。五代时,首先重视了搜集唐史料的工作。后梁末帝下诏征集唐代的家传以及公私章疏;后唐明宗设三川搜访图籍使到成都一带搜寻唐实录,并明令保护唐人碑碣,这就为《旧唐书》的编撰做了重要而及时的准备。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至开运二年(945年),刘昫、张昭远等人撰成《唐书》二百二十卷(今本均为二百卷),后世称为《旧唐书》。这本书也为后世研究唐史留下了足够的历史事实。


其实从以上的内容,我们也不难看出可以说“五代十国”确实是对后续封建社会的发展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不管是从封建疆域、封建文化传播、或者人类混居繁衍生活、到封建王朝的封建制度以及对外的贸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最用,其实也印证了一件事就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


论“五代十国”对于封建社会一的“实质”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