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川的由来

樊川八大寺

樊川是西安市长安城南郊著名风景区,汉高祖刘邦曾将这条川道封为武将樊哙的食邑,樊川由此得名,据传今樊川即当年樊哙花园遗址。

唐代此地寺院众多,隋唐期间,僧侣云集樊川,以兴教寺、华严寺、兴国寺、牛头寺、法幢寺、禅经寺、洪福寺和观音寺等称为“樊川八大寺”。

中文名称

樊川八大寺

地理位置

西安市长安区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不定

门票价格

免费

兴教寺

兴教寺又名“护国兴教寺”,位于西安樊川少陵原畔,唐代著名僧人玄奘法师葬骨处。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后,先后曾在洪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宜君县玉华宫等处译经。唐麟德元年(664年)二月初五日圆寂于玉华宫,先葬长安城浐河东岸白鹿原,总章二年(669年)迁葬于少陵原并修建砖塔。次年又在塔院所在地建立寺院,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唐肃宗李亨来此瞻仰,题塔额曰:“兴教”。寺建成不久,曾一度荒废。唐大和二年(828年)修葺过一次。唐以后,屡遭兵燹。清同治年间,寺院多为兵火所焚。现寺内山门三间,耸立原畔,门额题“护国兴教寺”和“法相”“庄严”九个大字,门内钟鼓二楼左右对峙。正院前殿为大雄宝殿,后殿为法堂,正院两侧,各有一跨院,西曰:“塔院”,是玄奘及两弟子的埋骨处;东曰“藏经”,内建藏经楼,藏有《藏经》《续藏经》《大藏经》等佛教经典万余卷和《贝叶经》《巴利文》数篇,寺内还供奉有印度赠送的白玉佛像等珍贵文物。

玄奘法师和弟子圆测、窥基舍利塔前,俯身可以看见塔内塑像;寺内环境幽雅,绿树成荫,非常优美。

牛头寺

牛头寺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东少陵原畔,一说建于唐贞元十一年(795年),又一说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改名“福昌寺”,元佑元年(1086年)复名牛头寺。据张礼《游城南记》载,唐代的龙堂塔院尚存。明嘉靖五年(1526年)为纪念唐代诗人杜甫,在寺南建杜工部祠,后又移于寺东,明、清两代屡有修葺,杜工部祠精巧别致,修缮精美,牛头寺应该是借助杜工部祠得以保留,但相对简陋陈旧了许多,但牛头寺仍保留有唐代的遗迹,牛头寺前殿供奉关公像。

传说牛头寺第一祖师遍照禅师道行高于净业寺创始人道宣律师。一日,遍照应道宣邀请赴宴,知其有比高下之意,遂负一牛头前往赴会。道宣设宴招待,但柴火不济,菜肴未能及时做好。遍照一再催促,并说:“菜既未妥,我负一菜,请试用之。”便将所负牛头置于案上,自己大嚼起来。吃罢,坚辞离去。道宣追至沣峪口外,见遍照正在峪右破腹洗肠,深服其道行高于自己。从此,人们将遍照禅师称为“牛头师”,将他所创建的寺院称“牛头寺”。

有说牛头寺原为卧龙寺下院。牛头山慧融创立牛头宗,属禅宗七小宗派之一。遗则对这一经法的阐释有突出贡献。

解放初,牛头寺占地仍有20余亩,有大殿、金刚殿各3间、僧寮10余间,寺塔不知毁于何时,但殿宇内佛像尚存,大殿前有石经幢二座,一为沙门词浩书,乾符六年(879年)立的陀罗尼经幢;另一座为不空和尚翻译的阿闇如来根本灭恶趣陀罗经幢。今仅余大殿3间,僧寮7间,石经幢1座,殿前的两株龙爪槐“形如华盖,四时皆花,”以奇绝著称的“四季柏”,依旧苍郁。

