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之四寧四毋

“四寧四毋”書論見於傅山《霜紅完集•作字示兒孫》,原文是:“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足以回臨池既倒之狂瀾矣。”看來,這並非是在泛泛論書,而是有鮮明的針對性。

傅山之四寧四毋

所針對的“臨池既倒之狂瀾”,是指元代趙孟頫到明代董其昌這段時期書壇出現的復古潮流。這股復古潮流導致了書風流於軟美一途,所寫的書法,大都缺乏剛健的筆力而浮滑輕弱,竭力摹仿前人書法優美的姿態,而圓滑致俗。特別是比傅山略早的董其昌,他提出了“書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傅山提出的“四寧四毋”書論是與他直接針鋒相對的,表現了與這股復古潮流完全不同的審美觀。

傅山之四寧四毋

“寧拙毋巧”,意思是說寧可字寫得笨拙一些,而不去追求精細纖巧。這個“拙”是質樸老辣,如他所言,“歸於大巧若拙已矣”之意。

傅山之四寧四毋

“寧醜毋媚”,意思是寫的字寧可看起來顯得粗野不工,而不表現庸俗柔媚之態。這個“醜”是亂頭粗服、古樸壯美,是“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不工者,工之極也”之意。而“媚”是柔軟甜熟的妖美、俗美。

傅山之四寧四毋

“寧支離毋輕滑”,即是寧可顯得參差不齊,也不墜入輕佻浮滑一途。“支離”是指不整齊、錯落有致之意。

傅山之四寧四毋

“寧直率毋安排”,是主張寧可信筆直書,而不去造作修飾。“直率”即是自然天趣,不賣弄技巧,不露人工斧鑿之痕。

傅山之四寧四毋

“四寧四毋”書論,對糾正在復古尚態的書風中出現的巧、媚、輕滑、安排的弊病,無疑是一劑良藥。後來,它為清代書法家們反對帖學頹風、擺脫館閣陋習提供了理論依據,是建立清代

傅山之四寧四毋

碑學時最早的審美理想。客觀上而論,傅山“四寧四毋”書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濫觴。

傅山之四寧四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