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過年

進入臘月了臨近過年越來越近了。其實每次過完年,當我再次回到城市,覺得這裡是那麼的親切,這個小小的房子是那麼的溫馨,而家鄉,越來越是那麼的遠,那麼的陌生;她已經不是過去的家鄉,那曾經的過年的味道只有在記憶裡了。家鄉似他鄉,家鄉已經變成了他鄉了。

我的記憶很早,對過年最早的記憶是還沒有上幼兒園。那年去外婆家拜年,媽媽一共是兄妹四個,方方正正的桌子,大舅舅大舅媽坐一邊,表哥表姐在下面跑來跑去,小舅舅小舅媽抱著小表妹坐一邊 ,我爸媽坐一邊我坐中間,外婆和未出嫁的姨媽坐一邊,小姨媽還開玩笑說,”四方桌真好,一家一邊啊“。現在我們過年去舅舅家,一張桌子早已不夠,起碼兩桌了。那時有時候和小表妹淘氣,舅媽總是用“姐姐是客人,讓讓,姐姐上我們家裡來的啊!”表妹還要去鄰居家玩,舅媽就說:“過年啊,不能去別人家玩啊!”表妹就說“過年姐姐上我們家來幹什麼?”舅媽說”姐姐是我外甥女啊,是家裡人啊..........“表妹比我小一歲多,如今比我高出一截,小時候卻比我矮一大截,依稀記得當年她那個手比我小多了,抓糙米給我吃,就只抓了三個,我居然嫌棄她的小手,就自己去抓,一下子能抓五六個。

我小的時候是八十年代初,進入臘月,家鄉的人們就開始著手過年的事項了。最重要的事情要給長輩送”年禮“,魚肉茶食等,”茶食“,其實就是白話文裡面的零食,我們東臺話很優美稱為”茶食“。那個時候物質很匱乏,大概有三樣,第一個就是油炸的糯米條,土話叫”糖果“,還有一種正方形麻將大小的麵粉類的甜食,叫”麻糕“,另外還有”雲片“糕。這三樣”茶食“大概用到九十年代初左右,吃的零食才豐富起來。我還喜歡吃一種來自李堡的糰子,就是面饅頭外面包了一層糯米,每次爸爸去李堡,媽媽就說爸爸去李堡給你帶好吃的了,小時候李堡在我的心裡是個充滿蜜食的地方,長大了至今仍然回味那個來自李堡的大學同學每逢寒假過來帶的她爸爸做的鹽雞,撕成一條一條的帶來,美味無窮,再也沒吃過那麼好吃的鹽雞。

家家戶戶臘月裡開始蒸包子,蒸饅頭,蒸年糕,炸玉米花做糙米糖.........在外多年,去過無數的城市遊玩,從沒有見過哪個地方的年糕有東臺的年糕那麼美,那麼香,那麼獨特。正方形的糕箱,裡面一個格子一個格子的,每個格子裡都有一個漢字,可以百度宋朝的印刷術自行想象,媽媽把糯米粉撒在糕箱上,然後用直尺抹平 ,蓋上紗布的底面,最後放到蒸籠上去蒸,出來的每塊糕上都有優美的漢字,剛出籠的年糕又香又糯。那個年代沒有增白劑,饅頭的優劣全憑小麥的質量,每個人家都會把蒸好的饅頭切成一片片的,用架子架起來平攤曬在門口,過路的七鄰八舍都要過來瞧一瞧,你家的饅頭白不白,你家蒸了多少斤饅頭,誰家蒸的饅頭多,說明這家今年收入好。一開始蒸的包子很不講究,跟大大的饅頭一樣,有時候都分不清什麼是包子什麼是饅頭,後來吃的也精細和講究做工了,如今家裡蒸的包子和飯店裡賣的形狀無差了。

我們家還要油炸肉圓,揚州人叫獅子頭,那是紅燒的,無錫人是油麵筋裡包肉叫”肉麵筋“,而我們那裡,是把一坨一坨的肉用麵粉肉成團放油鍋裡炸,香噴噴的。請客或者自己家的吃的時候,把肉圓放在清水裡煮,再配點青菜,超美味。

那個時候,每到到了臘月二十左右放寒假了,我和鄰居小妹就開始提著蛇皮袋到三倉大橋下”炸糙米“的地方去 ,有蠶豆,有大米,有玉米,蠶豆加上糖精炸出來,甜甜的,吃到嘴裡“咯嘣咯嘣”響。我們在那個橋下,傻乎乎的一等就是一個下午,出來一”響“就抓一把”成果“嘴裡嚐嚐。在沒有多少零食的時代,那炸開的蠶豆和玉米,曾經伴隨了我們童年和少年的青蔥歲月。大米炸出來是回家做糙米糖的。我們的媽媽平時都很忙,只有到年三十才有空了。吃完年夜飯後,鄰家小妹和她媽就在我家開始做糙米糖,先把糖稀熬一熬,在稍微放一放,趁還沒冷卻的時候把糙米或者碾碎的花生放進去,壓一壓,完全冷卻了,切成一塊一塊的。有一次小妹妹太心急了,想用筷子去攪拌攪拌,做成”攪攪糖“,哪知一心急燙了舌頭,哇哩哇啦哭了很久,直到長大後大人們說起小時候的趣事還拿這個取笑她,說說笑笑中,我們都長大了,已經不吃媽媽們做的糙米糖花生糖多少年了。

