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囧妈》,看中国式的家庭

今年的春节因为疫情的关系特别长,在这个全民居家隔离日子里,我读了一本书,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看了一部电影,徐峥老师的贺岁片《囧妈》。


透过《囧妈》,看中国式的家庭

后来我发现,孩子的幸福能力怎么样,同他的原生家庭有非常大的关系。有的孩子比较幸运,能够自我成长最后成功治愈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伤痛,比如《都挺好》里的苏明玉。有的人却一直挣扎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悔恨。


透过《囧妈》,看中国式的家庭

《为何家会伤人》指出: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在孩童时代造成的,健康家庭会养出好孩子,糟糕的家庭会养出坏孩子。


武志红在书中写到:“家庭是传递爱的载体,从父母传给孩子,再由孩子向下传递。不过,在家庭当中居于第一位的不是亲子关系,而应该是夫妻关系。”另外,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也说过,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我们就借助影片《囧妈》来探寻中国式的家庭问题的真相。


1.行为幼稚的徐伊万

影片开头,徐伊万的前妻张璐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从来没有喜欢过这个台灯,从它进家门第一天起,我就觉得它长得很做作。” “这么多年来,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透过《囧妈》,看中国式的家庭

恋爱是一种特殊选择,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中的父母,同时,恋爱也是亲子关系的复刻。即使一开始以为彼此合适,慢慢的我们就会发现,对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人,而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人。


徐伊万不想离婚但是他又不想让张璐知道他的真实心理,家里还摆着同张璐的合影,得知张璐要去美国发展,就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说如果自己不签字呢?谈判失败又派表弟去捣乱破坏张璐的竞标。这种种小孩子的表现,真不像是40多岁的男人所为,所以徐伊万事业受阻,家庭破裂的结局显而易见。因为无论事业还是婚姻,都是成年人的事,与小孩无关。


告诉张璐自己的真实感受,真的有那么难么?如果继续看下去,就会有答案。


2.对儿子关怀备至又极具控制欲的徐妈妈


徐妈妈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妈妈”,她对伊万关怀备至却又控制力极强,总是用自己的经验来掌控孩子的生活,尽管这个孩子已经年过40。她关心儿子媳妇不生孩子;儿子在打电话的时候,给儿子嘴里塞各种各样的好吃的;她精通养生,以自己的养生方式,什么时候喝什么汤都替徐伊万规划的好好的等等,经典台词是:“我是为你好。” 这些细节电影里还有很多。


透过《囧妈》,看中国式的家庭

这些父母,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常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所以才有徐伊万把小番茄一粒一粒从窗户上丢出去的场景,也呼应了影片前面,伊万认为张璐喜欢那盏灯。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3.有控制欲的妈妈是怎样练成的


徐妈妈和徐爸爸的关系不好,徐妈妈觉得徐爸爸没有出息,伊万小时候他们经常吵架,但是为了儿子,徐妈妈选择忍受。后来徐爸爸死后,徐妈妈就只有儿子一个亲人了,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儿子。


透过《囧妈》,看中国式的家庭

不健康的家庭关系的模式:

① 看轻丈夫,爱儿子。丈夫没本事,妈妈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

② “没有”丈夫,爱儿子。丈夫老实懦弱,跟透明人一样,或者没有丈夫。

③ 丈夫愚孝,轻视妻子。丈夫听婆婆的,不在乎妻子的感受。


如何破解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呢?


1. 夫妻关系才是每个家庭的第一位。在原生家庭,父母是最重要的,他们在原生家庭最有发言权。但在自己的家庭里,自己和配偶才是最重要的。在自己的家庭里,任由父母下达指令,而不是和妻子好好商量,妻子感受不到家的感觉,又怎么会和你一起承担孝敬父母、养育孩子的重任。


2. 势必要分离的,不是最爱。不管你如何孝敬父母,你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属于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如何疼爱你的孩子,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属于他们的生活,只有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才是你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3. 亲人之间的沟通重点是感受。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而家主要处理的就是感受,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才是核心。所以,在家庭当中,你想理解对方,就应该放下自己的认识,尝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就算理解不了,至少可以做到接受。感受远比事实重要。


最后送给大家海灵格的诗《真爱的发生》节选


透过《囧妈》,看中国式的家庭

#有话职说第3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