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家族滅亡,也拒絕修改史書,春秋史官為何如此強硬?

在春秋時期,以記錄歷史為職業的史官往往是諸多亂臣賊子的噩夢。

他們多由一個家族來擔任,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地位異常尊崇。秉筆直書,不畏權貴,將歷史的真相看得比生命還重,寧可被殺也不違背職業道德,流傳下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寧可家族滅亡,也拒絕修改史書,春秋史官為何如此強硬?


崔杼殺史與董狐直筆

話說,春秋時期的齊國有一位叫做崔杼的權貴,他娶了一個繼室叫做東郭姜。

東郭姜本來是齊國棠邑大夫的妻子,所以又稱為“棠姜”,女子被冠以“姜”姓在春秋時期的齊國了不得,它是皇族的姓氏。

所以,東郭姜的身份很明確,她屬於齊國皇室的一員。

崔杼也是皇室成員,他是齊丁公的後代,按照道理來說“同姓不婚”,但崔杼看中了東郭姜的美貌,色迷心竅。

而有意思的是,齊國皇室之間關係非常混亂,男女私通的特別多,齊國國君齊莊公就和東郭姜私通了。

並且齊莊公極為猖狂,根本不隱瞞這件事情,還把從東郭姜處拿走的帽子故意送給了別人,而這個帽子的原主人正是崔杼。

所以,崔杼非常惱火,想要殺掉齊莊公。

寧可家族滅亡,也拒絕修改史書,春秋史官為何如此強硬?

本來崔杼計劃得不錯,齊莊公趁著晉國內亂出兵攻打,按理來說事後會遭到晉國的報復,崔杼原想借此機會爭取到晉國這一外援,殺掉齊莊公,但遲遲沒得到動靜。

於是不得不鋌而走險,在自己家中謀劃了一場殺局。

崔杼聯合著曾經被齊莊公鞭笞的內宦賈舉,在莒國前來朝見的時候計劃動手。崔杼先是裝病在家,實際上就是提醒齊莊公崔杼和東郭姜的關係。

果然,齊莊公在接待過莒國之後,藉著去崔杼家探病的名義前來和東郭姜私會,而賈舉等齊莊公進入宅院,就遣散了侍衛,並封死了大門。

齊莊公在廳堂裡哼著歌等東郭姜出來,沒想到等來的是崔杼的一群家臣。齊莊公再傻都知道情況不對,於是立刻求饒。

他先請求雙方和解,沒有成功;再次用簽訂盟約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誠意,還是沒有成功。於是就欺騙眾人說允許自己回宗廟當中自殺,結果一眾家臣告訴他,他們是奉崔杼的命令來殺掉私通者的,不會聽從別人的指令。

齊莊公想要翻牆逃跑,卻被拉了下來,最終被眾人打死。

寧可家族滅亡,也拒絕修改史書,春秋史官為何如此強硬?

以臣弒君,這在當時是一件非常嚴重的問題,不僅其他諸侯國會興兵討伐,崔杼的行為也會被史官如實記錄,遺臭萬年。

所以,崔杼就威逼利誘齊國“太史”一族,想要他們隱瞞這段歷史。

他先找到太史伯,告訴他齊莊公是因為疾病而死,史書應該這麼記載。

沒想到太史伯直接提筆,在史書上記載:

夏五月乙亥,崔杼弒其君。

崔杼大怒,處死了太史伯,讓其弟太史仲更改史書,太史仲不答應,於是也被處死;召來太史叔也沒有達到目的,於是一連殺害了太史家族的三位兄弟。

太史季來到崔杼面前,一樣堅決不修改歷史記錄。無奈之下,崔杼只能放棄了這一舉措。

而另一個史官家族是“南史”家族,在聽說了太史氏因為如實記錄歷史快被崔杼殺光了的時候,就抱著史書來到了門外等候,準備在太史季被處死之後,由自己家族繼續捍衛史官的尊嚴。

後來見到太史季也沒讓崔杼的計劃得逞,這才回去了。

寧可家族滅亡,也拒絕修改史書,春秋史官為何如此強硬?