臘月二十三,家裡開始除塵,到處撣灰,打掃衛生。晚上家裡必須做紅豆飯,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是紅豆飯,第一碗紅豆飯盛出來放在灶上,那是敬灶神爺的,一直到除夕才會撤掉。除夕那天是最忙的,有的人家還要去墳上敬先人,大多數人家就在家裡祭祖。祭祖儀式通常要在午飯前完成,平時放在一邊的四方桌中午的時候放到正屋的中間,放上香燭,粉塊,豆腐,卜頁,還有什麼我記不清了,有一大碗米飯,飯上面插上筷子,根據家裡故去的亡人的人數擺的,(這大概就是很多地方吃飯的時候不允許把筷子插到米飯上的緣故吧),香燭點好後,就開始燒紙,父親還會說”今天過年啊“之類的話敬畏列祖列宗。

祭祖儀式完成後,家裡就開始貼對聯,貼“喜迎”,不知道“喜迎”的學名是什麼,在我們老家“喜迎“都是貼在門頭一排,或者窗戶上面框,不是窗戶玻璃上。我家裡非常細緻,凡是有門的地方,無論裡面外面,全部貼滿了對聯和”喜迎“,工作量非常大,總要花上大半天的時間,而有的人家只是正門和經常出入的門上才貼,如今家裡房子大,房間太多,父親的工作量更多了,而我已經好多年沒有幫他沾麵糊,剪對聯了。

那個時候我奶奶獨居,不和任何叔伯住一塊,我最高興的事情就是屁顛屁顛的跑到奶奶家,喊奶奶到我家來一起吃年夜飯,放鞭炮的時候我總是又喜又怕,躲到奶奶那邊,一年又一年,除夕的鞭炮生生不息,直到有一年奶奶故去了,家裡的鞭炮聲停了三年。鄰家小妹的父母忙於生意,有時候都照顧不上她,一到除夕她就粘著我,要麼看著我家做糖,要麼窩在我房間裡看書,有好幾個年都是和我們一起吃晚飯,熱熱鬧鬧的,吃完飯我們一起穿新衣服,比劃比劃,一晃多少年過去了,我們早已經各自成家。

大年初一就是開始拜年啦,記得小時候一開始的時候初一是本家之間走動,初二才能去外婆家,現在根本沒什麼忌諱了,有時候初一也去外婆家。老公家這邊一直沿襲著古老的拜年風俗,大年初一一大早,全村出動,小孩子提著袋子挨家挨戶要糖,男人們走到主人門口,發支香菸,女人們走到門口主人使勁的抓糖塞到人家口袋裡,大家都說著祝福的話,”恭喜你啊,恭喜你啊。”而在我們小鎮,初一的問候除了親人,僅限於緊密的鄰居之間,大家道一聲”恭喜恭喜“”新年大發“。

不知道年初一其他人家吃什麼,我們家肯定要吃饅頭和糕,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臘月裡做的饅頭和糕,茶點是水煮大蜜棗,有的人家在蜜棗裡還放糕。我推測因為我的家鄉處於祖國的南北交匯處,北方的麵食我們也有,南方的糯米甜食我們也有,後來簡化了,原本早晨應該吃湯圓,後來就用大棗代替,省時省力,也是圓圓的,寓意團團圓圓。

小時候正月裡就是跟著父母后面走親戚,長大了,在家的時間少了,走親戚更是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功課,如今發現我們小鎮上正月還多了一樣習俗,那就是同學聚會,各種各樣,小學,初中,高中,就差幼兒園了。整個正月裡,小鎮上各種轎車開來開去,放眼聚會的飯店裡的人群,有年過半百的,有剛出校門才踏入社會的嘴沒長毛的,觥籌交錯,把酒言歡。小鎮很小,小到很多人一直是同學,我高中的同學,,其中有一半曾經是初中和小學同學過,還有一個是幼兒園同學,幼兒園畢業照上咱倆還站一塊的,可惜我的幼兒園畢業照已不見了,等待該同學傳給我。

因為一些家庭原因,好多年沒有在家鄉過除夕了,每到返城上班的時候,人們相互交流的一句話就是,過年沒意思啊,過年沒意思啊.......是啊,過年有什麼意思呢,小時候只有過年才能吃到美味,如今什麼時候都可以吃;小時候過年可以穿新衣服,如今想買就買;小時候聽到誰家有個親戚在外地,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如今聽到誰多少年一直在家鄉不在外面,那是一件很詫異的事情.......

不是過年沒意思了,是人的心態變了,不管你在哪裡,年味總在那裡,我想將來我兒子長大後,他對過年的記憶是,總能收到很多玩具,能收到壓歲錢,還有一把一把的糖,一堆堆的零食,還有,還有,還有,還有,一直東奔西走的路上,從爸爸孃家到媽媽孃家,從這個奶奶家到那個奶奶家,從W城到D城,從D城到T城,從T城再到D城,一群平時不太見的親戚,挨個的跑來跑去的見啊見啊,叫這個叫那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