华严寺

华严寺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东少陵原畔。据《长安志》《咸宁县志》载:“寺院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亦说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是佛教华严宗派的发祥地。清乾隆年间,由于少陵原部分滑坡,寺宇俱毁。现留两座砖塔,东边一座为杜顺和尚灵骨塔,西边为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灵骨塔(见本志古建筑类)。另有唐大中六年(852年)刻的《大唐华严寺杜顺和尚行记》碑,现存西安碑林。

华严寺居高临下,视野宽广,宋名相寇准在《游华严寺》诗中道:“寺对南山积翠浓,水村鸥鹭下遥空。层楼望尽樊川景,恨不凭栏烟雨中”。

观音寺

观音寺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樊村乡南樊二村,建于唐代,因祀奉观音菩萨而得名。《咸宁县志·祠祀考》曰:“南樊村有观音寺”“观音寺……在城南三十里樊村里,明嘉靖丁巳重修。”郑维翰《樊川图记》说:“樊村,有五,当樊川中央;惟观音寺琳宫尚幽。”抗日战争前,寺前后有大殿三座,后被驻军拆毁。

现观音寺立于瓜彰路右手,龙王殿、财神殿和观音殿依次沿半塬而坐立。

法幢寺

法幢寺 原名云栖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申店乡瓜洲西北神禾原北坡下,与牛头寺对峙。因由义井乡普贤寺移来的陀罗尼经幢存放寺内,故曾名“义井寺”。解放前寺院占地面积较大,群众称为“十八亩地”,原有前后两殿,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像,塑工精妙绝伦。另有5米的石佛像一躯,雕工亦极精致。1970年,瓜洲村村民将前后大殿拆除,泥像捣毁。据该村郭良秀讲,从佛像腹内取出该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字样的书1本,可惜没有保存下来。石佛像头亦被砸掉,弃于田梗上,现已被土全部掩埋。该寺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全部破坏,1992年撤销保护单位。

禅经寺

禅经寺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樊村乡小江村南神禾原北崖,与华严寺相对。《咸宁县志》载:“小章(应为小江)村有禅经寺。”《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载:“禅经寺在小江南村神禾原北崖,杨嗣复迎养父于此(见《杨氏家谱》)。宋仁宗时,族人舍为佛寺。”杨嗣复及其父杨于陵是唐代人,新旧《唐书》均有传。按此记载,似乎是杨嗣复父子于此建寺,但又说:“宋仁宗时族人舍为佛寺”,不知何故。民国时期,禅经寺仍有庙宇。郑维翰《心园集·樊川图记》小江村条记载:“近村,丛柏森立,古禅静(经)寺尚在。”当时有门房7间,东西廊房各4间,正殿5间,内奉佛像及十八罗汉泥塑。解放后,小江村村民将寺庙拆除,建成一所小学。

弘福寺

弘福寺(石刻上刻名称为弘福寺) 位于樊村乡西樊村与岳村之间的神禾原北崖,以诸神普降洪福而得名,与少陵原畔的兴国寺相对。据传建于唐代。民国初年,尚有山门3间,楼房3间以及僧舍等建筑,正殿祀玉皇、无量、黑虎、灵官;楼房中间祀菩萨,另有二十八宿及八大金刚等泥塑。其建筑毁于60年代。

兴国寺

兴国寺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东西杨万坡之间。《咸宁县志》载:“兴国寺在夏侯村西,离城三十里。唐三藏香火院。”宋代改名“延兴寺”。寺前有古柏两株,约三、四抱有余,当为唐柏。寺内有清代大殿3间、东西廊房各3间。1939年,陕西教育厅以兴国寺旧址为中心,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兴国中学”,以3间大殿作图书馆,第三任校长李瘦枝给寺院门楣上题“唐兴国寺”匾额。

兴国中学1949年停办。解放初,西北军政大学、西北艺术学院先后以这里为校址。后曾为西安美术学院校址。[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