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非遺 |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橫江上的號子聲聲

橫江河(關河),古稱朱提江,發源於五蓮峰南段,從南向北流經魯甸、昭通、大關、鹽津、水富5縣(市)。魯甸縣境內稱龍樹河,昭通市境內稱灑漁河,大關、鹽津至水富兩碗鎮一段稱關河,兩碗鎮以下稱橫江,入金沙江。

走進非遺 |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橫江上的號子聲聲

橫江


清乾隆七年(1742)二月,雲南總督張允隨奏疏:"昭通府地阻舟楫,物貴民艱。查鹽井渡水達川江,可通商運。自渡至敘州府安邊汛七十二灘,惟黃角槽等十一險灘宜大疏鑿,暫須起駁,餘隻略修,並開纖道。其自昭通抵渡,旱路崎嶇九處,開廣便行。現運銅赴渡入船,腳費多省;以積省之費開修險灘,帑不糜而功可就,不獨昭、東各郡物價得平,即黔省威寧等處亦可運米流通。"一為緩解銅運艱難,二為返程上運油米以濟流通,關河航運於當年開工,至乾隆九年竣工。迄至20世紀60年代,關河水路運輸既是鹽津縣客貨運輸的主要形式,也是昭通地區貨物入川的重要通道。在橫江河上,船隻航行十分困難,遇到驚險處,讓人心驚肉跳,船工頭上直冒汗,縴夫們則每走一步都要死死抱住江邊的石頭,以防腳步不穩,在這種時候,只要一人鬆勁,就會造成船毀人亡的慘劇。因此,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就需要與惡劣環境配合的有力武器,這些配合的基點就是他們自己的語言,這就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各類環境下的各種不同的語言,這種語言就形成了有規律的、獨具一格的水富橫江號子。

走進非遺 |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橫江上的號子聲聲

橫江號子

特殊的勞動形式賦予橫江號子音樂上獨特的地域風格。橫江號子的領唱部分旋律婉轉,合唱部分變化不大。橫江號子通常分為“下水號子”和“上水號子”,唱詞多五言句、七言句,由一人領唱,眾人應和幫腔。橫江號子無通行的套本,音調高低隨航行經歷和水流緩急而變,內容豐富,涉及人文地理、民風民俗的方方面面,見人唱人,見物唱物,觸景生情,即興而歌。曲調雖有一定範式,表達都很自由。或長調鋪陳,或短章急奏,或慷慨激昂,或低沉悲涼,傾吐積鬱,提神鼓勁,怎樣適宜表達就怎樣唱。

走進非遺 |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橫江上的號子聲聲

橫江號子是一種少見的集勞動號子和歌曲演唱為一體、進而發展為大型套曲結構的優秀的傳統民間音樂形式,在滇東北民歌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歷史的發展,橫江號子正隨著船工行業的消失而消亡。但它的存在,從形式上延續並反映了千百年來水富水路運輸業原始的勞動狀況,使今人深深感受到,自古以來金沙江支流關河流域勞動人民面對險惡的自然環境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在音樂上,橫江號子具有高亢粗獷、婉轉悠揚、風趣幽默的特點。在內容上,它用歌聲表述了金沙江支流關河流域的水文概況和沿江兩岸的山川風貌、人文地理和風土人情。號子的唱詞往往以沿江的地名、物產、歷史、人文景觀為題進行編創,具有豐富的知識性。在精神上,展現了雲南勞動人民在險惡的自然環境下的勇敢堅強、粗獷豪邁而又不失幽默的性格,是中華民族艱苦奮鬥、不斷進取的強有力的見證。

橫江號子於2016年8月公佈為昭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易德華、易文福,2018年3月公佈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

來源:市文化館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張麗青

審核:馮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