其實並不是只有齊國“太史”、“南史”兩個家族如此,晉國的董狐同樣也有這樣的行為。

話說,晉靈公昏庸無道,引起了全國百姓和權貴們的反感,正卿趙盾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對其進行規勸。但這樣的行為非但沒有令晉靈公悔過,反而使他對趙盾心生不滿,多次暗中刺殺他。

趙盾不得已,只能逃走。可還沒等他逃出國界,就得到了其族弟趙穿殺掉晉靈公的消息。

這樣一來,趙盾就沒必要逃走了,於是返回國都繼續當權。

史官董狐在記錄這一段歷史的時候寫道:

趙盾弒其君。

趙盾感覺很冤枉,辯解稱是趙穿殺了晉靈公,和自己沒有關係,是董狐寫錯了。

結果,董狐給出了一個非常有力的解釋:

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是說,你趙盾身為晉國正卿,如果逃走也就罷了,可是晉靈公被殺的時候你並沒有離開晉國國境;而你返回國都之後,也沒有對殺死國君的趙穿等人進行討伐,那說你弒君還冤枉嗎?

寧可家族滅亡,也拒絕修改史書,春秋史官為何如此強硬?

這就是“誅心”,董狐認為,趙穿殺掉晉靈公只是行為的執行者,而趙盾身為正卿的一系列舉措,本身就對主君晉靈公有殺心,甚至晉靈公被殺就是他刻意縱容的結果。

可以看到,無論是齊國的太史、南史還是晉國的董狐等人,面對權貴的威逼利誘都堅持對歷史原貌的真實描繪。而這樣做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太史氏近乎被滅族。

那麼,為什麼這個時代的史官寧可冒著這樣大的風險,也不改初衷呢?

春秋史官:既典史策,又充秘書

春秋時期的史官和後世的史官不太一樣。

從修撰內容和目的來說,後世史官修的多為前代史,所以和其所處時代的人和事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其目的是為其所處時代提供借鑑意義。

而春秋時期的史官修撰的是當代史,這一部分內容和後來時代裡“起居注”的撰寫比較像,都是由專門人士來秘密記錄,除了他們之外不給同時代其他人瀏覽,就是為了保證歷史的真實性。

寧可家族滅亡,也拒絕修改史書,春秋史官為何如此強硬?

所以,春秋時期的史官幾乎都是世襲的,當然不包括孔子撰寫《春秋》這種私下撰史行為。

這些人將記錄歷史作為自己家族最根本的工作內容,而這一權限是公認的,並不受君主、權臣的制約。

所以就會出現崔杼一連殺掉多為太史家族的史官,同樣也沒有辦法修改歷史的現象,只有這些家族所修的史書才能被人信服。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這些修史的家族亂寫怎麼辦?

這裡面也有制衡關係,因為是世襲修史,所以這些家族的“名聲”就非常重要。同時代裡不僅僅有一個修史家族,比如前面提到的“太史”、“南史”就是不同的家族,他們之間也形成了制約。

除此之外,民間私修史書也是對這些家族的監督,比如孔子撰寫《春秋》,只不過是修史人員的不同,但同時代裡發生的事情還是基本一致的。

而這些家族的工作除了治史之外,還有治政。

寧可家族滅亡,也拒絕修改史書,春秋史官為何如此強硬?

也就是說,這些史官並不是天天沒事就記錄歷史,他們也有非常繁重的其他事務,需要對國家治理提出自己的建議。

這是保證歷史真實、公正必不可少的一環。

真正的歷史修撰不是作為一個旁觀者來評價某些事件,而是親身參與進去,親自體驗之後才能更清楚地瞭解具體內容,才能得出更公正的判斷。

從這樣的治史方略就能看出,古人對於歷史的評判要更重於歷史記錄本身,也就是說記錄歷史是為了評價歷史,而不單純地強調真實。

如果將歷史只看做沒有偏向性的客觀記錄,那麼殺死晉靈公的就是趙穿;但是經過史官董狐的論證,他就認為殺死晉靈公的實際上就是趙盾。

誠然,趙穿殺死晉靈公的事情對於趙盾來說可能是一場意外,但並不能否認趙盾的行為對晉靈公之死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這個時候將“弒君”的罪行放在趙盾身上要比趙穿更為合適。

寧可家族滅亡,也拒絕修改史書,春秋史官為何如此強硬?

所以,春秋時期的史官對歷史客觀、如實的評價並取得他人信任,是這些家族的社會價值。

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利,也為了完成家族一代又一代修史的夢想,他們將家族的名聲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